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夏回族自治區秦腔劇團

鎖定
寧夏回族自治區秦腔劇團成立於1958年10月,是由寧夏解放前的“覺民學社”和“庚辰俱樂部”兩個戲院在改編為“銀川劇社”。(人民劇團、銀光劇團後合併為“銀川劇院”,在1958年10月自治區成立時改為自治區秦腔劇院,1961年撤銷劇院編制改為劇團的。)
中文名
寧夏回族自治區秦腔劇團
成立時間
1958年10月
前    身
銀川劇社
地    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秦腔劇團劇團介紹

演出劇照 演出劇照
40年來創作演出了《人間天上》《西吉灘》《成雙成對》《六盤曙光》《法律面前》《婆媳灣》《皇封乞丐》《豫海英魂》等大中小型秦腔、迷胡、夏劇50餘本,移植整理演出了秦腔傳統戲50餘本,培養了編導、演員、演奏員、舞美等藝術工作者二百餘名。現有在職人員126名。其中一級藝術職稱5名;二級藝術職稱人員11名;叁級藝術職稱人員44名;肆級藝術職稱人員37名。業務特色以實驗夏劇,繼承振興秦腔為重點,每年均要排演三至八本秦腔傳統戲、歷史戲、現代戲與夏劇,演出180餘場,現有保留劇目60餘本。有32名藝員在自治區、西北地區,全國的各種調演與大賽中獲名次獎。歷年來曾多次赴內蒙、山西、陝西、甘肅、新疆等省(自治區)巡迴演出。在寧夏與西北地區享有聲譽的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有:丁醒民、楊覺民、趙守中、錢森、李林平、鍾新民。一級演員有:王志傑、馬桂芬、王澤民、司存瑞。一級導演許九如。二級演員與演奏員有:肖雅君、徐愛玲、徐寧生、沙麗生、郭雙勝、陳愛梅、範中華、楊蘭峯、胡云霞、王景琪、何培生。

寧夏回族自治區秦腔劇團發展歷程

演出劇照 演出劇照
寧夏秦腔劇團先後於1958年在西安參加了西北第一屆戲劇匯演,1975年在北京參加了全國現代戲調演,1985年在烏魯木齊參加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30週年邀請演出,1987年在蘭州參加了第一屆中國藝術節西北薈萃的演出,1991年在揚州參加了全國戲曲現代戲調演,榮獲新劇目獎與優秀表演獎,1992年在淄博參加了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榮獲了劇目獎、導演獎、樂隊伴奏獎、表演獎與優秀表演獎等六項獎。同年參加了在蘭州舉辦的全國戲劇喜劇小品調演,榮獲兩項獎,1993年在成都參加了全國地方戲曲交流演出,榮獲四項獎。
寧夏秦腔劇團是一個具有建團60多年曆史的區直藝術表演團體,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享有民事權利,並承擔民事義務,具有藝術生產中的導向性,藝術質量的代表性與示範性的自治區級的國家文化事業單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秦腔劇團建設宗旨

演出劇照 演出劇照
寧夏秦腔劇團是一個繼承振興秦腔、立足銀川、面向全區、繁榮演出市場、滿足全區秦腔觀眾對秦腔欣賞娛樂的要求。實驗發展夏劇、立足寧夏,面向全國,創作演出具有寧夏特點與回族風格的地方劇種與精品,宣傳寧夏、擴大寧夏在全國的知名度。劇團實行一個劇團兩個劇種、一套領導班子,兩支演出隊伍的辦團方針。秦腔演出隊為了面向羣眾,面向基層,活躍農村山區的文化生活,每年都有兩個多月的時間深入山區和農村演出,特別是每年春節期間與夏收後都要到農村去演出,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與好評。夏劇演出隊,歷年來共創作了大小型夏劇16本,特別是八八年以來多次參加了寧夏地區的重大演出活動,並赴蘭州、西安、淄博、成都等地參加了全國的大型演出活動,多次得獎,為寧夏爭得了榮譽,為祖國的戲曲藝苑增添了一點新綠。
演出劇照 演出劇照

寧夏回族自治區秦腔劇團劇團體改

劇團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在劇團各項工作的決策與實施中能真誠合作、積極參與、相互尊重,理解與信任,形成了一種團結向上,穩定統一的心理定勢,是一個團結的、協調一致的班子。劇團明確樹立了劇團體改的根本目的是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標準,為社會、為人民奉獻優秀藝術產品,樹立了藝術的生命在於質量、創作、排練、演出是劇團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是劇團執行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最主要手段的指導思想。歷年來出色的完成了團長任期目標責任制所制定的各項工作規劃,完成了自治區文化廳下達的排練、演出、經濟收入各項指標任務,促進了業務建設與藝術繁榮。由於劇團各項工作成績突出,1988年、1990年均被自治區文化廳授予文化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集體,1991年受到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嘉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