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城熱河翼龍

鎖定
寧城熱河翼龍是種小型蛙嘴龍科翼龍類,發現於中國東北部的道虎溝化石層(地層年代不確定,可能是中侏羅紀或早白堊紀),化石有毛與皮膚壓痕,以發現地點熱河為名。
中文名
寧城熱河翼龍
生活習性
肉食動物、夜間活動
形態特徵
行類脊椎動物、體態輕盈
恐龍體長
1米

寧城熱河翼龍物種信息

寧城熱河翼龍 寧城熱河翼龍
恐龍名稱: 寧城熱河翼龍
拉丁文名: Jeholopterus ningchengensis gen. et sp. nov.
恐龍體重: 不詳
恐龍食物: 魚類
生存年代: 白堊紀早期
生存地點: 中國內蒙古寧城
辨認要決: 不詳
恐龍種類: 翼龍類·喙嘴龍屬

寧城熱河翼龍來歷簡介

寧城熱河翼龍 寧城熱河翼龍 [1]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內蒙古寧城義縣組底部一件近乎完整的喙嘴龍類化石—— 寧城熱河翼龍(新屬、新種),該翼龍化石保存有精美的翼膜以及遍佈全身的“毛”。它具有許多喙嘴龍類的典型特徵,如短的頸部、短的掌骨和特別長的第Ⅴ腳趾等,可歸入一類特殊的具有短尾的喙嘴龍類—— 蛙嘴龍科(Anurognathidae)。該科已知的成員包括髮現於德國Solnhofen的Anurognathus, 哈薩克斯坦Karatau的Batrachognathus和中國遼西的樹翼龍(Dendrorhynchoides), 但都不如新標本保存完整。該標本顯示其翼膜與下肢相連, 尾膜與第Ⅴ趾連接, 腳趾具蹼。此外, 熱河翼龍的毛狀皮膚衍生物與帶毛恐龍中華龍鳥的毛狀皮膚衍生物形態相似, 但二者是否為同源結構有待進一步研究。
作為亞洲發現的第1個可靠的翼手龍科化石,模式種是寧城熱河翼龍(Jeholopterus ninchengensis),也是該屬在當今惟一一種,化石來自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道虎溝化石層的一個接近完整標本。標本是夾在兩個巖板之間,所以標本分別保存在兩個巖板上。這標本包含了保存良好的碳化皮膚纖維,以及爭議性的毛或原始羽毛。纖維圍繞在標本週圍。翼的軟組織被保存下來,但不清楚翼膜延展到後肢的哪個部位,或者是延展到整個後肢。 [2] 

寧城熱河翼龍物種簡介

寧城熱河翼龍:從外型上講,寧城熱河翼龍更接近於蝙蝠,而不像爬行動物,古生物學家在中國內蒙古寧城挖掘發現一具接近完整的寧城熱河翼龍化石,它身體上覆蓋着毛髮一樣的細絲。起初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可能是原始羽毛,然而他們發現實際上是一種粗絲,從結構上與哺乳動物的毛髮完全不同。它是小型翼龍,翼展約1米,主要捕食昆蟲。 [3] 

寧城熱河翼龍特點説明

寧城熱河翼龍(新屬、新種)Jeholopterus ningchengensis gen. et sp. nov。發現於與遼西相鄰的內蒙古寧城義縣組底部。正型標本是一件保存有精美的翼膜及遍佈全身的毛狀皮膚衍生物, 近乎完整的化石骨架,可歸入一類特殊的具有短尾的喙嘴龍類—— 蛙嘴龍科(Anurognathidae)。熱河翼龍顯示其翼膜與下肢相連, 尾膜與第V趾連接, 腳趾具蹼, 在水邊生活。熱河翼龍的毛狀皮膚衍生物與帶毛恐龍如中華龍鳥的毛狀皮膚衍生物形態非常相似。新發現的翼龍化石是蛙嘴龍科已知最完整和最大的一件個體, 也是所有已知翼龍中翼膜和“毛”保存最好的標本。熱河翼龍全身分佈的“毛”可能是為了調節體温或者其他功能的需要, 比如增強飛行能力和在飛翔中捕獲獵物時的消音等等。熱河翼龍所具有的特別長的翅膀表明其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熱河翼龍的嘴寬而短, 以食昆蟲為主, 但可能還捕獲其他動物如魚類等。 [4] 

寧城熱河翼龍相關研究

寧城熱河翼龍 寧城熱河翼龍
屬於蛙嘴龍科的熱河翼龍的特徵在頭顱骨的寬度比長度長,以及非常寬廣的嘴部。證據顯示熱河翼龍的翼膜連接到踝部。根據Wang等科學家的説法,他們認為熱河翼龍有短尾巴,其他蛙嘴龍類也有相同的特徵,但短尾巴在喙嘴翼龍類身上是不尋常的。Wang以及其他科學家利用尾巴部位的毛,來推論它們有短尾巴。然而在後來達拉·維齊亞(Dalla Vecchia)的研究裏,提出化石標本上的尾巴是完全遺失的。大衞·彼德斯(David Peters)在2003年藉由Photoshop軟件的協助下,他宣稱發現不尋常的軟組織,包括類似馬的尾巴。彼德斯推測類似馬的尾巴是作為飛行時的清潔物,頭部則有延伸出的誘導物(類似鮟魚的誘導物),背部則有一排鰭狀物。彼德斯也宣稱他發現類似響尾蛇的犬齒、類似響尾蛇的上顎、如外科手術用具般鋭利的爪、粗短的腿、以及其他特徵,這些特徵顯示熱河翼龍是種吸血鬼翼龍,它們用長牙咬住皮膚,並旋轉頭顱骨以讓長牙更固定到皮膚上。下顎的小型牙齒無法穿刺,但可勉強作為鉗子用。著名的翼龍類研究者Chris Bennett將彼德斯的敍述形容為“幻想”,並揭穿了彼德斯的方法。
熱河翼龍原型標本遭到壓碎、變形的頭顱骨,與其他較大的正常形狀骨頭相比,很難確認頭顱骨各種特徵的正確性。熱河翼龍的頭顱骨是以背側保存下來,所以上顎骨的形狀、牙齒大小、以及頭蓋骨的方向,都是模糊不清的。這對於所有從擠壓過的標本重建的骨骸,是種警訊。另外,彼德斯修改高畫質的照片來發現如軟組織等特徵的方法是有爭議的。有一個基於明顯特徵的例子:一個骨頭被彼德斯鑑定為一顆異常長犬齒的一部分,實際上應是:兩顆並置的牙齒,一顆位在另一顆之上,一個長骨頭的破碎尾端,一個沿者齒冠裂開的牙齒。然而,在第三個可能性中,該骨頭的尾端非常整齊,爬行動物牙齒自然裂開時應該更整齊,所以這骨頭不太可能是破碎牙齒。只剩下前兩個可能性。在這些可能性中,沒有方法可以明確地檢驗材料,或消除任何一個可能性。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