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寨英滾龍

鎖定
寨英滾龍,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民間藝術,至今有600多年曆史,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 
項目名稱
寨英滾龍
認證級別
省級
項目分類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起源時間
明朝
認證時間
2007年
認證批次
第二批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中國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
所屬國家
中國

寨英滾龍藝術形成

松桃寨英滾龍文化藝術至今有600多年曆史,獨樹一幟的寨英滾龍構思奇特,工藝精湛、造型完美,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藴。滾龍編扎得栩栩如生,且表演技藝十分精湛,滾舞招式變幻莫測,令人眼花繚亂。寨英滾龍藝術集編扎、剪紙、蠟染於一身,堪稱中國一絕。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酷愛龍,把龍視為祖先、視為神,華夏民族因此被稱為龍的傳人。而寨英人繼承了中華民族崇拜龍神的傳統,對龍更是情有獨鍾,在明朝以前就形成了獨特的龍文化,且源遠流長。
自明朝以來,寨英人每年都要模擬龍,用竹篾編扎龍頭、龍骨、龍肋,用白布做龍皮,再在各棟(洞)點上用石蠟炒紙做成的捻子,使龍身發出光亮,從正月初六一直玩到十五元宵。以此來慶賀新春,一則豐富春節生活,表達歡快之情;二則借龍的神威消災避邪,掃除瘟疫;三則祈求龍神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隨着時光的流逝,在歷經了上百年漫長的歷史後,寨英滾龍形成了獨特風格。寨英滾龍全長36米,共分17節(又稱洞),用34個體魄健壯的人輪番舞動,以9根拇指粗的竹篾捆紮連接成龍骨,500個直徑60公分左右的篾圈等距排列成龍身,再以整幅的綢布畫上斑斕的鱗甲,罩在篾圈上。龍頭以粗竹揉扭而成,固於龍架,蒙上特製的防火布料後加以描畫。龍頭龍身點上油捻,光彩照人,遠遠望去,宛如真龍。

寨英滾龍傳承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寨英滾龍文化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寨英滾龍又多次走出山門,參加省、市、縣組織舉辦的各種大型慶典、節日燈會以及迎賓等活動表演,接待海內外觀眾10多萬人次,其精湛的編扎技巧和表演技藝,令觀賞者驚歎不已。1999年,貴州省文化下鄉藝術團專門邀請寨英滾龍參與演出;2001年11月,中央電視台專程來寨英拍攝滾龍藝術,同年12月,貴州衞視《走遍公園省》欄目專題播出寨英滾龍;2002年,又分別被中央電視台第七套《鄉村大世界》、貴州電視台《走遍貴州》欄目作為春節特別節目和旅遊節目搬上熒屏;2003年春節,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第七套曾多次報道了寨英滾龍;2004年“五一”節期間,貴州衞視對寨英滾龍進行專題報道;2005年元宵節,中央電視台一套、二套、七套和貴州衞視對寨英古鎮當年舉辦的“滾龍鬧春”活動進行了報道;2006年,貴州衞視《多彩貴州》欄目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兩度介紹了寨英滾龍。
寨英滾龍文化底藴深厚,編扎和表演技藝十分超羣,展示出了中國滾龍的神姿,成為了中國民間滾龍的領頭雁,2002年3月被省政府命名為“寨英滾龍藝術之鄉”,2003年3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滾龍);2007年6月,寨英滾龍被列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