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觀色(拼音:chá yán guān sè)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論語·顏淵》。
[1]
- 來源出處
- 《論語·顏淵》
- 注音字母
- ㄔㄚˊ ㄧㄢˊ ㄍㄨㄢ ㄙㄜˋ
- 語法結構
- 聯合式
- 成文用法
- 作謂語、定語
察言觀色成語出處
編輯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論語·顏淵》)
[3]
成語“察言觀色”即出自於此。
察言觀色成語故事
編輯孔子有一個比他自己小四十八歲的學生名叫顓孫師,字子張,春秋末期陳國人。子張曾多次向孔子詢問求得官職、獲取俸祿的方法。孔子曾告訴他説:“把你聽到的各方面的知識加以考察,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餘足以自信的部分,謹慎地説出,就能減少錯誤。把你從各方面見到的知識加以考察,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餘足以自信的部分,謹慎地實行,就能減少懊悔。言語的錯誤少,行動的懊悔少,官職俸祿就在這裏面了。”
又有一次,子張問孔子怎樣能做到仕途通達。子張問孔子:“讀書人要怎樣做才可以叫‘達’了呢?”孔子回答説:“你所説的‘達’是什麼意思?”子張解釋説:“在諸侯那裏為官時,在卿大夫那裏當家臣時,一定要有名望。”孔子説:“這個叫‘聞’,不叫‘達’。怎樣才叫‘達’呢?品質正直又崇尚禮義,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臉色,總想到屈己待人。這種人,在諸侯那裏做官、在卿大夫那裏當家臣,必定事事行得通。至於‘聞’,表面上好似愛好仁德,實際行為卻不是如此,可是自己競以仁人自居而不加疑惑。這種人,不管在諸侯那裏做官還是居家都一定會騙取名望。”
[4]
察言觀色成語寓意
編輯不會察觀色,等於不知風向便去轉動舵柄,世事國通無從談起,弄不好還會在小風浪中翻了船。言談能告訴你一個人的地位、性格、品質及至流露內心情緒,因此善聽絃外之音是“察言”的關鍵所在。看一個人的臉色應如“看雲識天氣”般,有很深的學問,因為不是所有人所有時間和場合都能喜怒形於色,相反是“笑在臉上,哭在心裏”。直覺雖然敏感卻容易受人矇蔽,懂得如何推理和判斷才是察言觀色所追求的頂級技藝。
[6]
察言觀色成語用法
編輯察言觀色成文用法
察言觀色運用示例
柯巖《尋找回來的世界》:“於是他既灰心喪氣,又必須強打起精神自謀出路,學會了在現實生活中辨別風向,察言觀色全套的本事。”
察言觀色成語辨析
編輯察言觀色—察顏觀色
兩者都有觀察對方臉色以揣摩對方心意的意思,區別在於:“察言觀色”語意內涵較寬,指通過體味對方的言語、觀察臉色來揣摩其心意;“察顏觀色”語意內涵較窄,只指觀察對方的神色來揣摩其心意。“察顏觀色”常用作“眼睛”“目光”一類詞語的定語;“察言觀色”則不能這麼用。“察言觀色”和“察顏觀色”只有一字之差,相互區別就在“言”和“顏”上。“察顏觀色”着重在觀察臉色(即面部表情),“察言觀色”着重在體味言語。
[4]
- 參考資料
-
- 1.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01:97
- 2. 周宏溟編著.九用學生成語大詞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08:607
- 3. 孔慶國主編.儒家經典成語故事啓示錄[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18.11:139-140
- 4. 王俊編著.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言語篇 1[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5.03:4-6
- 5. 蔡志忠編繪. 漫畫成語 上 彩版[M].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5.01:68-69
- 6.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