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寨老制

鎖定
寨老制,壯族民間存在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
中文名
寨老制
定    義
壯族民間存在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
【寨老制】“寨老”,壯語叫“波板”,直譯為“村寨之父”。過去,壯族民間存在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是氏族酋長制度的殘餘。以一村一寨為單位,一般由大家公推一位作風正派、有辦事能力、通情達理的長者擔任。有的地區,“寨老”是自然形成的。村寨中發生各種事端,都請他到場處理。他通常憑着威信和當地的社會習慣來判事,並不採取強制手段。他處理事端不要報酬,一般只請吃一頓飯即可;平時與一般人一樣從事生產勞動。這種“寨老”既不屬於明清時的土官、土目,也不是國民黨時代的鄉長、保長,村長,不屬於統治階級的行列(少數被國民黨利用而充當鄉艮、村長者除外),只是羣眾的自然領袖。“寨老制”在壯族人民的生活中起過重要作用,現已不存在。 [1] 
參考資料
  • 1.    唐祈,彭維金,中華民族風俗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05月第1版,第3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