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寫給無神論者

(阿蘭·德波頓創作的散文集)

鎖定
《寫給無神論者》是阿蘭·德波頓創作的散文集。 [1] 
中文名
寫給無神論者 [1] 
外文名
Religion for Atheists: A Non-believer's Guide to the Uses of Religion
作    者
(英)阿蘭·德波頓
譯    者
梅俊傑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ISBN
9787532757794
文學體裁
散文集
首版時間
2012年
字    數
96000

寫給無神論者內容簡介

全書的十個章節分別從宗教教義對於人與羣體的和諧相處的促進、對和善、温情、悲憫等心智和品格的獲得,以及從與宗教相隨的藝術、建築中所獲得的體悟等各個方面入手,以大量在人們身邊唾手可得卻常遭忽略的例子詳述了“各路宗教在佈道講經、精進道德、營造團體精神、利用藝術和建築、喚起信眾遠行求法、錘鍊思想啓發智慧、激發人們感恩春天之美等等方面,都各有其道。” [2] 
2012版的ISBN為 9780307379108(英文版) [3]  ,9787532757794(上海譯文出版社中譯) [4] 
《寫給無神論者》是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著散文集。
《寫給無神論者》的主題在於一個人即使是一個無信仰者,但是他也能發現宗教是有用的、有趣的並且給人帶來安慰的 。在這部刺激的完全屬於作者首創的並且即將面臨着爭議的作品中,德波頓認為世俗的人們可以從與宗教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道德、藝術和教育等等領域中去學得一些東西。在這本書中,德盡力去淡化和消彌宗教中教條主義的一面,攝取了宗教中能夠安慰懷疑論者當下思想的一面,讓人們去感受美麗和睿智的東西。

寫給無神論者作者簡介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才子型作家,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説《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説》(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身份的焦慮》(2004)、《無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築》(2007)、《工作頌歌》(2009)、《機場裏的小旅行》(2009)、《寫給無神論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7] 

寫給無神論者作品目錄

一、 智慧無關教義
六、 悲憫
二、 羣體
七、 視角
三、 和善
八、 藝術
四、 教育
九、 建築
五、 温情
十、 體制 [1] 

寫給無神論者作品賞析

在《寫給無神論者》中,阿蘭·德波頓認為,一個人可以做一名堅定的無神論者,但也可以發現,宗教時不時還是有用的、有趣味的、有撫慰心靈作用的。即使在宗教的核心教義遭到摒棄之後,宗教的諸多具體內容仍不失其有益性,我們理應毫無愧色地從中汲取營養,用以豐富教門之外的世俗生活。在德波頓看來,在世俗主義盛行之下,人性並無本質的改變,個體心靈依然需要救贖,人類羣體生活依然面臨挑戰。他認為可以從宗教模式中汲取教育和藝術等有趣的部分。這本書在有信仰者和無信仰者之間進行着一次温和的探討。 [5] 
無論社會制度如何改變,喪親之痛、失戀煩惱、老無所依、職場失落,等等,皆是人類亙古不變的共同問題。德波頓認為,比起世俗法律、道德、秩序等事前告誡或事後懲治卻未必對症的體制,宗教有着數千年就人類靈魂問題積累起來的經驗。在《寫給無神論者》中,德波頓對宗教本身存而不論,也不意在奉勸人們皈依宗教,而是從宗教藴含的普世價值入手,挖掘為當代人可用、足以療救心靈、獲得精神滿足的一面。從某種意義上説,此書確係信仰缺失、靈魂空虛、患得患失的芸芸“無神論者”所亟須。
事實上,宗教所提供的療救辦法,諸如友愛、仁慈、善良、果敢,等等,早由世俗的道德宣傳機器大力弘揚,但“老生常談”果真已經“深入人心”了嗎?嘴上講博愛容易,但我們真能愛我們吵吵嚷嚷的鄰居,抑或馬路上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德波頓認為我們的物質需要被呵護得有求必應,關乎靈魂的“本質需求”卻少人問津,且“方式是那樣的支離破碎和全不靠譜。”換言之,我們對“物質需求”和“本質需求”實行差別待遇,一手硬一手軟,就無怪乎“本質需求”會大聲抗議自己遭了罪受了委屈。
作者重點分析了這種差別待遇的現實和歷史淵源。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方式引發的競爭消滅了人們年過三十建立友誼的可能;社會生活的數字化、虛擬化使人們的羣體感迅速流失;醫療、失業、信貸等保障制度使我們對於流落街頭的無家可歸者失去同情,“心想有關部門會處理這個問題”;通過税收這個“匿名系統”轉移財富使我們喪失與受贈者互相依存的關係;我們想象他人境況的主要方式已經狹隘到只依賴充斥大量負面消息的媒體,對他人的信任幾近無存;工作至上的職場倫理使我們汲汲於以事業定義自身的價值,對其他一切持冷漠態度……己所不欲亦施於人,我們施之他人的又回過頭來加諸己身,一旦出了問題,資本主義聳聳肩膀,表示愛莫能助。
另一方面,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啓蒙運動、工業和政治革命,等等,使人類第一次得以一個大寫的“人”立於歷史之中,而對科學和理性的盲目崇拜使我們一廂情願地相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醫學研究機構、硅谷科技、民主政治加到一起,會有能力來共同治癒人類的萬千沉痾”,而無視理性上的成熟未必等同於感性成熟。這種偏頗最終體現在教育上,我們以為用文學、哲學、藝術、歷史等學科代替“迷信的宗教”便能傳達指導人生、弘揚人道、撫慰心靈的能力,恰恰沒能認識到這很多學科“完全無意訓練學生去把知識當作智慧的寶庫”。在德波頓看來,“智慧”作為知識不僅應該真實可靠,也是內在有益的,“可以在我們面對生存的無窮挑戰時給我們帶來寬慰”。但現實中,“知識”和“智慧”恰恰彼此割裂,教育所培養的是高級匠人和學術機器,而非有思想、懂生活的人。
德波頓認為,比起隔絕於生活的教育,宗教反而是極其生活化的。它一開始就接受人類不成熟的一面,自私、嫉妒、怕死、容易受傷、也容易傷人,成人外表下的我們只是一個幼稚的小孩,需要孜孜不倦的引導、督促和告誡。宗教通過日常聚餐、談話、儀式、漫步、洗浴、唱歌等世俗活動,“身體力行”那些光靠書本無法觸及內心的生活觀念。而某些宗教故事、繪畫和藝術關注罪孽、陰暗的題材,並非是要渲染恐怖,而是提醒我們人性的陰暗面本就是靈魂中的一部分,並以此為我們提供奮力改善的空間。藉此,宗教把人從因盲目樂觀與殘酷現實的落差間所生的失敗和恥辱感中解放出來,並且,個人的失敗和恥辱也不再僅僅是個人的,而是全體人類的。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