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寰樞關節

鎖定
寰樞關節(atlantoaxial joint)由三個獨立的關節構成,其中兩個由寰椎側塊的下關節面和樞椎的上關節面構成,另一個由樞椎齒突的前關節面和寰椎前弓後面的齒凹構成。
中文名
寰樞關節
外文名
atlantoaxial joint [3] 
構    成
寰椎下關節凹和樞椎上關節突
韌帶加強
關節囊的後部及內側

寰樞關節解剖結構與組成

寰樞關節(atlantoaxial joint):包括3個滑膜關節,2個在寰椎側塊,1個在正中複合體,分別稱為寰樞外側關節和寰樞正中關節。①寰樞外側關節,由寰椎側塊的下關節面與樞椎上關節面構成,關節囊的後部及內側均有韌帶加強。②寰樞正中關節,由齒突與寰椎前弓後方的關節面和寰椎橫韌帶構成。 [3] 
寰樞關節的關節囊薄而鬆弛,囊外有由齒突尖至枕骨大孔前緣的齒突尖韌帶(apical dental lig)、由齒突延至枕骨髁內側面的翼狀韌帶(alar lig)和由連結寰椎兩側塊的寰椎橫韌帶(transverse lig.of atlas)。寰椎橫韌帶中部向上下方各發出一條縱行纖維束與寰椎橫韌帶共同構成的寰椎十字韌帶(cruciform lig ofatlas)。寰樞關節全體是一個車軸關節,只有一個運動軸,寰椎與顱一同繞垂直軸作左右迴旋運動。
(圖冊“寰樞關節的解剖結構”參考資料: [1]  [3] 
寰樞關節的解剖結構

寰樞關節輔助結構

寰樞關節齒突尖韌帶

又稱齒突懸韌帶,細小,呈束狀,位於寰椎橫韌帶的深面,連接齒突尖與枕骨大孔前正中邊緣,與寰枕前膜和寰椎十字韌帶間有脂肪組織墊相隔。頭後伸時緊張,前屈時鬆弛。

寰樞關節寰椎十字韌帶

寰椎十字韌帶(cruciform ligament of atlas)分橫部和直部兩部分(圖6-46)。橫部又稱寰椎橫韌帶(transverse ligament of altas),甚為堅強,位於齒突後方,使齒突與寰椎前弓後面齒突凹相接觸。直部為自寰椎橫韌帶中部上、下緣各發出的一束縱性纖維,稱上、下縱束。
1.寰椎橫韌帶,寰椎橫韌帶是寰樞椎穩定的主要韌帶,張於寰椎兩側塊內的小結節之間,猶如一個懸帶,將寰椎椎孔分為大小不等的兩部分,前方與齒突後面構成關節,容納齒突並使其侷限於寰椎前弓後面的齒突凹內;後方為椎孔的中後部分,內有脊髓及其被膜,可防止齒突向後移動,擠壓脊髓,也可防止寰椎過度前移。樞椎齒突骨折後,如寰椎橫韌帶完整,可以防止脱位,故可能不引起嚴重症狀。
寰椎橫韌帶斷裂、延伸或減弱,可使頭及寰椎在樞椎上向前脱位,結果齒突後移,椎管狹窄,可能引起脊髓壓迫症狀,甚至造成死亡。該韌帶雖然堅硬,但彈性較差。在生理範圍內,寰椎可向前方移位3mm。當移位達3~5mm時,橫韌帶可被撕裂;如超過5mm,則可發生斷裂。
2.縱束(longitudinal bands)上縱束較堅固,附着於枕骨大孔前緣,位於齒突尖韌帶與覆膜之間;下縱束較弱,附着於樞椎椎體後面的中部。縱束可以加強寰椎橫韌帶的堅固性,有協助防止齒突前脱位的作用。
3.寰樞副韌帶,由寰椎側塊內面發出一束纖維,斜向內下,止於樞椎椎體後面的外方,稱為寰樞副韌帶,有限制寰椎在樞椎上過度旋轉的作用。

寰樞關節翼狀韌帶

是兩個堅強的韌帶,起於齒突尖後外側的卵圓平滑區,斜向外上,止於兩側枕髁內側面。此韌帶長約11mm,直徑約8mm。大多數人還有一長約3mm的前下束在橫韌帶前方止於寰椎側塊。
翼狀韌帶是重要的節制韌帶,有限制頭及寰椎在樞椎上過度旋轉及參與防止寰樞關節側方半脱位的作用。當向右旋轉時,左側繃緊,向左旋轉時,右側繃緊。在旋轉過程中,樞椎略向上運動,有助於翼狀韌帶的鬆弛,使其運動範圍進一步增大。一側翼狀韌帶被切除後,向兩側的軸向旋轉都顯著增加,説明只有雙側翼狀韌帶保持完整,才能限制軸向旋轉,否則仍可發生寰樞關節潛在性旋轉不穩。

寰樞關節覆膜

為位於椎管內一層寬而堅韌的纖維束,可視為後縱韌帶向上的延續,略呈扇形附着於樞椎椎體後面,上行於寰椎橫韌帶和樞椎齒突之後,止於枕骨的斜坡。此膜覆蓋齒突其他韌帶,內側與寰椎十字韌帶借一薄層疏鬆結締組織相隔,外側與寰樞外側韌帶關節囊相融合,可進一步加強寰樞關節穩定性。
寰樞關節的各關節同時運動,是軸性旋轉。樞椎旋轉時,略微上升,並受寰樞外側關節關節囊緊張的限制。此外,旋轉還受翼狀韌帶、寰樞副韌帶的限制。

寰樞關節功能

寰枕關節的運動主要是屈伸,寰樞關節則主要是旋轉。寰樞椎融合後,頭頸部將喪失大部分旋轉功能,但可保留大部分屈伸功能;枕頸融合時,頭頸部的屈伸和旋轉功能均喪失。旋轉樞椎關節的肌肉包括頭下斜肌、頭後大直肌及對側的胸鎖乳突肌。

寰樞關節相關疾病

1、寰樞關節半脱位是以寰樞關節為中心,以寰樞關節及寰枕關節的微小錯位及其周圍組織的損傷、勞損、退行性改變等病變所產生以頭痛、眩暈、噁心為主症的特發性病症。寰樞關節是高位脊髓及生命中樞所在處,嚴重的寰樞關節半脱位可導致高位截癱、呼吸肌麻痹甚至危及生命,對本病的診斷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治療方式和治療效果。 [2] 
2、發病與誘因:
(1)外傷性:外傷可導致寰樞關節半脱位,尤其是韌帶未發育完全的兒童,這也是本病的最常見病因;
(2)自發性:兒童常見,無外傷病史,多由家長髮現;
(3)先天性;
(4)病理性:神經纖維疾病引起的病理改變可導致寰樞關節半脱位;或由於感染引起,咽喉壁後方靜脈叢與齒突周圍靜脈叢建立交通支,上呼吸道感染後局部組織充血,可使寰樞椎脱鈣,韌帶鬆弛,出現斜頸僵硬等寰樞椎半脱位現象;
(5)退行性:多見於成人,患者常有長期頭部姿勢不良工作史或生活史,造成寰樞關節退變而引起本病;
(6)代謝性疾病:某些代謝病引起的嚴重骨質疏鬆、骨軟化,均可繼發引起顱底骨組織軟化造成顱底壓跡,影響椎體穩定而誘發本病;
(7)誘發性:在寰樞關節有自發性、先天性及退行性改變的基礎上,頭頸部受到輕微外力作用誘發或加重寰樞關節的不穩定。 [2] 
3、臨牀症狀
3.1旋轉絞鎖固定症,表現為頸部僵直、疼痛,活動受限,尤以旋轉活動受限為明顯,又稱知更鳥頭位。
3.2椎基底動脈缺血癥狀,腦組織從頸內動脈及椎動脈獲得血液供應,當寰樞椎半脱位時,椎動脈一方面受到牽拉、擠壓和扭曲,另一方面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受刺激而反射引起椎動脈痙攣,致使椎動脈血流減緩。如迷路缺血則出現眩暈耳鳴等症狀;大腦缺血導致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噁心嘔吐、視物不清症狀。
3.3C2脊神經受刺激症狀,由於寰樞椎之間沒有椎間孔C2脊神經從寰樞後弓與樞椎弓板之間穿出,當寰樞椎半脱位時,此神經極易受到擠壓而發生炎症、水腫和變性,而該神經的感覺支廣泛分佈至頸枕部、顱頂、耳後等處皮膚,因此可引起頭痛、頸項強痛、肌肉痙攣、壓痛等症狀。
3.4頸髓受壓症狀,寰樞關節半脱位嚴重時齒突後移可壓迫後方的脊髓,影響上運動神經元傳導通路,導致四肢無力、步態不穩等症狀。 [2] 
4、雖然X線檢查有一定侷限性,但X線片作為骨科常規檢查手段,對寰樞關節的診斷意義重大;CT掃描因其對骨性結構較好顯示,對本病的診斷價值較高,但因其價格昂貴,尚未能作為本病的首選檢查手段;MRI檢查因其對軟組織情況的良好反映,對寰樞關節半脱位的診斷及預後評價均具有較高價值。 [2] 
參考資料
  • 1.    9.6 Anatomy of Selected Synovial Joints  .Anatomy and Physiology | OpenStax[引用日期2021-09-09]
  • 2.    李亨,曹亞飛,李曉曉,劉偉東,餘偉吉,張瑞華.寰樞關節半脱位的診斷研究進展[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8,9(07):7-10.
  • 3.    丁文龍,劉學政. 系統解剖學[M].第9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