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夏大學

鎖定
寧夏大學(Ningxia University),簡稱“寧大”(NXU),坐落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合建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36]  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高校,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孔子學院獎學金接收院校,“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聯盟(Z14)成員,教育部首批批准接收外國留學生高校。 [1] 
寧夏大學的前身為1958年9月創建的寧夏師範學院寧夏農學院。1962年9月,寧夏師範學院、寧夏農學院與寧夏醫學院合併成立寧夏大學。1970年1月,寧夏醫學院、寧夏農學院從寧夏大學分出單獨設院。1997年12月,寧夏大學與寧夏工學院、銀川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含寧夏教育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寧夏大學。2002年2月,寧夏大學與寧夏農學院合併成立新的寧夏大學。 [1-2] 
截至2023年9月,學校佔地面積2935.54畝,教學實驗農場2050.18畝,校舍建築面積91.25萬平方米;開設本科專業84個;擁有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9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在校教職工2700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9784人,研究生7553人。 [1] 
中文名
寧夏大學
外文名
Ningxia University,NXU
簡    稱
寧大
創辦時間
1958年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學校類別
綜合類
學校特色
雙一流(2017年、2022年入選) [36] 
211工程(2008年入選)
部省合作共建高校
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Z14)聯盟
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2012年入選) 展開
主管部門
寧夏回族自治區
現任領導
李星(黨委書記)
彭志科(校長) [32] 
專職院士數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1] 
本科專業
84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75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9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6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3個 [1]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1個
院系設置
30個二級教學單位 [10] 
校    訓
尚德、勤學、求是、創新
校    歌
我們是年輕的大學生
校慶日
9月15日
地    址
賀蘭山校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西路489號
懷遠校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文萃北街217號
文萃校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西路539號
朔方校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文萃北街216號
葡萄酒學院: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開元東路8號 展開
地址
賀蘭山校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西路489號
懷遠校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文萃北街217號
文萃校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西路539號
朔方校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文萃北街216號
葡萄酒學院: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開元東路8號
金鳳校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黃河東路656號
中衞校區: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沙坡頭區
教學實驗農場: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望洪鎮西河村 收起
院校代碼
10749
主要獎項
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2015年)
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2017年)
知名校友
王正偉、劉慧、馬勇霞王文宇黨志
佔地面積
2935.54 畝

寧夏大學歷史沿革

寧夏大學的前身是寧夏師範學院寧夏農學院和寧夏醫學院,創建於1958年9月。 [2] 
歷史變革圖 歷史變革圖
1962年9月,三院合併正式成立了寧夏大學。同年,銀川市新城中學併入寧夏大學。
1969年,寧夏大學原寧夏農學院部分參與合併組建寧夏大學(第一分校)。
1972年,寧夏大學原寧夏醫學院部分參與合併組建寧夏醫學院。
1978年,寧夏大學機械系、電子工程系改建為寧夏工學院,與寧夏大學合署辦學。學校正式成為研究生培養單位。
1997年12月,寧夏大學與寧夏工學院、銀川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含寧夏教育學院)四校合併組建新的寧夏大學。
2001年11月,教育部正式同意寧夏大學與寧夏農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寧夏大學,寧夏計劃物資統計學校劃歸新成立的寧夏大學。6月,教育部確定上海交通大學對口支援寧夏大學。 [3] 
2003年,寧夏體育運動學校與寧夏大學聯合辦學,成立寧夏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體育分院。學校草業科學獲博士學位授權資格,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2004年,寧夏大學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
2006年,寧夏大學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4] 
2008年9月,寧夏大學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同年,學校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
2011年10月,寧夏大學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2012年,寧夏大學入選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
2014年,寧夏大學獲批成為教育部第二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10月,寧夏大學入選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
2015年6月,寧夏大學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5] 
2016年1月,寧夏大學中衞校區整體移交寧夏大學管理。 [6] 
2017年7月,寧夏大學獲批2017年度全國高校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9月,寧夏大學入選國家教育部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 [7] 
2018年,寧夏大學升格為教育部“部區合建高校” [8]  ,享受教育部直屬高校待遇。同年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2020年7月,寧夏大學食品與葡萄酒學院正式成立。 [9]  4月22日,加入“西部高校青年宣講聯盟”。 [31] 
2021年12月22日,寧夏大學枸杞現代產業學院、葡萄與葡萄酒現代產業學院揭牌成立。 [34]  9月,擬入選第二批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單位名單。 [33] 
2022年2月,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35]  7月,寧夏大學成立前沿交叉學院。 [69]  4月,寧夏大學向上海交通大學捐贈25噸物資。 [38] 
2023年3月,學校獲批自治區級教材建設研究基地。 [77]  5月9日,寧夏大學發起成立寧夏國際中文教育協作聯盟 [74]  9月24日,中阿大學聯盟交流機制中方研究院正式在寧夏大學掛牌成立。 [85]  9月26日,寧夏大學古文獻保護展示中心、古文獻特藏庫揭牌。 [86] 

寧夏大學辦學條件

寧夏大學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9月,學校設有30個二級教學單位(學院),開設84個本科專業。 [1]  [10]  [37] 
寧夏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部)
本科專業
漢語言文學(含師範及文秘方向)、歷史學(師範方向)
新聞學(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廣告學、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
寧夏大學法學院
法學、行政管理、社會學
英語(分翻譯、師範兩個方向)、日語、俄語
阿拉伯語
寧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西部發展研究院)
經濟學、經濟學(金融)、工商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物流管理、農林經濟管理
會計學(財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市場營銷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軟件工程
網絡工程(物聯網技術)、軟件工程(雲計算、大數據)
寧夏大學數學統計學院
數學與應用數學(師範方向、金融數學方向)、信息與計算科學和應用統計學
寧夏大學物理與電子電氣工程學院
物理學(師範)、物理學(應用物理)、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師方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化學(師範)、化學(分析與檢測)、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製藥工程、材料化學
生物技術、生物科學、生物科學(師範)
環境科學
地理科學(師範)、地理信息科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食品科學與工程
寧夏大學葡萄酒與園藝學院 [90] 
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園藝
農學、植保、農業資源與環境
寧夏大學林業與草業學院 [91] 
草業科學、林學、林學(枸杞方向)、園林
寧夏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92] 
動物科學、動物醫學
機械工程(大類培養)、機械工程(卓越工程師方向)、機械工程(智能製造方向)、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交通運輸
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農業水利工程、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工程管理、建築學、城市規劃
寧夏大學教育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教育研究院、寧夏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
小學教育、學前教育、應用心理學、教育技術學
體育教育、運動訓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
音樂學(師範)、舞蹈表演(表演、編導)
美術學(師範)、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
思想政治教育(師範)
會計學(英國高等教育文憑項目)、工商管理(英國高等教育文憑項目)
寧夏大學文化旅遊學院
旅遊管理、旅遊管理(旅遊規劃)
-
-
寧夏大學中衞校區公共教學部
-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獨立學院)
-
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 [96] 
歷史學
參考資料: [39-68]  【72】

寧夏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9月,學校有在校教職工2700人,師資隊伍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講座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9人,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24個,自治區引進創新團隊3個,自治區柔性引進科技創新團隊5個。5人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3人獲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稱號,1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3人享受“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14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入選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數理學部委員,14人入選教育部普通高校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4人入選自治區“塞上英才”工程,3人入選自治區“塞上名師”,3人入選自治區“塞上文化名家”人,3人入選自治區“塞上農業專家”,1人獲自治區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稱號,15人入選自治區“海外引才百人計劃”,15人入選自治區“國內引才312計劃”,12人入選國家級百千萬人才三層次,16人入選自治區“313人才工程”,23人入選自治區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養工程,8人入選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領軍人才培養工程,38人入選自治區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工程,74人入選自治區“青年科技人才”託舉工程,26人入選自治區“青年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人才”託舉工程;有國家級"黃大年"式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 [1]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季麟馬玉山 [73]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彭志科王青雲羅正鴻
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李星
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彭志科、羅正鴻
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杜建錄、胡玉冰、彭向前
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魏凡華、潘潔、張桂傑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何建國、胡玉冰、郭慶傑、馬雲、賴小勇
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杜建錄、胡玉冰
國家級教學名師:王玉炯 [73] 
國家級教學團隊:基礎生物學教學團隊(2008,王玉炯)、草地學課程教學團隊(2009,謝應忠)、基礎化學實驗教學團隊(2010,劉萬毅)

寧夏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9月,學校現有1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2個部區合建優勢特色學科羣,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8個自治區重點學科,8個“十三五”自治區優勢特色學科、8個“十三五”自治區重點學科,16個自治區一流建設學科。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9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 
類別
名稱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民族學
水利工程
草學
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化學工程與技術
國家重點學科
草業科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中國少數民族史
自治區級重點學科
專門史
漢語言文字學
區域經濟學
民族學
英語語言學
應用心理學
人文地理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應用化學
草業科學
水利水電工程
應用數學
基礎數學
作物栽培與耕作學
凝聚態物理
臨牀獸醫學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國內一流學科(A類)
民族學
草學
化學工程與技術
水利工程
園藝學
西部一流學科(B類)
生物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生態學
理論經濟學
機械工程
馬克思主義理論
“雙一流”重點培育學科
教育學
中國語言文學
外國語言文學
數學
畜牧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生物學
數學
物理學
民族學
草學
畜牧學
水利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
理論經濟學
法學
民族學
教育學
心理學
中國語言文學
外國語言文學
中國史
數學
物理學
化學
地理學
生物學
生態學
力學
機械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化學工程與技術
食品科學與工程
作物學
園藝學
農業資源與環境
畜牧學
獸醫學
草學
農林經濟管理
工商管理
碩士學位授權類別
法律
社會工作
教育
體育
翻譯
新聞與傳播
文物與博物館
電子信息
機械
材料與化工
土木水利
農業
獸醫碩士
林業碩士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會計
旅遊管理碩士
藝術 [72]  [15]  [70-71] 
  • 學科評估
2017年,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佈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學校學科評估結果為:
學科名稱
評選結果
學科名稱
評選結果
民族學
B-
生物學
C-
中國語言文學
C-
生態學
C-
外國語言文學
C-
水利工程
C+
數學
C+
草學
B- [16] 

寧夏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3年9月,學校有28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教育部首批卓越農林試點專業8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個,4個專業通過國家認證。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7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體育科普基地1個,國家級語言文字推廣基地1個,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程一體化共同建設牽頭高校,獲批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3個。 [1] 
類別
名稱
國家級特色專業
生物科學(教師教育)
農學(植物生產類)
草業科學
生物科學類
漢語言文學
英語語言文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
機械工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基礎化學實驗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
《草地學》
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分子生物學》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草地學》
國家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
寧夏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
電子信息工程
水利水電工程
教育部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拔尖創新型)
草業科學
動物科學
動物醫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
“十三五”自治區重點建設專業(羣)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羣
食品科學與工程
機械工程
漢語言文學
電氣信息類專業羣
數學與應用數學
生物科學專業羣
地理科學專業羣
新聞學
美術學 [11-13] 
  • 教學成果
截至2022年9月,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二等獎9項。 [1] 
截至2021年9月,學校有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26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二等獎9項。 [1] 
時間
成果名稱
獲獎等級
2019年
《雙向互動國際化及校企深度協同的機械學科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14] 

寧夏大學所獲榮譽

時間
名稱
2012年2月
全國文明單位
2014年5月
“來華留學教育先進院校”稱號
2017年
”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稱號
2009年1月
“第二批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2020年11月
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名單
2020年12月25日
被國家衞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促進獎”。
2021年
全國文明校園
2022年
2022年度全區就業工作典型示範高校
2023年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先進集體 [24-25]  [30]  [79-84] 

寧夏大學學術研究

寧夏大學科研機構

截至2023年9月,學校現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培育基地1個。獲批建設了國家大學科技園。 [1] 
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台
類別
名稱
重點實驗室
寧夏回族自治區反芻動物分子細胞育種重點實驗室
寧夏科學工程計算與數據分析重點實驗室
西部特色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與綠色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
工程中心
寧夏生態草牧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寧夏肉品加工及質量安全控制中心
基地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培育基地
智庫
寧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
寧夏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中心
協同創新中心
阿拉伯國家研究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95] 

寧夏大學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9月,“十三五”以來,學校先後承擔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2266餘項,科研經費總量達到15.01億元;獲各類科研獎勵成果531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自治區科技進步獎51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18項)、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354篇,教育部哲學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項,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項,寧夏社會科學突出貢獻獎2項,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19項。學校積極對接地方特色優勢產業,以創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為途徑,以服務社會體制機制創新為驅動,先後與自治區5個市、120餘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派出了百餘名科技扶貧指導員、專家服務團、“三區”科技人才和崗位科學家,建立了“草畜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產學研創新聯盟。依託重大科技項目,相繼推廣應用了一批技術、裝備,2020年以來,131項技術成果順利轉化,成果轉化數量持續增長,轉化收益1856萬元。 [1]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等級
2007年
寧夏乾旱地區節水灌溉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87] 
2018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參與項目) [17] 

寧夏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1年12月,全校共有紙質文獻211餘萬冊。圖書館藏有歷代古籍和再造善本古籍近5萬冊,其中《漢石例》、《香南精舍金石契》、《河東先生集十五卷》3種善本先後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經國務院批准,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國家級珍貴古籍證書。圖書館正致力於古籍部的建設,積極推進館藏古籍的保護、整理和科學利用。在電子文獻資源建設方面,圖書館現有中國知網(CNKI)、萬方知識平台、超星讀秀、超星百鏈雲、超星中文發現系統、Science Derect、Springer-Link、SCI、EI、Dialog等134個數據庫,電子圖書242.9萬種(含網絡版),學術視頻10萬餘集。 [18] 
  • 學術期刊
根據2022年7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公開出版學術期刊4種:《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寧夏工程技術》《農業科學研究》。 [19] 
學術期刊
學術期刊(4張)
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主要刊登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工業技術等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研究報告、簡報、快報等學術論文,以印刷版、光盤版和網絡版三種載體形式出版,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獲第4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 [20]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全國報刊索引·社會科學版、中國人文和社會科學論文統計與分析系統等全國主要文摘、文獻載體轉載、摘編,設有“哲學研究”、“民族研究”、“語言文字研究”、“西夏研究”和“青年學者論壇”等特色欄目。 [21] 
寧夏工程技術》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科學計量指標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等數據庫收錄,獲首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優秀期刊獎。 [22] 
農業科學研究》被全國報刊索引(生物、農業)、中國生物學文摘文摘期刊摘錄、索引、著錄;為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網學術期刊(光盤版)數據庫、中國生物學文獻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中國科學技術部“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等9個數據庫和文摘刊物的刊源,獲“全國民族地區自然科學版優秀期刊”“中國北方優秀期刊”和“寧夏優秀期刊”等榮譽。 [23] 

寧夏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校長
黨委副書記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馬元 [94] 
黨委常委、副校長
黨委常委、副校長(掛職)
聶 丹 [93] 
副校長
學術副校長
羅正鴻、王青雲
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高永興 [27-28]  [32] 

寧夏大學知名校友

王正偉
楊洪濤
郭文斌
蘇文浩
馬少先
鄭元世
李瑩輝
夏立言
劉慧
張戈
齊嶽
夏國良
馬勇霞
張雄
馬廷禮
劉仲
王文宇
謝波 [29] 
章張
王儒貴
黨志
周躍亭
史清華
方陸
季生福
劉建宏
-

寧夏大學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9月,學校先後與19個國家和地區的39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實質性合作伙伴關係,與阿聯酋迪拜大學合作建立海合會國家首座孔子學院。與上海交通大學等5所高校建立對口合建“5+N”校際合作關係,與寧夏五市及區縣/企業建立“5+N”校地、校企政產學研用合作關係,深度融入主流“學術圈”,深度融入寧夏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學校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接收外國留學生的高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地方政府來華留學生獎學金生接收院校,是寧夏地區唯一的HSK(漢語水平考試)考點。自1992年招收留學生以來,先後有40多個國家4000多名留學生來校學習。 [1] 

寧夏大學文化傳統

寧夏大學學校標誌

  • 校徽
校徽外形為圓形,校徽中的“寧夏大學”四字的字體採用建校初期使用的毛體,充分體現寧夏大學的辦學歷史。中心圖案形寓“寧大、人文”四字,從左至右看似漢字“寧大”二字,從上至下看又似“人文”二字。“人”與“文”字形代表人文、人本、文化、文明的理念,同時體現教育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圖形中三重筆畫的“人”字形含“三人行必有我師”之意。“寧”字形還表明學校所在地寧夏。校徽取墨綠色為底,象徵着勃勃生機與欣欣向榮,與生生不息的“沙棗樹精神”相呼應。校徽中心圖形動感較強,形似奔跑者。給人以昂揚向上、奮力拼搏的印象,體現寧大人腳踏實地、志存高遠、不畏艱難、團結奮進、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精神面貌。 [78] 
校徽色值:100  55 90  30 校徽色值:100 55 90 30

寧夏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尚德、勤學、求是、創新”。 [78] 
校訓 校訓
釋義:
尚德——《論語》:“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崇德向善,志存高遠。情懷高潔,人格健全。
勤學——《韓詩外傳》:“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專心致志,自強不息。兼收幷蓄,融會貫通。
求是——《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窮本溯源,辨偽存真。
創新——《周書》:“創新改舊,方始備焉。”奮發有為,革故鼎新。敢為人先,追求卓越。 [78] 
  • 校歌
《我們是年輕的大學生》
作詞:陳育寧,作曲:程牧 [78] 
心中裝着無數的夢想,
憧憬那遠大的志向。
我們聚集在賀蘭山下,
為的是重振西部的輝煌。
志存高遠,腳踏實地,
肩負起明天的希望。
尚德勤學,求是創新,
用青春譜寫人生的華章。
探索的征程從校園啓航,
奮鬥的事業在這打樁。
我們珍惜分分秒秒,
為的是民族期盼祖國的榮光。
志存高遠,腳踏實地,
肩負起明天的希望。
尚德勤學,求是創新,
用青春譜寫人生的華章。
校歌 校歌
  • 寧夏大學精神——“沙棗樹”精神
“不怕困難,不畏風寒;根深葉茂,本固枝榮”。
  • 校慶日
學校校慶日為9月15日。 [2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