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寒衣節

(中國傳統節日)

鎖定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十月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1] 
農曆十月一是進入寒冬後的第一天,古時有授衣祭祀、開爐等習俗,提醒人們注意寒冬的到來。這一天,婦女們要拿出棉衣,送給在遠方戍邊、服徭役的親人,在為親人送去寒衣的同時,逐漸發展為祖先、亡人也一併送去過冬寒衣。 [5] 
寒衣節相傳起源於周朝,《詩經·豳風·七月》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農曆九月開始天氣逐漸轉涼,人們也開始為越冬添置禦寒的衣服,因此寒衣節也被稱為“授衣節”。由於十月剛入冬,九月授衣過早,宋朝時期這一習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 [2]  民間將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中國三大“鬼節”。 [3] 
中文名
寒衣節
別    名
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十月一
節日時間
農曆十月初一
節日類型
中國傳統節日
節日活動
掃墓、送寒衣
節日意義
祭奠故人,禮敬祖先
設定地點
中國

寒衣節歷史沿革

周朝
相傳寒衣節起源於周代,時間為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節日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間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佈新的作息制度。寒衣節標誌着嚴冬的到來,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説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 [1] 
北宋
寒衣節-燒紙 寒衣節-燒紙
北宋時期,寒衣節的習俗主要有兩個方面:授衣和燒衣。所謂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員賞賜棉衣,以示關懷。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説:“十月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錦襖三日。”呂希哲的《歲時雜記》也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衞以上,並賜錦袍。皆服之以謝……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燒衣即為逝者備好禦寒的衣物,拿到墳前燒掉。《東京夢華錄》中曾這樣描寫京城開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獻故也。”從中可見,當時人們對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視,在寒衣節到來前,冥衣店便備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們在十月一這天燒獻故人。 [4] 
南宋
南宋時期,民間開始興起在十月朔日掃墓,並焚燒衣物。宋代周密《武林舊事》:“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類。”至元代,將十月一日祭先上墳稱之為送寒衣節。《析津志輯佚·歲紀》:“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後,時令謂之送寒衣節。祭先上墳,為之掃黃葉。” [4] 
明代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習俗進一步發展,寒衣也更加豐富多彩。明代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對當時京城寒衣節的情況作了較詳細記述:“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為了表示對逝者的尊重,當時送寒衣也十分講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規格尺寸,並在上面鄭重地寫上故人的名字輩分;送的時侯還有一定的規矩:亡故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紙剪成,而新亡者的寒衣則需用白紙裁剪。給新亡者送寒衣時,還要大哭一場,女人哭十九聲,男人哭十一聲。此外,寒衣必須燒得乾乾淨淨,據説有一點沒燒盡,亡者也無法取走。 [4] 
清代
清代的寒衣節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舊俗,如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説:“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但在規模和所送物品上,卻較前更為講究,不但送衣服,還送鈔票。如在北京地區,每年十月一以前人們就到南紙店去買寒衣紙(即冥衣鋪糊燒活的彩色蠟花紙),買回家後再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然後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種顏色的圖案,有的還把寒衣紙剪成衣褲狀。寒衣做好後,再裝進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裏,然後拿到墓前焚燒。但不論用什麼樣的寒衣都要以紙錢、紙錠為主。由此可見,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視金錢的作用。 [4] 

寒衣節各地習俗

廣西
廣西南寧,多在十月初十修理祖墳,舉行冬祭。此時天氣漸冷,人們製紙衣焚化於墳前,叫送寒衣,以表示關懷追緬先祖之情。 [7] 
山西
山西部分地區一般要到墳地進行,雁北地區和晉中遙等地,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首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台能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寫出了送寒衣的情景,其傳説提出了疑問。呂粱地區民間家家用彩紙剪衣到墳上焚化,稱“送寒衣”。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傍晚到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意為救濟些無人祭祀的絕户摹嚷,以免送給親人的寒衣等物被他們搶去。山西講究服斬衰的兒女,孝滿三年,十月初一換常服。遷墳合葬也習慣在十月一進行。十月初一,民間婦女忌出行,多數人這天會吃蕎麪、莜麪。 [7] 
河南
在豫西一帶,當日晚飯後,人們端上托盤,或提個竹籃,放上用五色紙做成的“衣服”和“陰鈔”及一碗餃子,來到自家大門外或大路邊致祭。先用草木灰撒五個圈,以代表祖宗五代;一邊另撒一個,代表那些“孤魂野鬼”。灰圈要留口,面向墳墓方向,然後口唸祭語並燒掉“衣物”和“陰鈔”,把餃子連湯潑灑到紙灰上。如果沒有墓地或親人在外地的,則在十字路口處畫圈燒紙錢、紙衣,為先人送衣、送錢。許多地方還在門口路邊放置燈盞,為鬼魂照明,俗稱“放路燈”,鄭州人稱“放散燈”。隨着大多迷信活動的廢止,大部分地區只是在“十月一兒”燒紙送衣來寄託對親人的哀思。 [9] 
北京
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襲舊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紙店去買寒衣紙,它是用冥衣鋪糊燒活的彩色蠟花紙,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一般是一張紙破三條或四條。粉紅色的印上白色圖案;白色的則印上青蓮色的圖案;黃色的則印上紅色圖案(一般均為牡丹、菊花、蝴蝶的連續圖案)。也有用素色紙的。總之,只是象徵性的東西。有的把這些寒衣紙剪成衣褲狀,有的不剪,直接裝在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裏焚化。還有的更為講究的富人,則是請冥衣鋪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襖、皮褲等高級冬裝。不論用什麼樣的寒衣,都要以紙錢、紙錠為主,一併裝在包裹內,供罷焚化。 [10] 
山東
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也是山東人為逝去的親人上墳的日子,他們會將自己秋收的物品為死去的親人供上,向祖先報告一年的豐收成果。除了這些之外,他們也會用彩紙剪成衣服,為祖先焚燒,表示“十月一,上墳燒寒衣”的意思。魯西南一帶,寒衣節上除了準備寒衣外,還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製作紙紮供陰間娛樂。 [11] 
江蘇
受中原影響江蘇地區也有送寒衣習俗,要將各種冥衣裝一紅紙袋裏,上面寫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後拿到門外焚化,同時將剛收穫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讓祖先嚐新。其實,這一系列的祭祀活動都是緬懷祖先,祈求保佑家族興旺、子孫平安的表現。 [2] 
其它地區
中國一些地方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着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2] 

寒衣節典故傳説

朱元璋“授衣”傳説
漫畫-朱元璋授衣 漫畫-朱元璋授衣
農曆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穫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羣臣嘗新。南京民諺説:“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2]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傳,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範喜良。後來,杞良被抓去修築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築城牆裏。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於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屍骨。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廣為流傳。 [2] 
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後,與秦始皇面對面地抗爭,為夫報仇、替己出氣,最後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剎那,海上波濤澎湃,緩緩拱起兩方礁石。據説海上姜女墳,海潮再大也不曾沒頂。 [2] 
由於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憑弔已故親人的風俗。 [2] 
商人促銷伎倆
古時候沒有紙,字刻在竹板上,很不方便。傳説,有個叫蔡倫的人,發明了紙。人們爭着買紙寫字,他的生意做得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看上了這項利,就讓丈夫蔡莫去找蔡倫學造紙。那時,蔡倫給官府造紙。蔡莫去的時候,妻子一再交代説:“少學幾天趕緊回來,能早日賺錢。”蔡莫去到蔡倫那裏,學了三個月就回來開起了紙坊。仨月能學出來個啥真本事?所以他們造出來的紙太粗糙,賣不出去,堆得滿屋子都是。兩口子望着紙捆,非常發愁。 [8] 
慧娘到底是個聰明人,想出了辦法,在丈夫耳邊咕噥一陣,就讓丈夫按着她説的去辦。 [8] 
半夜裏,蔡奠放聲哭了起來。鄰居們不知蔡莫家出了啥事,過來一看,是慧娘死了,已裝了棺材。蔡莫見鄰居們都來了,他哭了一陣,抱來一捆草紙,在棺材前點火燒了起來。邊燒哭訴着説:“我跟着弟弟學做紙,不用心,做的紙不像樣子,沒人要,竟把你氣死了。我要把它燒成灰,解你心頭之恨。”他哭着,燒着,燒完了又去抱,抱來又燒。燒着燒着,只聽棺材裏有響聲,他卻好像沒聽見,只管燒,只管哭。又燒了一陣,只聽慧娘在棺材裏喊:“快把棺材揭開,我回來了!”這一下可把人嚇呆了,但慧娘還是隻管叫,人們無可奈何,只好壯着膽子把棺材的蓋子揭開。 [8] 
慧娘坐了起來,拿腔撇調地唱:“陽間錢能行四海,紙在陰間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唱罷,定了定神説:“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我到了陰間,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給我送了錢,小鬼們為了幾文錢,爭着幫我推磨,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判官知道我有錢,問我要,我把丈夫送的錢給他好多,他就暗暗地開開地府後門,把我放了回來。” [8] 
蔡莫聽了妻子的話,裝做不明白地問:“我沒有給你送錢啊?” [8] 
慧娘指着正燒着的紙堆説:“那就是你給我送的錢,咱們陽間拿銅當錢,陰間拿紙當錢。” [8] 
蔡莫一聽,又跑去抱了兩捆紙,邊燒邊説:“判官呀判官,你把我妻子放回來了,我感恩不盡。我再給您老送兩捆錢,你在陰間可要寬待我那爹媽呀,可別叫他們受苦,沒錢花了我還給你送。”説着,又去屋裏抱了兩捆紙燒了起來。 [8] 
鄰居們受了他們的欺騙,以為燒紙真有恁大的好處,都忙着掏錢向蔡莫家買紙,去各自的祖墳上燒了起來。不到兩天,蔡莫家堆積滿屋的草紙全賣完了。慧娘還陽的那天是農曆十月一,因此,至今還給人們留下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的習俗。 [8] 

寒衣節文學作品

宋·朱敦儒《十二時·憶少年》
連雲衰草,連天晚照,連山紅葉。
西風正搖落,更前溪嗚咽。
燕去鴻歸音信絕。
問黃花、又共誰折。
徵人最愁處,送寒衣時節。
宋·劉克莊《讀秦紀七絕》
黔首死於城者眾,杞梁身直一微塵。
不知當日徵入婦,親送寒衣有幾人。

寒衣節社會討論

提倡文明祭祀
寒衣節 寒衣節
遼寧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邵鳳麗介紹,在古代,農曆十月初一的寒衣節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強調的是人們對於時間流轉的感受。寒衣節所傳達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孝”,在當代,人們可以通過更為文明的方式,傳承傳統文化。 [5] 
寒衣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是懷念、祭奠祖先的日子,也是回憶家庭歷史的日子。當代社會,人們可以選擇的祭祀方式有很多,可以通過送鮮花、植樹、寫祭文、開家庭追思會等多種方式緬懷祖先,表達孝思。(瀋陽日報 [5] 
多地規定“禁止燒紙”
中國多地發佈“禁止燒紙”規定,北京、黑龍江、廣西、遼寧等地的殯葬管理條例或辦法中均有類似規定。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學院榮譽院長孫樹仁表示,“禁止燒紙”確有其好處,燒紙不僅浪費資源、污染環境,還容易引發火災。孫樹仁指出,在一些地方,“禁止燒紙”已經形成共識,也收到了很好的環保與推進文明祭掃的效果。在“禁止燒紙”推行過程中,面對民聲民意,政策制定者要積極引導、耐心解釋,並提出更多的替代性的文明緬懷方式,幫助公眾接受新規,“新的文明祭掃方式會日益形成新的風俗。(封面新聞 [6] 
參考資料
  • 1.    張小妮,張雋波編著. 新編實用萬年曆[M]. 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 2018.02:92
  • 2.    郭梅,童涵冰著. 老祖宗説節令[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6.08:147
  • 3.    張超編著. 不應遠離的傳統文化[M]. 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6.01:40-41
  • 4.    戴永夏著. 風俗雅韻[M].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5.01:59-61
  • 5.    寒衣節傳達“孝”文化要用更文明的方式傳承  .人民網.2020-11-12[引用日期2021-09-02]
  • 6.    多地規定“禁止燒紙”,專家:確有好處,其風當移其俗當改 -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2021-08-26[引用日期2021-09-02]
  • 7.    李少林主編. 中華民俗文化:中華節俗[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12:113
  • 8.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編寫;羅楊總主編;魏學勤本卷主編. 中國民間故事叢書 河南南陽 社旗卷[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6.07:205-206
  • 9.    甘肅省古籍文獻整理編譯中心編;高有鵬等編著. 中國民俗知識 河南民俗[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8.09:103-105
  • 10.    常人春著. 老北京的風俗[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9.04:207-208
  • 11.    石贇編著. 中華民俗全知道[M]. 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2010.11:15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