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岡

鎖定
寧岡:原指一個縣,現指其原區域。
靚點:寧岡,井岡山會師(朱毛會師)所在地,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和賀龍領導的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寧岡縣龍市鎮龍江書院勝利會師。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會師後,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現在龍市鎮城西保存了紅四軍軍部舊址。會師確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種,乃至後來形成燎原之勢。寧岡縣是朱毛會師聖地,1928年毛澤東在這裏創建了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心在寧岡茅坪鄉,在大隴鎮喬林村設立了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因鬥爭形勢根據地中心往井岡山上茨坪遷移。
歷史:寧岡縣原隸屬江西吉安地區,位於湘贛交界處的羅霄山脈中段萬洋山脈中部,北鄰永新,西界湖南茶陵,南靠湖南炎陵,東與原井岡山市山水相依。面積637.73平方公里,人口約9萬。2000年5月併入井岡山市(吉安改地為市),其縣治龍市鎮為新井岡山的三大城區之一(另兩個為新城區和茨坪鎮),屬小盆地,元代從永新縣析出,以“長寧之義”定名為永寧,縣治在升鄉(今古城鎮),後遷治瓦岡(今新城鎮),1914年因和國內其他三個永寧縣重名而改名寧岡(永寧與瓦岡各取一字),治新城,後縣城遷往龍市鎮
新中國成立後,縣治設龍市,大建基礎設施,在國家關懷下逐步修通了寧炎公路,寧井公路,寧永公路,衡茶吉鐵路,井睦高速公路,建有寧岡汽車站,龍市火車站(縣級客運站),高速收費站
中文名
寧岡縣
外文名
NingGang city
別    名
永寧
行政區類別
縣(已撤銷)
所屬地區
江西省吉安市
地理位置
湘贛交界處羅霄山脈中段
面    積
638 km²
下轄地區
龍市鎮、古城鎮、新城鎮等12鄉鎮
政府駐地
龍市鎮會師路
電話區號
0796
郵政編碼
3435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9萬(2000年)
著名景點
龍江書院 井岡山會師紀念碑 紀念館 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八角樓
機    場
井岡山機場
火車站
龍市火車站(縣級客運站)
車牌代碼
贛D
方    言
贛語吉茶片寧岡小片、客家話
醫    院
市第二人民醫院(原縣人民醫院)
高    中
江西省寧岡中學(省重點中學)

寧岡發展歷史

寧岡:原指一個縣,現在指其原來區域。
寧岡現在廣泛指以井岡山市龍市鎮、古城鎮、新城鎮、大隴鎮、鵝嶺鄉、東上鄉、柏露鄉、葛田鄉、茅坪鄉、睦村鄉、荷花鄉、坳裏鄉、白石墾殖場等原寧岡鄉鎮組成的縣域經濟體,中心仍在龍市,有11個衞星鄉鎮,影響人口超10萬 (茨坪3個經濟衞星鄉鎮,新城區3個經濟衞星鄉鎮)龍市鎮仍是原寧岡縣區域內的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醫療中心、物流快遞中心、教育中心、金融中心。在新市政府關懷下,龍市現在人地興旺,車水馬龍,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美滿,蒸蒸日上一片繁榮景象。2013年通高速,2014年通鐵路同時定為國家擴權強鎮試點鎮,增強了城市競爭力,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併入新井岡山市後,原寧岡縣區域主要以發展工業為主,旅遊為輔,原縣城龍市鎮列為新井岡山市三大城區之一,主要承擔井岡山市工業基地的職能,主要產業是日用陶瓷,有陶瓷企業幾十家,2013年產值突破15億。年上繳税費上億元,映山紅和恆華兩家企業的產品先後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產品遠銷海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

寧岡本地方言

寧岡縣本地方言主要有贛語和客家話,其中客家話主要分佈在睦村、茅坪、大隴、白露、荷花等鄉鎮,客籍人口約兩萬,不到全縣人口的1/3。 [1] 

寧岡旅遊景點

原寧岡境內的旅遊景點主要集中在現井岡山風景名勝區下的龍市景區、茅坪景區和鵝嶺景區。此外還有古城會議舊址、柏露會議舊址、七溪嶺戰鬥舊址(新城鎮)等零星景點。
來寧岡旅遊的遊客可坐火車龍市火車站下車,下車後可在站前廣場前的路邊等待班車去往寧岡汽車站(2公里)和鵝嶺山(30公里),去往茅坪(16公里)的旅客先坐車到寧岡汽車站再轉茅坪或茨坪班車可前往。湖南方向來井岡山旅遊的遊客亦可在龍市火車站下車,再上茨坪。龍市火車站位於原縣城東北兩公里處,屬縣級客運站。現在每天有七趟火車經停,可從龍市坐火車往返到達南昌長沙、廣州、南寧、青島、濟南、合肥、哈爾濱、天津、瀋陽、長春、桂林、吉安、衡陽等全國各大城市。
井睦高速在寧岡境內設有龍市和鵝嶺兩個出口,自駕遊的旅客可在這兩個出口下高速前往龍市、鵝嶺和茅坪(鵝嶺出口下高速)。另外寧岡汽車站現在每天有發往省內南昌、吉安、贛州、永新和省外深圳、長沙、株洲、炎陵、茶陵等地的班次,井岡山市內有發往新城區、茨坪、古城、新城、鵝嶺、柏露、大隴、茅坪等鄉鎮的班次。
龍市城區,住宿和餐飲娛樂行業也都很方便,城區內各種檔次的賓館與酒店林立,寧岡賓館最好,環境優美,與龍江書院井岡山會師紀念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只有一牆之隔。為三星級酒店,政府招待專用酒店,在攜程等大型網站可網訂房間。
龍市景區有朱毛會師地龍江書院、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井岡山會師紀念碑、井岡山會師紀念館、朱毛會師廣場、郭沫若題字的會師橋紅四軍軍部舊址等景點。各景點均在龍市鎮區,距離不遠。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部隊抵達江西省寧岡縣的礱市,與毛澤東統率的井岡山部隊勝利會師,這就是有名的井岡山會師。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會師後,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為政治部主任。開始編兩個師,一個教導大隊,旋即取消師部,改為6個團由軍部直接領導。全軍萬餘人,槍兩千餘支。接着在寧岡召開了中共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會上選舉產生了第四軍軍委,毛澤東任書記。5月4日,在礱市廣場舉行會師大會,正式宣佈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的建立(不久改稱紅軍第四軍)。井岡山會師,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坐落在風景優美的原寧岡縣礱市鎮的五虎嶺中(現為井岡山市龍市鎮)。1986年開始修建,同年對外開放。現已安放了20位紅軍老戰士的骨灰(遺骨),遷葬了4位革命英烈。他們是陳毅、譚震林、滕代遠、楊得志、朱良才(夫人李開芬)、陳士榘、譚甫仁、楊梅生、陳正人、劉型謝中光(夫人楊俐)、龍振彪、左葉、江燮元、肖元禮、賴春風、劉子云(夫人潘家珍)、匡斌、陳毅安(夫人李志強)、宛希先、袁文才、王爾琢。
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人。南昌起義後,與朱德率部轉戰到湘南,發動了著名的湘南起義。井岡山斗爭時期,曾任紅4軍士兵委員會主任、教導隊大隊長、12師師長、紅4軍軍委書記、第一屆中共湘贛邊界特行候補常委、第二屆特委委員,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72年1月在北京逝世,1986年11月將部分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譚震林(1902—1983),湖南攸縣人。1927年11月,工農革命軍攻克茶陵縣城後,先後擔任茶陵縣工農兵政府主席、縣委書記,1928年曆任湘贛邊界第一屆特委副書記、第二屆特委書記和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土地部長、前委委員等職。新中國建立後,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3年9月在北京逝世,1986年11月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滕代遠(1904—1974),湖南麻陽人。1928年7月,與彭德懷發動和領導了平江起義,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任軍黨代表。同年12月,與彭德懷率部與朱德、毛澤東領導的紅4軍勝利會師後,任紅4軍副黨代表,湘贛邊界特委常委。紅4軍主力下山後,協助彭德懷率部堅守井岡山,是井岡山根據地主要領導人之一。新中國建立後,任鐵道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1974年12月在北京逝世,1986年11月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楊得志(1910—1994),湖南醴陵人。1928年參加工農革命軍,湘南起義後隨部隊上井岡山。井岡山會師後,編入紅4軍特務營任班長,1929年1月隨紅4軍出擊贛南。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94年10月在北京逝世,1997年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1928年2月參加湘南起義,後隨部隊上井岡山。井岡山斗爭時期,任紅4軍軍部秘書,31團1營營部書記、連黨代表,參與指揮了著名的黃洋界保衞戰。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9年2月在北京逝世,1989年11月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李開芬(1917—1999),朱良才夫人,四川達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99年4月在北京逝世。2000年8月13日將骨灰移送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與朱良才骨灰一起安放。
陳士榘(1909—1995),湖北荊門人。1927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來到井岡山。井岡山斗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教導隊區隊長,紅4軍31團副連長、副營長,1929年1月隨紅4軍出擊贛南。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95年7月在北京逝世,1996年10月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譚甫仁(1910—1970),廣東仁化人。南昌起義參加者。起義後與主力部隊失掉聯繫,在尋找部隊時誤入江西軍閥朱培德部。1928年1月,隨朱部“進剿”井岡山,在新城戰鬥中被俘,關在茅坪俘虜營裏。通過唱國際歌,引起了陳士榘、肖克等人的注意,後來重新入伍。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上士文書,後提為排長、連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70年12月17日夫婦倆在昆明軍區居所被人槍殺。1992年8月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楊梅生(1905—1978),湖南湘潭人。隨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三灣改編時,任工農革命軍1團1營1連班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78年1月在廣州逝世,1992年5月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陳正人(1907—1972),江西遂川人。參與領導萬安暴動。井岡山斗爭時期,歷任中共遂川縣委書記、湘贛邊界特委第一屆特委委員、第二屆特委副書記。紅4軍主力下山後,他留守井岡山堅持鬥爭,曾任邊界特委常委、秘書長。新中國建立後,曾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第八機械工業部部長等職。1972年4月在北京逝世,1986年11月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劉型(1906—1981),湖南醴陵人(生於江西萍鄉)。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1928年5月率萍醴游擊隊上井岡山。任31團1營連黨代表。參與了著名的黃洋界保衞戰。新中國建立後,曾任農墾部副部長和中央紀委常委等職。1981年8月在北京逝世,1986年11月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謝中光(1914—1997),江西寧岡人。井岡山斗爭時期,任少共古城區委書記、寧岡縣總工會副委員長兼青工部長、湘贛省兒童團長等職。1934年隨紅6軍團突圍西征。新中國建立後,曾任江蘇省南通軍分區司令員、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97年10月在南京逝世,後即將骨灰移送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安放(夫人楊俐骨灰也與其合葬)。
龍振彪(1914—2000),江西永新人。1929年6月參加革命,1932年參加紅軍。1961年被授予少將軍銜,2000年9月在北京逝世,2002年12月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左葉(1912—1992),江西永新人。1927年10月參加革命。後隨紅6軍團突圍西征,參加了長征。新中國建立後,曾任重慶政協副主席、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等職。1992年7月在北京逝世,1993年6月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江燮元(1915—1990),江西永新人。井岡山斗爭時期兒童團員。1934年隨紅6軍團突圍西征。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5月在廣州逝世,8月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肖元禮(1909—1998),江西萬安人。193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參加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8年3月在廣州逝世,2004年12月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賴春風(1913—1993),江西寧岡人。1928年5月參加紅軍,1930年8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江西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鬥爭。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3年元月在廣州逝世,1994年6月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劉子云(1914—1992),江西永新人。井岡山斗爭時期,任少先隊隊長。1934年隨紅6軍團突圍西征。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2年4月在廣州逝世,1993年夏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潘家珍(1913—1975),劉子云夫人,四川通江人。1932年7月參加革命。1975年6月在廣州逝世。1993年與劉子云的骨灰一起移送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安放。
匡斌(1913—1971),湖南湘鄉人。1929年參加工農紅軍。在紅一軍團中,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1年在南昌逝世。1996年將骨灰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
宛希先(1906—1929),湖北黃梅人。1927年9月隨部參加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第1營黨代表,三灣改編時增補為前委委員,朱毛會師後任紅4軍軍委委員,第10師黨代表,湘贛邊界第一、二屆特委常委,巡視員和茶陵特別區委書記。1929年冬不幸被錯殺於永新大灣。1989年從永新大灣遷葬於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右側山上。
陳毅安(1905—1930),湖南湘陰人。1927年9月,隨部參加秋收起義。三灣改編時,任工農革命軍第1團第1營第2連連長。1928年5月任紅4軍31團副團長兼1營營長,參與並指揮了黃洋界保衞戰,1929年任紅5軍副參謀長,協助彭德懷留守井岡山。1930年8月7日在攻打長沙時不幸犧牲,遺體隨軍撤至瀏陽縣的永安市,葬在附近的山上。1989年與其夫人李志強(1911—1983)的部分骨灰合葬於陵園右側山上。
袁文才(1898—1930),江西寧岡人。1927年10月主動打開山門,迎接秋收起義部隊,使工農革命軍得以休養生息。井岡山斗爭時期,先後擔任了工農革命軍第2團團長、紅4軍32團團長、前敵委員會委員,中共湘贛邊界第一、第二屆特委委員,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主席,紅4軍軍委委員,中共寧岡縣委書記,紅4軍參謀長等職。1930年2月24日被錯殺於永新城,後葬於茅坪馬元坑。1989年將部分遺骨從茅坪家鄉遷入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右側山上(馬元坑墓仍保留)。
王爾琢(1903—1928),湖南石門人。1928年4月隨南昌起義餘部上井岡山。井岡山會師後任紅4軍軍委委員、參謀長兼28團團長。1928年8月,在江西崇義思順圩為追回叛徒袁崇全帶走的部隊而犧牲。1989年從江西崇義遷葬於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右側山上。
龍江書院
龍江書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院校的搖籃,為湘贛邊界工農武裝割據鬥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政人才。其位於江西省寧岡縣,始建於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是由原寧岡、酃縣、茶陵三縣的客籍紳民捐款集資修建的,是當年三縣客籍人的最高學府。書院始建於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春,完工於公元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秋,位於江西省寧岡縣城龍市西北的龍江河下游,背依五虎嶺,面臨龍江河。書院因龍江而得名。
1927年11月中旬,工農革命軍在龍江書院創辦了第一期工農革命軍軍官教導隊。1928年4月底,毛澤東同志和朱德同志在龍江書院會面。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稱紅四軍)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龍江書院的中廳‘明道堂’召開。1961年3月,國務院將龍江書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等同志率領的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分部隊和湘南暴動農軍來到礱市,與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這就是著名的“井岡山會師”。當時,朱德、陳毅率領的部隊是4月25日到達礱市。4月28日,指揮部隊擔任掩護任務的毛澤東也回到了礱市,他聽説朱德等人住在龍江書院,立即帶領幾名幹部趕來,在書院的門口和朱德同志第二次會見。接着大家一道登上書院的最高層文星閣,進行了親切的交談,參加交談的有毛澤東、朱德、陳毅、王爾琢、張子清蔡協民、何挺穎、袁文才、何長工、胡少海、黃克誠、龍超清等。毛澤東向大家介紹了井岡山根據地的主要情況;朱德談了湘南暴動和部隊轉移上山的經過。在親切的氣氛中,大家商談了兩軍會師後的有關事項,並定下5月4日召開軍民慶祝大會。
井岡山會師紀念碑
井岡山會師紀念碑,位於會師橋正對面,1977年10月,為慶祝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五十週年而破土動工,1980年5月4日建成。碑高19.28米,碑座長5米,寬4米。它取意於1928年5 月4日,紀念朱毛兩軍會師的日子,碑身正面用紅大理石鑲成,分別代表湘贛邊秋收起義部隊和南昌起義部隊的兩面軍旗。前面頂端是中國共產黨徽標誌,表示兩支部隊在黨的領導下會師。碑座的兩邊刻有朱德同志紀念會師的詩篇。正面的碑文是經胡喬木審定後,由當年參加過井岡山會師的老紅軍戰士唐天際同志書寫。碑文高度概述了會師的經過和偉大的歷史意義。建立此碑,以永志紀念井岡山會師的偉大歷史功績。
碑的正面是“井岡山會師紀念碑”八個貼金大字,兩邊是毛澤東、朱德的詩詞。朱德《紅軍會師井岡山》詩:“紅軍會萃井岡山,主力形成在此間。領導有方經百鍊,人民專政靠兵權。”底座正面是紀念碑文。
井岡山會師紀念館
井岡山會師紀念館屬紀念類專題館。井岡山會師紀念館位於井岡山市龍市鎮龍江路的北段。1976年由江西省展覽組批建,於1978年動工興建,1979年定名為井岡山會師紀念館,譚震林同志題寫館標,1980年5月4日建成並正式開館對外開放。該館佔地面積6789平方米,建築面積3827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1827平方米。它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和朱德會見舊址——龍江書院”連成一體。朱毛會師紀念館,是一座反映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的兩支革命隊伍,在黨的領導下勝利會師、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專題陳列館。
井岡山會師紀念館共分六個展廳,即序室,堅實的基礎;引兵井岡山;千里苦轉戰;井岡大會師;會師後的發展和一個肖像長廊。陳列內容主要是介紹1927年9月底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引兵羅霄山脈中段,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餘部及湘南暴動農軍到達寧岡礱市,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創建紅四軍的歷史,以及彭德懷、滕代遠領導的紅五軍到寧岡新城與紅四軍會合的艱難過程。陳列室着重再現了當年紅軍在新城戰鬥、七溪嶺戰鬥、黃洋界保衞戰等大量歷史文物和圖片資料,展出革命文物13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6件,二級文物11件,三級文物20件。遺址照片、紀念地照片、人物照片、文字照片、油畫、國畫等300餘幅。
朱毛會師廣場
會師廣場又稱紅四軍建軍廣場。在寧岡縣城龍江河畔。現在當年朱毛會師會場位置重建會師台,陳列革命文物。2008年10月7日下午,朱毛會師80週年紀念大會暨新會師廣場落成剪彩儀式在朱毛會師地——井岡山市礱市鎮舉行。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劉上洋、江西省政協副主席湯建人,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東有省政府副秘書長蔡玉峯、省旅遊局局長王忠武、省廣電局局長黃曄明等出席紀念大會併為新廣場落成剪綵。新會師廣場位於井岡山市礱市鎮龍江河東岸,佔地18000平方米,廣場上聳立着重5.4噸,高5.8米的大型朱毛會師錫青銅像,是由瀋陽魯迅美術學院洪濤教授擔綱設計製作的,6月5日至7月15日在大連歷時月餘鑄造成功新會師廣場的落成使廣場在硬件設施園林綠化上有了很大的改善,進一步提升了其文化內涵和紀念、教育、集會、休閒等多項功能。
會師橋
會師廣場前有會師橋,當年會師時,雙方指戰員在橋上通過,握手會見,歡呼會師勝利。原為木橋,1964年礱市人民將當年的木板橋改建成現在的鋼筋混凝土大橋。郭沫若1965年7月3日來到會師橋,為橋親筆題寫《會師橋》並賦詩一首《紅軍會師橋》:
革命風雲怒,會師有大橋。
龍江流碧血,鵝石卷驚濤。
五井金鑾殿,萬山卿士寮。
工農須作主,攜手入羅霄。
會師橋今已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又將大橋進行改擴建,現為雙向四車道,綠化豐富,橋廊鑲嵌五角星,再加上景觀燈,使之於紀念碑、會師廣場遙相呼應,無論夜景還是白天都蔚為漂亮!
茅坪景區主要有八角樓、謝氏慎公祠、毛主席與賀子珍結婚地象山庵步雲山練兵場等景點。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岡山鬥爭時期,毛澤東經常在八角樓居住和辦公。在八角樓的清油燈下,毛澤東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兩篇光輝著作,總結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鬥爭經驗,闡明瞭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思想。八角樓的燈光在茫茫黑夜裏照亮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現樓內陳列着毛澤東當年用過的大硯台、竹筒鐵盞青油燈等物品。 在土地革命戰爭館內,陳列着一盞輕便而簡樸的小油燈。這盞被燻黑的、靠燈芯燃出豆點亮光的油燈,是當年紅軍在井岡山時用過的許多油燈中的一盞。它看起來是那麼的普通:一個20釐米高的竹筒做托兒,上面放一個盛有燈油和燈芯的小鐵勺,兩側還有一個便於手提的竹皮擰成的竹梁。如今人們早已棄它不用。它留給人們的只是遙遠模糊的回憶。
八角樓
在江西寧岡縣城(龍市)東南16公里處的茅坪村謝氏慎公祠後面,有一棟土磚結構的兩屋樓房,樓上有一個八角形天窗,當地羣眾稱之為八角樓。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岡山鬥爭時期,毛澤東經常在八角樓居住和辦公。在八角樓的清油燈下,毛澤東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兩篇光輝著作,總結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鬥爭經驗,闡明瞭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思想。八角樓的燈光在茫茫黑夜裏照亮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現樓內陳列着毛澤東當年用過的大硯台、竹筒鐵盞青油燈等物品。 在土地革命戰爭館內,陳列着一盞輕便而簡樸的小油燈。這盞被燻黑的、靠燈芯燃出豆點亮光的油燈,是當年紅軍在井岡山時用過的許多油燈中的一盞。它看起來是那麼的普通:一個20釐米高的竹筒做托兒,上面放一個盛有燈油和燈芯的小鐵勺,兩側還有一個便於手提的竹皮擰成的竹梁。如今人們早已棄它不用。它留給人們的只是遙遠模糊的回憶。
象山庵
象山庵位於茅坪村,象山庵是因庵後的山稱象山而得名。此庵始建於清康熙癸巳年(即1713年),座東北,朝西南,初建時內設“大佛殿”、“達摩祖師殿”、“千齋殿”三個大殿。據傳,當時整個庵堂設有99根大柱,香火鼎盛時,也曾有99個尼姑在此修行,是湘贛邊界的名庵。
象山庵是工農革命軍後方留守處的所在地。留守處自1927年10月上旬建立以來,由餘賁民同志負責,主要從事後方醫院被服廠修械所等後方設施的籌建及管理工作。在留守處同志的努力和根據地人民的支持下,後方工作進行得非常出色,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這裏曾是紅軍的重要活動場所。如紅四軍後方留守所、紅四軍機炮連、湘贛邊界特委機關印刷廠均設在此,永新、寧岡、蓮花三縣黨的組織聯席會議和湘贛邊界第一期黨團訓練班,均是在此舉辦。尤其是毛澤東和賀子珍同志的婚禮就是在此簡樸的庵內舉辦的。
步雲山練兵場
步雲山是井岡山斗爭時期著名的紅軍練兵場,也是當年地方武裝袁文才農民自衞軍早期進行整訓的地方。練兵期間,每天三操兩講,既學政治,又學軍事,通過政治教育階級教育軍事訓練,部隊的面貌迅速改變,建立了士兵委員會,實行軍隊內部的民主制度,形成了嶄新的官兵關係。為保證黨對這支地方武裝的領導,在部隊裏建立了黨的組織,吸收了一批忠實勇敢的貧苦工農分子入黨。1928年2月上旬,前委在大隴朱家祠將袁文才和井岡山上的王佐這兩支地方武裝升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袁文才任團長,王佐任副團長,成為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
鵝嶺景區
主要是鵝嶺仙宮,位於桐木嶺北面;風景秀美,風光綺麗,每年前來參拜的香客絡繹不絕,但是作為其中一個井岡山旅遊景點卻是很有意義的。鵝嶺從腳至峯頂,有一條古人精心修築的石板道,九曲十八彎,盤旋而上。當攀越“通仙險關”後,迎面便是拔地千仞的玉筍峯二竿,其狀如鵝,“鵝嶺”、“鵝山”便由此得名。鵝嶺因山形似鵝,秀潤如玉,故又稱玉鵝嶺。鵝嶺仙山形似鵝,秀潤如玉,主峯高聳,石壁陡立,如鵝冠高昂,山嶺逶迤起伏,千峯競秀,四季花草不絕,雲霧纏繞,如人間仙境。登峯遠望,有“一覽眾山小”的氣魄,近觀岩層,狀若書卷崐疊置,鵝嶺正是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傳説名揚湘贛。鵝嶺海拔1408米,終年雲霧纏繞,峯巒娟美,名勝古蹟遍佈山峯,景色迷人。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留守在井岡山堅持鬥爭的紅軍也曾在鵝嶺上宿過營。紅軍三十二團王佐及其部屬就常在此埋伏,同反動軍隊進行浴血奮戰,拼搏周旋。

寧岡八景介紹

1、玉鵝聳翠
玉鵝聳翠 玉鵝聳翠
位於鵝嶺鄉境內,主峯海拔1407.7米,形似一隻翻騰霄漢的天鵝,秀潤如玉,因此得名。相傳此山原日增三尺,王母娘娘見狀大驚,解下裹腳,束置山腰,才遏其長勢,至今猶見環山白石一圈。(就是上文所説的鵝嶺景區,為寧岡第一美景)
2、勝業沃壤
位於古城鎮境內。寧岡龍江、鄭溪兩河匯合後以古城沃壤村為中心形成一個沖積平原,此地人口稠密,良田千頃,花木繁茂,稻穀飄香,因寧岡在元代以前隸屬永新縣的勝業鄉,故而得名。
3、銀崗疊嶂
位於新城鎮排頭村,脈發鵝嶺,勢連七溪,峯巒疊嶂,青松傲立,崖壁含翠。晴日照耀,銀光粼粼,因而得名。
4、星嶺連珠
位於新城北郊,七峯突兀,勢如連珠,稱七星嶺(今七溪嶺),前臨鄭溪,左依歷山,右傍銀崗,與城南旗山遙相對應,風光宜人。
5、陳井甘泉
位於新城鎮西門,井水澄清,甘美可口,養育歷代新城鄉民,相傳為一姓呂的士人所闢。
6、金馬流清
位於鵝嶺鄉焦陂村前鄭溪河上,濱有巨石,高廣方平,形如舫硯,水環其下,上建古亭。相傳有仙人策馬行此歇腳,留連石間,因名“金馬台”。
7、拐湖雲深
位於大隴鎮,海拔1101米,峯巖高聳,泉出山腰,匯為深湖,有石筍單立湖中,如枴杖植地,故名拐湖。
8、漿山雨意
位於東上鄉漿山,主峯1344米,山勢巍峨,眾山拱侍。建有石峯古仙祠,地處崖巔,後靠石壁,前臨絕壑,工匠鑿石穿巖,砌石為牆,因勢構築。殿前一石牌坊矗立,蔚為壯觀。

寧岡交通狀況

新中國成立後,縣治設龍市,開始了大規模以龍市為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在國家的關懷下逐步修通了寧炎公路,寧井公路,寧永公路,衡茶吉鐵路,井睦高速公路,建有寧岡汽車站,龍市火車站(縣級客運站),高速收費站。寧岡汽車站現在每天有發往省內南昌、吉安、贛州、永新和省外深圳、長沙、株洲、炎陵、茶陵等地的班車,井岡山市內有發往新城區、茨坪、柏露、茅坪等鄉鎮的班車。
龍市火車站位於原縣城東北兩公里處,屬縣級客運站。現在每天有七趟火車經停,可從龍市坐火車到達南昌、長沙、廣州、南寧青島濟南合肥哈爾濱、天津、瀋陽長春桂林吉安衡陽等全國各大城市。井睦高速在寧岡境內設有龍市和鵝嶺兩個出口,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羣眾的出行。
2015年6月,龍市鎮還開通了首條公交路線,前期免費運營。

寧岡寧岡之最

高聳的鵝嶺峯下有三座長隧道,均為江西之最。龍市至廈坪二級公路鵝嶺隧道長1450米,是江西省最長的普通公路隧道,井睦高速井岡山隧道長6850米是江西省最長的高速公路隧道,吉衡鐵路鵝嶺隧道長10.445公里是江西省最長的鐵路隧道

寧岡歷史沿革

元至順年間(1330~1333),析永新州勝業鄉第四十五都至第五十二都等地置縣,以“長寧之義”定名為永寧,縣治設升鄉(今古城),隸屬於江西行省吉安路。元至正十二年(1352),遷縣治於瓦岡(今新城)。
元末朱元璋起義獲勝初,於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改吉安路為吉安府,縣屬吉安府。明洪武九年(1376),廢元置行中書省,設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劃全省為5道,統轄府縣,縣屬湖西道吉安府。
清順治九年(1652),縣屬江西省吉安府。
民國元年(1912),撤銷府一級建制,縣由省直轄。
民國3年(1914),因避國內“永寧”同名地有四,而改縣名為寧岡,縣屬廬陵道
民國15年(1926)撤道,縣直屬省。
井岡山斗爭時期,民國16年(1927年)10月~民國23年(1934年)8月,在中共湘贛邊界黨領導下,寧岡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先後屬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和湘贛省蘇維埃政府。
民國23年(1934)4月,中共湘贛省委將寧岡與茶陵兩縣合併為茶寧縣。同年8月,紅六軍團從湘贛根據地突圍西征後,寧岡隸屬國民黨江西省第十行政區。
民國24年(1935),民國政府將江西省由11個行政區縮為8個行政區,縣屬江西省第三行政區。
民國28年(1939),全省增為11個行政區。
民國31年(1942),又調整為9個行政區,縣屬於第三行政區。
民國38年(1949)8月,中共領導的寧岡縣人民政府成立,縣屬吉安分區。
1950年9月,寧岡縣隸屬吉安區;
1955年3月,屬吉安專區
1958年12月24日,寧岡縣併入永新縣;
1959年5月,寧岡縣從永新析出,以寧岡縣原行政區域(劃出韓江公社 [2]  對換永新的拿山公社)為主,加上遂川縣的井岡人民公社,成立井岡山管理局,歸省直轄。
1959年11月,恢復寧岡縣建制,以井岡山管理局所轄區域為寧岡縣的行政區域,與井岡山管理局在茨坪合署辦公,縣屬吉安專區。
1961年12月,寧岡與井岡山管理局分治,縣屬吉安專區。
1968年2月 ,改吉安專區為井岡山專區,縣屬井岡山專區。
1971年1月,改井岡山專區為井岡山地區。縣屬井岡山地區。
1979年7月,井岡山地區改為吉安地區,縣屬吉安地區。
2000年5月11日,國務院批准,將縣級井岡山市和寧岡縣合併,組建新的縣級井岡山市。市人民政府駐廈坪鎮

寧岡行政區劃

2000年寧岡縣下轄:龍市鎮、古城鎮、新城鎮、大隴鎮、鵝嶺鄉、東上鄉柏露鄉葛田鄉、茅坪鄉、睦村鄉、荷花鄉、坳裏鄉、白石墾殖場。

寧岡鄉鎮簡介

龍市鎮 轄:城北居委會、城西居委會、城南居委會、龍市村、石陂村、莊前村、相公廟村。
古城鎮 轄:古城鎮居委會、長溪村、坳頭村城邊村、沃壤村、寺源村、古城村、塘頭村排下村
新城鎮 轄:新城鎮居委會、排頭村、曲石村、新城村、黃下村、金源村、橋上村、楓梓村。
大隴鎮 轄:大隴鎮居委會、大隴村、中村、瑤背村、喬林村、樓下村、井水背村、源頭村。
坳裏鄉 轄:坳裏村、橋邊村、渡陂村、寨下村。
鵝嶺鄉 轄:蕉陂村、白石村、荷田村、上坊村、塘南村、神沅村。
柏露鄉 轄:長富橋村、柏露村、本安村、下隴村、水頭村、南木坪村。
茅坪鄉 轄:茅坪村、馬源村、太坪村、壩上村、神山村、桃寮村
葛田鄉 轄:葛田村、洋坳村、華嶺村、樹背村、古田村
荷花鄉 轄:大廟村、東源村、虎嶺村、高隴村、蒼衝村、大蒼村。
睦村鄉 轄:社背嶺村、河橋村、蕉塘村、觀上村、睦村村、上寨村、龜邊村星台村
東上鄉 轄:漿山村、大亞山村、坳背村、席塘村、橋頭村、瑤前村、曲江村、虎爪坪村、蒲隴村、東上村。
白石墾殖場轄:烏石隴、南源灣、太陽坪、中江坪四個分場。
附:2000年原井岡山市行政區劃
茨坪街道 2004年轄:黃竹坳居委會、紅軍路居委會、桐木嶺居委會、新市場居委會。
廈坪鎮 2004年轄:廈坪鎮居委會、廈坪村、口前山村、沉塘村、復興村、菖蒲村
拿山鄉 轄:小通村、拿山村、勝利村、南岸村、北岸村、江邊村、溝邊村、貴溪村、茶坪村、長路村。
黃坳鄉 轄:黃坳村、洪石村、光裕村、石角村、福溪村。
下七鄉 轄:下七村、漢頭村、光明村、上七村、洪坪村、楊坑村。
長坪鄉 轄:中煙村、長坪村、仙口村。

寧岡著名人物

楊力宇,1934年生於江西寧岡柏露,美籍寧岡人,美國新澤西西東大學教授,1980年回過寧岡老家,1983鄧小平接見他時第一次提出“一國兩制”構想。[15]
鄒文楷,江西永寧(今寧岡)人,中國民兵英雄,1928年參加黃洋界保衞戰,建國後任中共吉安地委委員,中共九大至十一大代表。[16]
賴春風(1913-1993),江西寧岡古城人,1928年參軍,1954年到朝鮮任54軍參謀長,回國後任高等軍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廣州軍區副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自由勳章,也是井岡山唯一的一名將軍。[17]
袁文才(1898-1930),江西寧岡茅坪鄉馬源村人,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中共寧岡縣委常務委員,他是我們寧岡可能被封元帥的人物,可惜1930年2月13與井岡山另一位紅五軍領導人王佐(遂川人,今井岡山茨坪)都錯殺於永新,以至於紅五軍脱離紅軍的領導,導致井岡山作為革命根據地僅有一位開國將軍。[18]
龍超清(1905年-1931年),江西永寧縣(寧岡)塘南村人,寧岡地區黨組織創始人,後歷任湘贛邊界特委委員、中共寧岡縣委書記。1931年被錯殺在江西廣昌,年僅26歲,解放後被追認為烈士。[19]
龍寶林,清朝廬陵永寧縣塘南村(寧岡鵝嶺鄉塘南村)人道光年間御侍,後任奉政大夫。[20]
龍遇奇,字才卿,號紫海;明朝廬陵永寧縣塘南村(寧岡鵝嶺鄉塘南村)人,萬曆辛丑(1601年)進士,後官至監察御史
謝中光(1914—1997),江西寧岡人。井岡山斗爭時期,任少共古城區委書記、寧岡縣總工會副委員長兼青工部長、湘贛省兒童團長等職。1934年隨紅6軍團突圍西征。新中國建立後,曾任江蘇南通軍分區司令員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97年10月在南京逝世,後即將骨灰移送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安放(夫人楊俐骨灰也與其合葬)。
謝漢昌又名喜初,江西省寧岡縣上古田襯人,13歲離開家鄉,後投奔李烈鈞部當兵。1925年加入國民革命軍,在北伐戰爭中,參加進攻湖南、會戰武漢等戰役,在戰鬥中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受黨組織的派遣到毛澤東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聆聽過毛澤東關於中國社會各階級狀況的精闢分析和如何開展工農運動的講課。畢業後,被派遣到江西贛南發展中共黨的組織和指導農民運動。1930年12月,謝漢昌被誣為“AB團”要犯。次年3月,在寧都黃陂被錯殺,時年26歲。
劉輝霄 1900—1930) ,又名善慶。革命烈士。江西寧岡人。1922年考入南昌高升巷私立政法學校,曾參加學生愛國運動。畢業後返回寧岡縣新城,創辦文明小學校,任校長,組織成立文明社,進行革命宣傳活動。1930年,劉輝霄調任紅五軍參謀長,後任新編紅八軍政治委員;參與並指揮了兩次攻打長沙的戰鬥。9月10日,在攻打長沙的戰鬥中,劉輝霄親臨前線指揮,不幸中彈犧牲,為了革命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寧岡末任領導

寧岡縣於2000年5月11日撤銷,末任縣委書記羅慶恩,早已退休;末任縣長張和平(現任江西省地税局局長、黨組書記)

寧岡寧岡起義

1926年10月下旬,江西省寧岡縣保衞團和千餘名農民在中國共產黨寧岡縣支部的領導下,為配合北伐戰爭勝利進軍舉行了起義。
1926年5月,中國共產黨江西省委員會為發動羣眾配合和迎接北伐軍,派遣了一批共產黨員回到原籍開展工作。8月,共產黨員龍超清以國民黨特派員的身份回到北洋政府統治下的寧岡,發動一些積極分子加入共產黨,成立了中共寧岡縣支部,龍超清任書記。 [3] 
當時在寧岡境內活動着一支由貧苦農民組成的綠林武裝——馬刀隊。其領導人袁文才就是在反動軍隊殺害他母親後“逼上梁山”的。該隊經過中共寧岡縣支部的大量工作後,改編為合法的寧岡縣保衞團,袁文才任團長。保衞團成立後,袁文才在中共寧岡縣支部的教育下,思想很快發生轉變,願意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參加起義。10月,北伐軍向江西進軍,北洋軍閥急調各地兵力固守南昌。下旬的一天晚上,中共寧岡支部趁寧岡城防空虛之際發動了寧岡起義。龍超清等領導人率1000餘名農民奔向縣城和袁文才率領的保衞團六七十人一起,搗毀了縣政府,逮捕了縣長沈清源和一些反動官吏、土豪劣紳。次日清晨,寧岡縣召開規模空前的羣眾大會,宣佈成立由龍超清為主席的寧岡縣人民委員會,號召全縣人民行動起來,開展“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的鬥爭。寧岡保衞團改編為農民自衞軍,袁文才任總指揮。同時,還成立了縣工會、農會和婦女協會等羣眾組織。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在寧岡開展起來了。11月,袁文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1月,根據中共江西省委的指示,成立了以龍超清為書記的中共寧岡縣委。 同年春夏之交,國民黨主要當權者背叛孫中山的革命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殘酷地鎮壓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羣眾。寧岡逃亡各地的土豪劣紳也紛紛捲土重來。在白色恐怖下,龍超清、袁文才等率領革命武裝繼續堅持鬥爭。7月26日,他們根據中共吉安縣委的指示,奔襲永新縣城,解救了被反動派扣壓的50餘名共產黨員和數百名羣眾。10月,龍超清、袁文才等率領寧岡農民自衞軍加入了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從此,這支部隊在毛澤東的直接領導下,開始了“工農武裝割據”新的偉大斗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