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夏戰役

(解放戰爭中的戰役之一)

鎖定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寧夏的戰役。1949年9月,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十九兵團及西北軍區獨立第一、第二師向寧夏進軍。沿途相繼解放了靖遠.中寧等縣。大軍壓境,迫使國民黨政府軍騎兵第一旅投降,第八十一軍接受和平改編。9月21日,解放軍在金積(今分屬青銅峽,吳忠兩縣)、靈武地區又圍殲了馬鴻逵主力第一二八軍,於23日解放銀川。敵十一軍。賀蘭軍(地方部隊)全部投降。此役,共殲滅和改編了國民黨政府軍4萬餘人,解放了寧夏全境。 [1] 
中文名
寧夏戰役
時    期
解放戰爭時期
發生時間
1949年9月
地    點
中國寧夏

寧夏戰役戰役背景

1949年,解放全中國的革命洪流席捲大江南北。蔣介石不甘心失敗,妄圖依靠盤踞在陝青寧的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集團固守西北,連接西南,捲土重來。然而,西北戰場捷報頻傳,西安解放。眼看胡宗南獨力難支,節節敗退,蔣介石下令青海的馬步芳、寧夏的馬鴻逵出兵援助胡宗南。此時的胡宗南如驚弓之鳥,與兩年前進攻延安時相比,其囂張氣焰已蕩然無存。經過扶眉戰役解放軍又殲滅其主力4個軍約4.3萬人,胡宗南只好將餘部撤往川北和漢中,僅留一個兵團盤踞在寶雞。 [2] 
解放軍矛頭直指甘肅、青海和寧夏。馬步芳之子馬繼援率領的青海隴東兵團、馬鴻逵之子馬敦靜率領的寧夏兵團,見胡宗南大勢已去,援陝無望,乃各自分頭回竄,企圖退守自己的老巢。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十九兵團乘勝追擊,“鉗胡打馬”,展開了隴東追殲戰。 [2]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為解放寧夏制定了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對馬鴻賓部和馬鴻逵部區別對待的基本方針和政策。為爭取和平解放寧夏,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早就通過傅作義鄧寶珊等來做“二馬”的工作。西安解放後,十九兵團聯絡部長甄華曾派原馬鴻逵部少將電訊處長孟寶山赴寧夏同“二馬”接觸。蘭州解放後,第一野戰軍領導也請與馬鴻逵素有交往的蘭州市軍管會副主任韓練成給馬鴻逵寫信,勸其懸崖勒馬、接受和平解放;在進軍寧夏前夕,又組織了在甘肅、寧夏有名望的回族老人郭南浦為團長的和平代表團前往寧夏做爭取工作。但這些工作均為馬鴻逵父子所拒絕。當十九兵團向寧夏進軍後,毛澤東數次致電彭德懷賀龍習仲勳等,要求“用打拉兩種方法爭取迅速解決寧夏問題”。 [3] 
1949 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後,在西北戰場戰略決戰中先後參加了扶眉戰役、隴東千里追擊戰和蘭州戰役,取得了赫赫戰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經過5天的短暫休整和戰前準備,又於9月2日挺進寧夏,打響了解放寧夏的第一槍。 [3] 

寧夏戰役戰役經過

寧夏敵軍主力有馬鴻逵寧夏兵團所屬第一二八軍、第十ー軍、賀蘭軍及馬鴻賓第八十一軍,共4個軍12個師,還有一個騎兵師(轄兩個旅),總兵力約7萬餘人。隨着在扶眉戰役和蘭州戰役中胡宗南和馬步芳主力相繼被殲,馬鴻逵自知大勢已去,匆匆將其眷屬和搜刮來的金銀財寶往香港轉移,作流亡海外的準備。但由於其主力尚未遭殲滅性打擊,又知進攻寧夏的只有一個兵團,兵力不相上下,故不甘心失敗,還想負隅頑抗。他根據蔣介石的電令,前往重慶參加軍事會議,匆匆返寧後,制訂“打光、燒光、放水”的反動對策。其子寧夏兵團司令馬敦靜在吳忠堡召開有各軍軍長參加的軍事會議,重新調整各軍建制,設置三道防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北進。 [3] 
1949年9月2日,十九兵團十萬大軍在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李志民率領下,分左中右三路向寧夏挺進。左路第六十三軍ー八八師於9月5日分三路沿黃河兩岸北進,至12日逼進景泰,突破敵人陣地,寧敵新編第一旅少將旅長張飲武率部千餘人投誠。該師乘勝北渡黃河,17日兵臨中衞城下。 [3] 
同日,中路兵團部率第六十三軍、第六十五軍,由蘭州、定西梯次行進。第一八七師先頭部隊五六一團解放靖遠縣城,殲敵一部。11日,第六十三軍進佔打拉池後,第一八七師冒狂風暴雨越過香山,取捷徑向中衞追擊,第五六一團於16日突然出現於黃河南岸,斷敵退路,敵第八八一團千餘人被迫放下武器。 [3] 
右路第六十四軍配屬兵團榴彈炮團和戰車隊,並指揮西北軍區獨立第一、二師,從9月10日起,由固原、海原、七營等地出發,沿西(安)銀(川)公路開進。行進中,獨立第一、二師在預旺、下馬關被敵第一二八軍偷襲,遭到較大損失。12日,第六十四軍一九〇師解放同心縣:14日,第一九一師直取中寧縣以北重鎮鳴沙洲,守敵賀蘭軍聞風而逃。中午,第一九〇師解放中寧縣城。至此,寧馬第一道防線被我軍突破。 [3] 
十九兵團三路大軍,至16日已從黃河南北兩岸進入河套地區。右路與中路兵陳黃河右岸,與中衞隔河相望,左路從黃河左岸逼近中衞,敵第八十一軍處於解放大軍的夾擊之下。為迫使第八十一軍速下起義決心,9月17日,第一八八師進佔中衞沙玻頭附近的黃家廟、迎水橋之後,即擺開進攻中衞的架勢;第六十四軍同時命令榴彈炮團以炮火突襲黃河左岸的碉堡和公路上來往的汽車;第一八八師利用八十一軍撤退時來不及拆除的電話線與寧敵通話,勸告第八十一軍軍長馬惇靖(馬鴻賓之子)認清形勢,棄暗投明,下定決心起義。18日,馬惇靖派其少將師長馬培清為代表前往中寧縣城,同六十四軍聯絡部長牛連璧商談,草擬和平起義協定條文。19日,馬惇靖乘車到中寧縣城六十四軍軍部,同該軍軍長曾思玉在《和平解決協定》上簽字。敵第八十一軍起義,使寧馬第二道防線被徹底摧毀。 [3] 
寧夏兵團司令馬敦靜企圖在金積、靈武一帶,憑藉牛首山與青銅峽天險,以及銀南川區水網密佈、行動不便等自然條件阻擊我軍。17日下午7時,擔任首攻牛首山任務的第六十四軍一九一師五七三團三營沿崎嶇山路向牛首山進發,以突襲戰術,佔領了牛首山制高點小西天,傍晩擊潰東寺守敵,控制了另一制高點。19日,第一九一師攻佔青銅峽口,並跟蹤追擊逃敵,打垮了金積以南頑抗之敵。金積守敵急忙將千年古渠(漢渠)決口多處,企圖阻止解放軍前進。結果使金積以南 20 餘里地區黃水氾濫,淹沒稻田1.4萬餘畝,沖毀民房600多間,給人民羣眾造成災難。敵人的決堤雖給解放軍行動造成很大困難,但無法阻止解放軍前進。戰士們踩着沒膝的黃水和泥濘的道路奮勇撲向敵人,給敵以致命打擊。 [3] 
為斷金積逃敵退路,第一九〇師向金積疾進。第一九一、一九二師向吳忠堡進發。21日6時,第一九一師集中優勢兵力、火器,以勇猛動作突破吳忠堡東南門和清水溝防線,與迂迴到吳忠堡東北之獨立第一、二師和第五七一團相互配合,大量殲敵於吳忠堡外圍,11時佔領吳忠堡。接着,第一九一師又進攻靈武,於19時突入城內,守敵第二五六師及潰退至此的5000餘人繳械投降,並截獲 800 多名企圖逃跑的敵人。部分企圖從靈武、仁存渡向黃河西逃的第一二八軍殘部,因無船過河,冒險泅渡,很多人葬身魚腹。至此,全殲敵寧夏兵團主力第一二八軍的金積、靈武戰鬥結束。這是解放寧夏的關鍵一仗。 [3] 

寧夏戰役戰役結果

金靈之戰的勝利,使寧馬防線全面崩潰,加之馬鴻逵與其子、寧夏兵團司令馬敦靜先後於 9月1日和19日逃往重慶,極大地動搖了軍心。寧馬高級將領在主帥出逃、羣龍無首,走投無路的情勢之下,不得不派代表與十九兵團談判,於23 日下午 2 時簽訂《和平解決寧夏問題之協議》。 [3] 
協議簽字前後,由於寧夏兵團殘部相繼潰散,不成建制,無法履行協議,故而十九兵團撤銷了原擬於 9月24日由新華社公佈該協議全文的決定。當時銀川城內散兵遊勇四處搶劫,社會秩序極度混亂。根據馬鴻賓急電和社會各界請求,第六十四軍軍長曾思玉當日即派第一九一師五七二團兩個營連夜冒雨從靈武梧桐樹渡口橫渡黃河,在永寧仁存渡口登岸乘車,於24時進佔銀川。 [3] 
寧夏戰役從9月2日開始,至 23日結束,歷時21天,斃傷敵 989人,俘敵1.8萬餘人,爭取起義1.2萬人,投誠 2599人,合計3.3萬餘人。我軍傷亡716人。 [3] 
9月26日,第十九兵團舉行隆重的入城式,銀川市各族各界兩萬多人載歌載舞,夾道歡迎,慶祝塞上古城的解放,歡呼寧夏的新生。9月24日,寧朔縣和永寧縣解放;28日解放平羅縣,接着又解放了惠農、陶樂、磴口3縣;23日、27日,阿拉善旗和額濟納旗先後通電起義,和平解放。至此,寧夏全境16個縣、市、旗全部解放。馬氏家族對寧夏數十年的封建統治宣告結束。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