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波金銀彩繡

鎖定
寧波金銀彩繡,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金銀彩繡又稱“金銀繡”,是在絲綢品上以金銀絲線與其他各色絲線繡成的帶有不同圖案的繡品,既可應日常生活之需,又可做戲服和美術欣賞品,多用於官府、民間喜慶、服飾、宗教、室內陳設等方面。 寧波金銀彩繡主要分佈於寧波市鄞州區及其周邊地區,主要技法以“盤金(銀)”和“填金(銀)”為主,充分調動材料的特性與工藝特性,增強圖形的質感與空間感;大面積金銀色的使用,使得任何顏色在同一畫面上和諧共處,表現出富麗堂皇又不失典雅的藝術效果;追求金線、銀線與綵線的有機結合,構成粗中有細、點面結合、板而不結、針法巧施的特色。 [1] 
2011年5月23日,寧波金銀彩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104。 [2]  2018年5月15日,寧波金銀彩繡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3] 
中文名
寧波金銀彩繡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Ⅶ-104
遺產類型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

寧波金銀彩繡歷史淵源

寧波金銀彩繡作品 寧波金銀彩繡作品
金銀彩繡作為獨立的作品,今確切可見的實物始於唐代。金銀彩繡歷史悠久,最早的實例出自陝西法門寺的唐代地宮中,當時也稱蹙金繡或盤金繡。詩聖杜甫曾有詩曰:“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温庭筠也曾吟誦:“鳳凰相對盤金縷,牡丹一夜經微雨”。唐代武則天曾贈送僚屬金字、銀字繡袍;公元743年,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從寧波阿育王寺帶去的金銀繡千手佛,被日本奉作國寶。
清代,寧波城內的繡坊日漸昌盛,較有代表性的當屬六世從事刺繡繪圖業的“許德來寫花店”。又據《鄞縣通志·食貨志》記載:“刺繡其先有藥行街仁慈堂之天主教徒傳授女工,漸增至千餘人”。
鴉片戰爭後,外國傳教士進入寧波,引入了國外的刺繡針法,當地人稱之為“外國繃”。寧波繡工把民間刺繡的傳統技法和“外國繃”繡法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寧波金銀彩繡。
至建國前期,寧波的海神廟、鹹塘街(天一廣場)已成為行業街道,僅刺繡店鋪就有30至40家。
1956年,為響應國家號召,寧波掀起了手工業改革高潮,各家手工業個體店合併成手工業社,其中就有繡品合作社。
20世紀60年代,寧波金銀彩繡進入了全盛時期。
但到20世紀80年代,寧波金銀彩繡與其他手工技藝一樣遭遇了歷史性的衰退。
至2000年前後,因科技的高速發展、生活方式與觀念的改變,尤其是電腦繡花的興起,傳統刺繡行業受到嚴重影響,寧波的大小繡品廠遭遇關停並轉,企業解體後刺繡工人大多改行。寧波傳統手工藝金銀彩繡衰退到歷史的最低點,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甚至面臨失傳的危險。 [4] 

寧波金銀彩繡文化特徵

繡制特徵
寧波金銀彩繡作品 寧波金銀彩繡作品
金銀彩繡的主要繡制特徵,在於充分運用“盤金”“填金”“包金”以及 “隱花”和“胖繡”等繡法。金銀彩繡的繡法,不追求畫面的寫實和栩栩如生,而是在整體上追求華麗、厚重和裝飾感,局部和細節上講求排線、線塊結合的針法。 [4] 
繡制技法
寧波金銀彩繡的主要技法以“盤金(銀)”和“填金(銀)”為主。“盤金(銀)”,即依白描線條走向,以金(銀)線繡上,並以此形成空心圖案;“填金(銀)”,即依白描線條走向,將金(銀)線填入空白處,直至將其填滿,以此構成實心圖案。 [4] 

寧波金銀彩繡製作工序

寧波金銀彩繡繡制工具

繡制的工具主要為花繃。中小型的花繃為圓形竹圈。使用旱,二圈夾緊,一人操作。大型作品則用四方形木棚,可以收放尺寸,容二人以上操作。繡制完成以後的繡品,須背部“上槳”,才不易走形。 [4] 

寧波金銀彩繡繡製材料

寧波金銀彩繡作品 寧波金銀彩繡作品
寧波金銀彩繡的材料主要包括刺繡所用的金銀線、絲線、真絲底料、棉花、紗布等。
金銀彩繡的主要面料以緞為主,輕而薄的絹類織物也可以用。其主要輔料,以布料、棉花和紗布等,用作胖繡的墊料,隱在絲線內。繡制中,彩色絲線和金銀繡均有粗細,但金銀線密密地“釘”“包”在綵線繡表面,不直接用於刺繡。
①線:寧波金銀彩繡除自己研發的金、銀線外,還使用各色絲線。早期所採用的金銀線都是由純金(銀)製成金(銀)箔,再切成0.2到0.5毫米的片金線,直接用做繡線。或以棉線(或絲線)為芯線,將片金線旋繞於芯線的外層而成。據相關史料記載,開埠以後,海外進口的洋金線(仿金線)開始運用其中;
②真絲底料(或布料):用作刺繡圖案的背景;
③棉花:棉花是寧波金銀彩繡的特色材料,主要用於墊高繡品中人物的面部,例如:老壽星的臉和額、龍紋的雙眼、花瓣等。這種處理方法,使圖案有了起伏和不同角度的色彩光澤變化,大大豐富了寧波金銀彩繡的表現力和裝飾意味;
④紗布:根據需要用作反面襯底,並通過簡單刺繡,與正面聯緊,使作品產生張力,不致走形。 [4] 

寧波金銀彩繡繡制過程

寧波金銀彩繡的刺繡過程大致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設計圖稿。明確刺繡內容與形式。
寧波金銀彩繡作品 寧波金銀彩繡作品
第二,手工戳花。將設計好的圖稿做成油紙印花花板,印製在絲綢織物上。
第三,繡制繡片。繡片時先要上棚,上棚後要檢查織物有無漏印,是否平直。然後對齊繡花底料,進行縫製,再根據圖稿指定色樣進行配色。繡制時,首先繡彩色絲線部分,再根據設計要求繡金、銀線。
第四,成品製作。刺繡完成之後大多是半成品,需要根據設計者的意圖,進行成品裱拓、裝潢等後道工序製作,做成各種各樣裝飾用品,或裝裱成鏡框,或製作家居飾品,或制服飾等。 [4] 

寧波金銀彩繡題材作品

寧波金銀彩繡的題材以民間吉祥題材中的京班體、佛道神仙、吉祥神話故事傳説以及珍禽異獸祥瑞的圖案為主,底色也多以厚重的暗紅、深藍、黑色等,顯襯金銀綵線的光澤,因此具有較強的裝飾性。這一繡法廣泛應用於服飾、帽飾、室內陳設、古代會器、戲曲服飾、宗教儀式、民間演藝和慶典等方面。代表作品有《百鶴朝陽》。 [4] 

寧波金銀彩繡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寧波金銀彩繡是具有工藝含量和文化附加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4] 
傳承狀況
與打鐵、造房子相比,金銀彩繡是細活,全憑眼功、手功和心功。因此,它的傳承在中國曆來是家庭母女與姐妹間傳承。當然,在宮廷、官方或民間作場,則有師徒傳承。 [4] 
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加之手工繡花成本大、收益小的原因,從事金銀彩繡的人越來越少,寧波市鄞州區只有四五人還在從事此業,金銀彩繡亟待保護與傳承。 [1] 
傳承人物
寧波金銀彩繡作品 寧波金銀彩繡作品
許謹倫,男,漢族,1948年2月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寧波金銀彩繡。 [5] 
保護措施
2008年,寧波市成立了寧波金銀彩繡有限公司,專門致力於寧波金銀彩繡精品的研發與製作。 [4] 
2009年,寧波金銀彩繡傳承基地正式落户寧波金銀彩繡有限公司。 [4] 
2010年,寧波市創建了首家金銀彩繡藝術館,旨在傳承和發展寧波金銀彩繡工藝。 [4] 
2010年5月,寧波金銀彩繡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寧波金銀彩繡藝術館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 [4] 
2013年,寧波金銀彩繡技藝被納入寧波市非遺“三位一體”保護示範項目體系。 [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寧波金銀彩繡有限公司獲得“寧波金銀彩繡”保護單位資格。 [6]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寧波金銀彩繡項目保護單位寧波金銀彩繡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9] 

寧波金銀彩繡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9年7月17日上午,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浙江·寧波城市主題日”開幕式活動在北京世園會里舉行,金銀彩繡作品參與展出。 [7] 
2019年8月6日,温故非遺展《錢湖金影》在寧波東錢湖柏悦酒店開展,代表寧波傳統手工藝的“三金一嵌”即朱金漆木雕、骨木鑲嵌、金銀彩繡和泥金彩漆參與展出。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