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寨裏窯址

鎖定
寨裏窯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寨裏鎮寨裏村以南、大張村以北兩村地帶結合部,是已知的北方青瓷唯一產地,年代上限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至北齊,下限至唐代(386~907年)。 [3] 
寨裏窯址東西長約480米,南北寬約470米,總面積為2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40~100釐米,出土的器物一般是生活用具,以缸、碗、盤為常見。窯址的發現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代表性青瓷產品,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科學價值,為研究中國北方陶瓷的發展提供了真實的實物資料。 [5] 
2006年5月25日,寨裏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寨裏窯址
地理位置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寨裏鎮寨裏村以南、大張村以北兩村地帶結合部
所處時代
南北朝至唐 [1] 
佔地面積
22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125-1-125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 

寨裏窯址歷史沿革

1957年,全國文物大普查,寨裏大張窯遺址被發現。
1973年,進一步發現窯爐遺址。
1976~1977年,由淄博市博物館、淄博市《山東陶瓷史編寫組》重點選擇了二處局部進行了試掘,發現兩處青瓷窯址。 [3] 
1982年11月,進行全區文物調查,並採集了標本,對該遺址進行了記載。
2000年,寨裏鎮在遺址處進行自來水管道工程施工時,挖出了眾多早期窯爐遺址,比現在發現的窯址提前了約400年(推斷為北魏時期)。 [5] 

寨裏窯址遺址特點

寨裏窯址東西長約480米,南北寬約470米,總面積為22萬平方米。從遺址附近的地貌來看,東部為半丘陵,西部較平坦,地勢東高西低,北面有一河道縱穿遺址東西,南面有一溝壑橫穿南北,與河道在遺址北交匯。此地耕土層為黃褐色,其下為瓷片堆積,文化層厚約40~100釐米。根據考古資料可推斷,該窯址絕對年代上限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至北齊,下限至唐代(386~907年),宋以後有小規模窯爐燒造,是中國北方青瓷的重要產地。
從窯址面積看,當時的瓷器生產已初具規模,範圍較大,發展較早,持續時間頗長,是中國北方早期育種瓷器的重要產地;從寨裏窯產品看,北方早期青瓷在北朝就有渾厚質樸的特點,同時又帶有初創時期的不成熟。該窯址的主要特點是生產青釉,青釉在北方陶瓷的歷史上價值較高。生產的青瓷胎骨一般較薄,帶灰白色,火候較高,釉色深淺不一,沒有黑斑現象,燒結度較高。早期釉層很薄,釉面燒成斑駁不勻;晚期改進施釉工序,採用二次上釉,使釉層加厚,明爐為北方地區常見的“饅頭窯”,使用柴草作為燃料。 [5] 

寨裏窯址文物遺存

寨裏窯址出土的器物一般是生活用具,以缸、碗、盤為常見。
寨裏窯址出土青瓷片 寨裏窯址出土青瓷片
碗的造型:深腹(曲腹)、直口、平足微凹,施青釉,釉色斑駁,外腹下部無釉,灰胎。有些碗壁上飾蓮瓣劃紋,粗壯質樸,亮潤澤。有的器物造型厚重,製作原始,窯具多用三角支釘,器類簡單,具有早期燒瓷工藝的特點。
缸多有四系或作弧形或橋形,還有高足盤、玉壺春瓶、帶子口的青瓷盒。這類器物均施滿釉,坯胎由輪轉成型,修整不甚細微,底足多挖成凹形,帶有早期瓷器的特徵。
寨裏窯址還發現過不少黃釉陶片,主要是深淺不同的黃色鉛釉,釉薄而勻潤,器型有小碗和盤等。 [5] 
寨裏窯址出土的器物

寨裏窯址文物價值

寨裏窯址是已知的北方青瓷唯一產地。窯址的發現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代表性青瓷產品,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科學價值,為研究中國北方陶瓷的發展提供了真實的實物資料。 [5] 

寨裏窯址保護措施

1984年6月28日,寨裏窯址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1992年6月12日,寨裏窯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保護碑 保護碑
2006年5月25日,寨裏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保護範圍:寨裏村至大張村之間高地,東西480米、南北470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四周向外200米。 [2] 

寨裏窯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寨裏窯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寨裏鎮寨裏村以南、大張村以北兩村地帶結合部。 [3] 
  • 交通信息
乘坐淄川區內公共交通18路、K18路、31路、K31路至解放村站,下車後步行可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