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波走書

鎖定
寧波走書,又名“蓮花文書”“犁鏵文書”,是浙江寧波傳統地方戲曲之一。 [1-2] 
寧波走書曲調豐富多彩,伴奏獨具特色。內容貼近生活,詞句通俗易懂,且演唱簡單,有説有唱,説唱並重,輔以形體動作,表演富有生活氣息。用寧波方言演唱,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代表曲目有《大紅袍》《綠袍》《英列傳》等。 [3-4] 
寧波走書流傳於浙江省寧波市及周邊地區。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奉化市(現寧波市奉化區)聯合申報的“寧波走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67 。 [5] 
中文名
寧波走書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流行地區
浙江省寧波市及周邊地區
經典劇目
《大紅袍》《綠袍》《英列傳》等
代表人物
沈建麗
遺產類型
曲藝
遺產編號
Ⅴ-67
始興年代
清代

寧波走書歷史沿革

寧波走書起源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據藝人所傳,其最早從上虞流入(有另一説法,稱其形成於清光緒年間的餘姚農村,清末民初流傳入寧波城區,繼又向鎮海、舟山地區拓展)。最初為佃工在農作時你唱我和、自娛自樂的小曲,藉此消除疲勞,後由唱小曲發展到唱有故事情節的片段。 [6]  [7] 
寧波走書 寧波走書
光緒至民國年間,這種演唱形式已普遍流行,其表演形式亦由初時一人自拉自唱的“坐唱”,發展到演員坐在桌後唱、伴奏樂隊坐在桌子兩旁的“裏走書”,最後演變為演員與樂隊相對各坐一旁,演員在台上有較大空間可作表演區的“外走書”。餘姚有一些農閒時從事曲藝演唱的農民、小販和手工業者,成立了“杭餘社”組織,經常交流演唱經驗,研究曲藝書目。其中有位叫許生傳的老先生,吸收了紹興蓮花落的曲調,率先採用月琴伴奏,自彈自唱,很受羣眾歡迎。在他的影響下,許多藝人也都採用各種樂器伴奏,還從四明南詞、寧波灘簧、地方小調中引進不少曲調,加以改造應用。同時,在書目方面也有了發展,出現了《四香緣》《玉連環》《雙珠鳳》《合同紙》以及《紅袍》《綠袍》等一些長篇,演唱活動的範圍也逐漸擴大到寧波、舟山、台州三個地區。 [7]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寧波走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已從“坐唱”發展到“走唱”,從單檔發展到雙檔乃至男女雙檔。1950年戲曲改進協會成立後,即對走書的曲目、表演和曲調進行研究。1952年,正式定名為“寧波走書”。1958年,戲曲改進協會還專門培訓了朱桂英等一批女演員,由許斌章演唱的現代短篇《朱德能創造防護罩》赴北京參加首屆全國曲藝會演,獲得好評。“文化大革命”期間,寧波走書受到極大的摧殘。1978年後又得以恢復。至2009年時,寧波走書僅在寧波市區就有專業和半職業藝人200餘人,成為浙江省較有影響的曲種之一。 [8] 

寧波走書藝術特色

寧波走書表演形式

“寧波走書”鄞江專場演出 “寧波走書”鄞江專場演出
寧波走書表演最初是一人演出的“坐唱”,由一位演員邊唱邊操樂器自行伴奏;其後演變為“裏走書”,一人坐於桌後演唱,一人坐在桌子橫旁伴奏;再後演唱者與伴奏者分坐桌子兩旁,演唱者可在台上走動表演,稱為“外走書”。演出時舞台上設一張桌子,飾以紫紅絲絨製作的精緻桌圍,上繡走書演員名字或曲藝隊名稱,桌上放置一把摺扇、一塊手帕、一塊醒木幾樣表演道具。演唱者坐在桌子左邊,伴奏者坐在桌子右邊。演出雙檔走書時,兩位演員分坐桌子兩邊,樂隊坐於舞台右後方。演員除説、唱、彈外,表演中還需做到“噱”、“漁”。“噱”是以滑稽的語言動作引人發笑;“漁”是一人飾演生、旦、淨、末、醜多種腳色。 [1-2] 

寧波走書表演服飾

寧波走書表演時,男演員一般着長袖大襟長衫;女演員穿旗袍或大襟短衫,臉部施以淡雅的粉妝。演新編現代曲目時,男、女演員均像樂隊演奏員一樣着平常穿的服飾。 [7] 

寧波走書演出道具

寧波走書的道具主要有驚堂木、摺扇、手絹等。驚堂木(也稱醒木)既代替縣官老爺坐公堂時拍桌的驚堂木,又可用來模擬和製造各種聲音,同時兼作演唱開場起板。摺扇用來代替筆墨紙硯、刀槍劍載、金鋤本槽擔鞭等道具。手絹用來代替女人的手袋、披肩等,亦用作布、繩、包袱等,如店小二的搭桌布,客商和小販的搭肩袋,以及悲劇中女性人物自盡時的上吊繩等等。 [7] 

寧波走書唱腔曲調

寧波走書有四個腔系,即走書腔系、四明南詞腔系、亂彈腔系和雜曲小調。其中走書腔系的【四平調】【馬頭調】和四明南詞腔系的【賦調】在演唱中運用較多,藝人們稱為“老三門”。 [9] 
寧波走書 寧波走書
走書腔繫有【四平調】【馬頭調】和【還魂調】。【四平調】是寧波走書最具特色的曲調,多用於演出開始時,起定場作用。因其曲體結構較為規整,不便於敍事和抒發感情,因此用的次數不多。在某些情節轉換處,也可單唱【四平調】的第四句,作為“交代”。【馬頭調】系從北方傳入,結構簡單,口語化強,伴奏靈活,多用於行路觀景或對人物的描繪、敍述事件等。【還魂調】多用於反面人物,表現陰陽怪氣、油腔滑調的形象,或有氣無力、垂頭喪氣等情緒。 [9] 
四明南詞腔繫有【平湖調】【賦調】【慈調】。【平湖調】系正宗的四明南詞曲調。【賦調】是寧波走書中用得最多的曲調之一,節奏自由,行腔流暢,可以邊走邊唱,唱唱停停,既可描繪景色,又可敍事抒情。【慈調】也有寫作【詞調】,又名【悲調】,多用於哀傷之處。
亂彈腔繫有【三頓板】【二簧】等。【三頓】由紹興亂彈衍變而來,多用於憤怒、急躁、緊張等情緒。【二簧】一般表現人物的焦急情緒;緊拉慢唱的【快二簧】則適宜表現人物的煩躁、發怒。雜曲小調。在寧波走書演唱中使用不多,但為了書情的需要和聽眾的喜愛,演唱者往往會插入一些,如【大陸調】【一根藤】【夜夜遊】等曲調。
上述的各個腔系曲調,在演唱藝人熟練的掌握下,常被互相轉接使用。 [9] 

寧波走書代表曲目

寧波走書主要的傳統節目有《白鶴圖》《黃金印》《四香緣》《十美圖》《玉連環》《何文秀》《胡必松》《雙珠球》《三門街》《大紅袍》《綠袍》《珍珠塔》《麒麟豹》《玉獅子》《天寶圖》《包公案》《乾坤印》《穿金線》等。 [10] 

寧波走書流行地區

寧波走書主要流行於浙江省寧波市、舟山羣島一帶及台州地區的臨海、天台、黃岩和杭州等地。 [10] 

寧波走書傳承保護

寧波走書流傳現狀

寧波走書藝術是一種口傳心授的曲藝藝術,老藝人逐年謝世,後繼乏人,傳承困難。加上外來文化的衝擊和文化生態的變遷,寧波走書演出市場日益萎縮,曲藝隊解體,大批走書演員紛紛轉行,走書藝術陷於瀕危之境,亟待搶救保護。 [1-2] 

寧波走書保護措施

寧波走書電視書場 寧波走書電視書場
一、充分利用現代傳媒,送寧波走書進農家。在鄞州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大力支持、扶持下,鄞州電視台於2006年起開闢“寧波走書電視書場”欄目,現已播錄了10部寧波走書傳統精典大書,並由鄞州廣播電台調頻廣播同聲播出。 [11] 
二、利用非遺展示中心,推介、宣傳寧波走書。鄞州區在著名風景旅遊區——寧波天宮莊園中的西江古村建立“寧波市非遺展示中心”。展示中心專門設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寧波走書”的展廳,解紹寧波走書、展演寧波走書。 [11] 
三、搭建寧波走書產品供需信息平台。讓寧波走書演出市場和農村羣眾需求的充分對接,使廣大農民羣眾能真正欣賞到自己喜歡的演藝節目,讓有一定實力的寧波走書演員能真正尋覓到市場和知音。 [11] 
2022年9月,因機構改革,保護單位更名為寧波市鄞州區鹹祥鎮鹹六村股份經濟合作社。 [1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寧波走書項目保護單位寧波市鄞州區鹹祥鎮鹹六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寧波市奉化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18] 

寧波走書傳承人物

沈健麗,女,1950年6月出生於浙江慈溪。十二歲學唱越劇,十八歲學唱寧波走書,與丈夫搭檔,從事曲藝工作五十餘年,從未離開過舞台。其演唱生動、細膩、豐滿,將風雅別緻的越劇唱腔和高昂雄渾的京劇唱腔揉合引入寧波走書之中。代表作有《平陽傳》《天寶圖》等。2008年12月,沈健麗入選為浙江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類(寧波走書)代表性傳承人。 [12-13] 

寧波走書入選非遺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奉化市(現寧波市奉化區)聯合申報的“寧波走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67 。 [5] 

寧波走書曲藝價值

寧波走書以當地羣眾鮮活生動的語言、獨具地方韻律的音樂唱腔進行“説唱”表演,其敍述故事、描繪人物、介紹環境、渲染氣氛、抒發感情,既通俗易懂又使人感到親切、過癮,給聽眾以賞心悦目的藝術享受,故而一直來深受廣大中老年朋友的歡迎。寧波走書是中華民族文學藝術保庫中珍貴財富,它豐富了地域文化的內涵,為現代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藝術傳統、藝術經驗和藝術形式。 [11]  [14] 

寧波走書重要活動

寧波走書走進掌起任佳溪文化禮堂 寧波走書走進掌起任佳溪文化禮堂
2019年6月26日,“寧波走書”走進由慈溪市非遺中心組織的非遺課堂在附海鎮東海村文化禮堂進行演出。 [15] 
2019年8月24日,由慈溪市非遺中心的主辦的非遺課堂走進掌起鎮任佳溪村文化禮堂。由掌起慈北曲藝團從藝50多年的邱佰會演唱寧波走書《良心》,用傳統“非遺”文化歌頌了社會主義新時代、新風尚。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