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波歷史博物館

鎖定
由王澍設計的寧波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萬餘平方米,建築主體3層,主體建築長144米,寬65米,高24米,主體三層、局部五層,採用主體二層以下集中佈局、3層分散佈局的獨特方式。整個設計以創新的理念,將寧波地域文化特徵、傳統建築元素與現代建築形式和工藝融為一體,使之造型簡約而富有靈動,外觀嚴謹而頗具創意,同時,充分體現其獨特性、藝術性、經濟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
瓦丬牆、天井等構成的“新鄉土主義風格”將是寧波歷史博物館的“審美標籤”,歷經4年建設的寧波博物館是寧波市用以展示人文歷史、藝術類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
中文名
寧波歷史博物館
類    別
綜合博物館
開放時間
9-16
地    點
中國寧波市鄞州區首南中路1000號
竣工時間
2009年
面    積
30000 m²
特    色
普利茲克建築獎

寧波歷史博物館發展歷史

寧波歷史博物館從2003年開始設計,-2005年完成設計, 2006年開始施工,至2008年11月 完工。建築設計:王澍、陸文宇。
建築結構形式採用鋼筋混凝土正交框架與局部橋樑結構,混凝土襯牆與回收舊磚瓦組合牆體 ,主要材料為竹條模板混凝土,回收舊磚瓦,本地石材 。 [1] 

寧波歷史博物館建築佈局

寧波博物館在外觀設計上大量地運用了寧波舊城改造中積累下來的舊磚瓦、陶片,形成了24米高的“瓦爿牆”,同時還運用具有江南特色的毛竹製成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牆,毛竹隨意開裂後形成的肌理效果清晰地顯現。王澍這樣談到自己的設計初衷:“使用‘瓦爿牆’,大量使用回收材料,節約了資源,體現了循環建造這一中國傳統美德,一方面除了能體現寧波地域的傳統建造體系、其質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意義在於對時間的保存,回收的舊磚瓦,承載着幾百年的歷史,它見證了消逝了的歷史,這與博物館本身是‘收集歷史’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條模板混凝土’則是一種全新創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發生了藝術質變。” [2] 
寧波歷史博物館
寧波歷史博物館(6張)
建築下半段只是一個簡單的長方形,在上半段開裂為類似山體的形狀。人們從中部一個扁平的,跨度30m的穿洞進入博物館。內觀整個結構,包括三道有大階梯的山谷,兩道在室內,一道在室外;四個洞,分佈在入口、門廳和室外山谷的峭壁邊側;四個坑狀院落,兩個在中心,兩個在幽深之處。一種山體類型學疊加在上面,公共空間永遠是多路徑的,它從地面開始,向上分叉,形成一種根莖狀的迷宮結構。也用來適應一直不確定的展覽內容。 建築的內外由竹條模板混凝土和用20種以上回收舊磚瓦混合砌築的牆體包裹,如一種在人工和天然之間的有生命的宏大儉淡的物,作為山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達的。它的北段浸在人工開掘的水池中,土岸,植蘆葦,水有走勢,在中段入口處溢過一道石壩,結束在大片鵝卵石灘中。在建築開裂的上部,隱藏着一片開闊的平台,通過四個形狀不同的裂口,遠望着城市和遠方的稻田與山脈。
2012年2月,在“英國生命保險設計大獎”公佈的候選作品名單裏,寧波歷史博物館列入建築類候選作品行列。 [2] 

寧波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

博物館現有藏品6萬餘件,共設7個展廳,按主題陳列、專題陳列、特別陳列內容構建“三位一體”的展覽體系。
主題陳列為:“東方‘神舟’――寧波歷史陳列,由“遠古四明”“拓地三江”“州城確立”“國際港口”“海定波寧”“東南都會”“開埠通商”七部分組成,以寧波區域文化發展為基礎,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線,展示寧波自河姆渡文化開始7000年文明史。
專題陳列有兩個:一為“明清竹刻藝術陳列”,展品多為著名寧波籍竹刻鑑藏家秦康祥先生的舊藏,2001年由其哲嗣秦秉年先生無償捐贈,我國著名文物鑑定專家王世襄、朱家溍鑑定認為:“這是現知最重要的竹刻收藏,從質量和數量來看,在全國範圍內都名列前茅。”二為“阿拉老寧波――民俗風物陳列”,包括“寧波老字號”“甬上婚俗‘十里紅妝’”“寧波老牆門”“寧波歲時節俗”“寧波民間工藝美術”“寧波戲曲與寧波方言”六部分,觀眾可以在這裏找尋城市記憶,找到老寧波的回鄉之路。

寧波歷史博物館參觀信息

地址: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首南中路1000號
免費向公眾開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