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實驗者

鎖定
《實驗者》是2015年1月25日在美國上映的傳記電影,由邁克爾·阿梅雷達執導,彼得·薩斯加德凱南·魯茲薇諾娜·瑞德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在耶魯大學進行權力服從電擊實驗的故事。 [1] 
中文名
實驗者
外文名
Experimenter
類    型
劇情、傳記
製片地區
美國
拍攝地點
美國
發行公司
木蘭花影業
導    演
邁克爾·阿梅雷達
編    劇
邁克爾·阿梅雷達
主    演
彼得·薩斯加德
主    演
凱南·魯茲
薇諾娜·瑞德
安東·尤金
洛芮·辛格 展開
片    長
98 分鐘
上映時間
2015年1月25日
對白語言
英語
色    彩
彩色
電影分級
PG-13

實驗者劇情簡介

影片根據1961年耶魯大學權力服從電擊實驗事件改編,實驗者毫無節制地提升懲罰電壓,電壓早已超過人類承受的極限。每個普通人只要服從了規則,則可能無意識地變成殺手,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由此開始懷疑人性,普通人只是受人操縱的傀儡。上千次實驗過後,65%的人選擇了毫不留情地按下了450伏特的懲罰,近35%的人選擇了對實驗室工作人員不滿,但最後還是選擇了妥協。這一數據讓教授始料未及,於是他開始懷疑實驗的科學性,改進方法後再實驗,卻得到了幾乎一樣的結果。他從中明白了人性其實就是如此。 [2] 
實驗者 實驗者

實驗者演職員表

實驗者演員表

實驗者職員表

製作人 丹尼·A·阿貝克愷撒、克里斯蒂娜·坎貝爾
導演 邁克爾·阿爾梅雷達
副導演(助理) Michael Pitt
編劇 邁克爾·阿爾梅雷達
攝影 Ryan Samul
配樂 Bryan Senti
剪輯 Kathryn J. Schubert
選角導演 比利·霍普金斯
藝術指導 Deana Sidney
美術設計 Andy Eklund
服裝設計 Kama K. Royz
視覺特效 Jonathan Podwil
佈景師 Nadya Gurevich
展開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3] 

實驗者角色介紹

  •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

    教師,心理學家,研究各種社會關係,設計了一個關於服從、良知與自由意志的實驗,並測試人們對於權威的服從性,並試圖用此解釋大屠殺的原因,結果他的實驗受到學術界的道德審判。

  • 薩莎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妻子, 紐約生活的前舞蹈演員薩莎,與他在電梯中邂逅,在一次約會中,米爾格拉姆帶她參觀了耶魯大學實驗室。

  • William Shatner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助理,為參加實驗的人傳達實驗內容,介紹實驗規則,記錄實驗數據並與管教者交流,解決他們的疑惑,並暗示他們繼續實驗,不要中途停止。

  • Rensaleer

    電氣工程師,曾觸過電,因此對電擊的痛苦感同身受,無法忍受任職者受到電擊,不願再傷人,在實驗進行到一半就提出退出實驗。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1]  [3] 

實驗者獲獎記錄

獎項
屆次
類型
備註
參考資料
北京國際電影節
第5屆(2015年)
天壇獎
提名
[4] 
土星獎
第42屆(2016年)
最佳獨立電影
提名
[4] 
哥譚獨立電影獎
第25屆
最佳男演員獎
提名
[5] 

實驗者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BB Film Productions
FJ Productions
Intrinsic Value Films
Jeff Rice Films
F.J.Productions
發行公司
時間
地區
木蘭花影業
2015
美國
Rialto Distribution
2015
新西蘭
Rialto Distribution
2015
澳大利亞
地區
時間
地區
時間
美國USA
2015年1月25日
美國USA
2015年6月4日
美國USA
2015年10月16日
美國USA
2015年6月24日
中國China
2015年4月18日
新西蘭New Zealand
2015年7月18日
美國USA
2015年5月7日
加拿大Canada
2015年8月2日 [6] 

實驗者影片評價

影片説是傳記片也不怎麼準確,因為片子有一半時間是在很嚴肅的討論實驗結果和人性醜惡的角力,結尾米爾格倫還來了一大段獨白,大意是説,人性總有一天會打破規則,解放天性。還硬生生把片子立意拔高了一大截。另一半時間,《實驗者》更多的筆墨放在了描寫米爾格倫個人生涯的瑣事上。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剪輯和運鏡。剪輯上,打破時間線的穿插剪輯,給這個平淡到沒有高潮的無聊故事,嫁接進了一點兒敍述上的新意。這是加分項。
運鏡上的新意,不過就是《黃金時代》式的“對着鏡頭自述”。它的效果也跟《黃金時代》類似——更大的功用,是讓人齣戲。(騰訊娛樂評論) [7] 
影片以一位猶太人在耶魯大學做的權力服從電擊實驗為主線,揭露了人性醜陋的一面。(北京晨報網評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