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寬(拼音:kuā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宀為形,(huán)為聲。寬本義是房屋闊大,後泛指廣闊面積大。“寬”字由本義引申指富裕、有餘。由此又引申指不嚴厲、不苛求,跟“嚴”字相對。由此又引申指放鬆,使其鬆緩。“寬”字由本義還引申指物體橫的距離。
中文名
拼    音
kuā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PAMQ [3] 
倉    頡
JTBU [3] 
鄭    碼
WDEL [3] 
筆    順
點、點、橫鈎、橫、豎、豎、豎、橫折、撇、豎彎鈎
字    級
一級(2098) [1] 
平水韻
上平十四寒 [4] 
注音字母
ㄎㄨㄢ
筆畫數
3+7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5BBD [3] 
四角碼
3021₂ [3] 
異體字
寛、㝟、𡘚、𡙤、𡩖、𥦀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5]
形聲字。西周金文“寬”寫作新附①,上部為“”,作形旁,意指這個字的本義與房屋有關;下部為“萈(huán)”,於此作為不表義的聲旁,它與“莧菜”的“莧”(xiàn)不同。“萈”本像細角山羊形,上部像雙角,中部“目”像頭,下部像腿和尾巴。也有人認為,這種山羊的角向兩邊分開,顯得很寬大,所以“寬”以此來表示房子寬大之意。到了小篆羊角形變成了“卝”形,眼睛也變成了豎向。楷書為書寫方便,將羊角形變為“艹”。現行簡化字將下部“萈”簡化為“莧”,把像尾巴形的一點去掉了。 [5] 
“寬”原來是指屋子寬大,後來引申為一般的面積大、範圍廣,如“寬闊、寬廣”。還可以用來指橫的距離大。在橫的距離上,寬和窄相反,但這兩個字又可以合成一個新詞:“寬窄”,用來指寬度、面積或範圍的大小。寬做形容詞還可以引申為寬裕,表示豐足富餘。如“寬綽”。
寬做動詞是“使之寬”,即放寬、放鬆、延展的意思,如:寬限、寬慰、寬心,等等。解除別人煩惱,讓人放心的話語,口語中常比喻成“寬心丸兒”。
放寬的結果是鬆緩,宋人柳永的詞説:“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描繪了人憔悴消瘦後,衣服顯得寬大鬆緩了,但他並不悔恨。一些帶寬的詞常兼有形容詞與動詞兩種用法,除前述的寬綽外,還可以“寬大”為例。“寬大”做形容詞是指面積大,做動詞則是指對犯事的人處理得輕一些。前者的反義詞是“窄小”,後者通常用“嚴懲”來對應。這樣動詞的“寬大”就等於“從寬”,而“嚴懲”也就是“從嚴”。
如果寬廣的不是一般的範圍,而是指人對外界或他人的態度,那就是寬容、寬厚。這個意義的寬可以與嚴或猛相反。事事計較、處處追究是氣量狹窄的表現。但對什麼都寬容、不加拘束,那叫“寬縱”,也會有不好的後果。 [1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橫向距離大(與“窄”相對)。
spacious;wide
嵇康《幽憤詩》:“恢恢六合間,四海一何寬。”

面積大;範圍廣。
wide
夏完淳 《別雲間》:“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寬廣;寬敞;寬闊;寬帶
(心胸)開闊;度量大。
lenient
《尚書·仲虺之誥》:“克寬克仁,彰信兆民。”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寬厚;寬宏大量
(對犯錯或犯罪的人處理)從輕。


放寬;寬慰;寬恕;坦白從寬
舒緩;延緩。

國語·吳語》:“吾以卜之於天,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
寬暢;寬限
舒松;鬆弛。

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寬鬆
充足;富裕。
abundant
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詩:“晚節漸於詩律細,誰家數去酒杯寬。”
寬綽;寬裕
動詞
放鬆;使鬆緩。
loose;
relieve
方苞《獄中雜記》:“則械繫不稍寬。”
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回頭分付小嘍囉,寬了眾人的綁,還了行李貨物,先放還鄉。”
寬假;寬舒;寬慰;寬心
(對犯錯或犯罪的人處理)從輕處理;寬大對待。
relieve;
pardon
國語·周語中》:“以恭給事則寬於死。”
葉適《朝請大夫陳公墓誌銘》:“夫國之根本在州縣,州縣根本在民。欲裕民力,當寬州縣。”
寬待;寬容;寬限;寬宥
減輕。

史記·衞將軍驃騎列傳》:“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寬天下之繇。”

〈文言〉寬慰;寬解。
console
宋鮑照《擬行路難》之四:“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文言〉卸脱;解開。
take off
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回頭分付小嘍囉,寬了眾人的綁,還了行李貨物,先放還鄉。”

名詞
物體橫的距離(長方形多指兩條長邊之間的距離)。
breadth;width

寬窄;寬度
(Kuān)姓氏用字。



以上參考資料: [6-7]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七】【宀部】苦官切(kuān)
寬,屋寬大也。從宀萈聲。 [8] 

説文解字注

寬,屋寬大也。
段注:《廣韻》曰:裕也。緩也。其引伸之義也,古文假完字為之。
從宀,萈聲。
段注:苦官切。十四部。 [9] 

廣韻

苦官切,平桓溪 ‖萈聲元3部(kuān)
寬,愛也。裕也。緩也。苦官切。二。 [10]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寬;康熙筆畫:15;部外筆畫:12
古文:完
《唐韻》苦官切。《集韻》《韻會》《正韻》枯官切,並款平聲。《説文》:屋寬大也。從宀莧聲。莧音桓,今文省作寬。一曰緩也。《廣韻》:愛也,裕也。
又舒也。《易·乾卦》:寬以居之。《詩·衞風》:寬兮綽兮。注:寬,宏裕也。
又《書·舜典》:敬敷五教在寬。
又《增韻》:不猛也。《書·大禹謨》:臨下以簡,御眾以寬。
又《君陳》:寬而有制,從容以和。《左傳·昭二十年》:子產謂子大叔曰: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
又曰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又緩也。《史記·韓非列傳》: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冑之士。
又宥也。《史記·廉頗列傳》:鄙賤之人,不圖將軍寬之至此也。
又姓。
又葉驅圓切,音圈。《詩·衞風》:考槃在澗,碩人之寬。葉下諼。
又葉巨員切,音權。韓愈《閔已賦》:昔顏氏之庶幾,在隱約而平寬。固哲人之細事,夫子乃嗟嘆其賢。 [11]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3]

書寫提示

【寫法】上扁下大。“宀”,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艹”在“宀”內。“見”,居下居中;㇕(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長撇從豎中線撇向左下格;乚(豎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末兩筆形成寬底,略寬於“宀”。 [12]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wɑn
王力系統
uan
董同龢系統
uɑn
周法高系統
wan
李方桂系統
khw
an


uan


u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寒桓刪

wɑn
北魏後期北齊
寒桓刪

wɑn
齊梁陳北周隋
寒桓

wɑ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uɑn
王力系統

uɑn
董同龢系統

uɑn
周法高系統

uɑn
李方桂系統

kh
uân

以上參考資料: [13-14]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韻部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二十六桓
合口呼
次清
苦官切
kʰuɑn
集韻
平聲
上平二十六桓
合口呼
次清
枯官切
kʰuɑn
禮部韻略


平聲




枯官切

增韻


平聲




枯官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桓歡
合口呼

次清

kʼuɔn
中州音韻


平聲
桓歡




謗完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九寒


次清
枯官切


平聲
十一先


次清
驅圓切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二十七官管貫括






以上參考資料: [15]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ʰuan
55
陰平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kʰuæ̃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ʰuæ̃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ʰua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ʰua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ʰʊ̃
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ʰuõ
21
陰平

官話(晉語)
太原
kʰuæ̃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kʰuø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kʰa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kʰõ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kʰua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kʰuɔn
44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ʰɔ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fun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fun
33
陰平

閩語(閩南)
廈門
kʰuan
55
陰平

閩語(閩南)
廈門
kʰũã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
潮州
kʰueŋ
33
陰平
文讀
閩語(閩南)
潮州
kʰũã
33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
潮州
kʰũã
213
陰去
白讀
閩語(閩東)
福州
kʰua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
建甌
kʰuɪŋ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5]  、《漢語方音字彙》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02]
  • 2.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1011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5-07-20]
  • 4.    平水韻 十四寒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02]
  • 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61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 [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579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754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98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1-02]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26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30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89
  • 13.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04]
  • 14.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04]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02]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68
  • 17.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0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