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寒潮天氣

鎖定
寒潮天氣是指寒潮經過地區會引起温度劇降,伴隨有大風和降水的一種天氣現象。中央氣象台的寒潮標準規定,以過程降温(冷空氣影響的始末,日平均氣温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和温度負距平相結合來劃定寒潮冷空氣活動強度。
中文名
寒潮天氣
外文名
The cold weather
釋    義
寒潮經過地區會引起温度劇降等
分    佈
分佈廣泛,可遍及全國
成    因
寒潮

寒潮天氣概念

寒潮天氣,又稱寒流,是冬季主要天氣現象之一,一般而言,寒潮天氣是指一高氣壓在北方生成,冷高壓沿着西風槽後之西北氣流,向南侵襲,最後出海變性。 在寒潮侵襲期間,冷空氣造成當地氣温驟降,地面氣壓驟升,有時更造成強風,大浪。寒潮天氣是在所有惡劣天氣中影響範圍最廣的,冬季一般情況下能影響1000萬平方公里左右,熱帶氣旋温帶氣旋也不能達至如此龐大的影響範圍。
寒潮天氣是冬季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羣眾習慣把寒潮稱為寒流。所謂寒潮,是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的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並向中低緯度地區侵入,造成沿途地區劇烈降温、大風和雨雪天氣。這種冷空氣南侵達到一定標準的就稱為寒潮。
我國氣象部門規定:冷空氣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內達到10攝氏度以上,而且最低氣温在5攝氏度以下,則稱此冷空氣爆發過程為一次寒潮過程。

寒潮天氣寒潮成因

冬半年突出表現為大風和降温。大風出現於冷鋒之後,一般風速可達5—7級,海上達6—8級。持續時間多在1—2天。在中國北方為西北風、中部為偏北風,南部為東北風。在乾旱的西北、華北地區,經常形成風沙。前鋒過境後,氣温急降,可持續1天至幾天。西北、華北地區降温較多,華中、華南由於冷空氣變弱,降温較少。降温能引起霜凍、結冰。降水主要產生在冷鋒附近,淮河以北降水較少,偶有降雪,淮河以南,降水增多,尤其當冷鋒減速或準靜止時,能產生大範圍較長時間的降水。春、秋季,寒潮天氣除大風、降温外,北方有揚沙、沙暴現象,降水機會也較冬季增多。

寒潮天氣主要特點

寒潮天氣的爆發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具有不同的特點:在西北沙漠和黃土高原,表現為大風少雪,極易引發沙塵暴天氣;在內蒙古草原則為大風、吹雪和低温天氣;在華北、黃淮地區,寒潮襲來常常風雪交加;在東北表現為更猛烈的大風、大雪,降雪量為全國之冠;在江南常伴隨着寒風苦雨。
9月到次年5月均可發生,集中於3、4月,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到影響。

寒潮天氣基本種類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寒潮年鑑將冷空氣過程分為全國性寒潮、區域性寒潮、強冷空氣、一般冷空氣四級。
全國性寒潮:凡日平均氣温的過程總降温>10℃,負距平的絕對值>5℃的站點數,北方至少有32站(佔北方站點數的三分之一),南方至少有13站(約佔南方站點數的四分之一);或南北方達到上述影響強度的總站數超過40站,同時過程總降温>7℃,負距平的絕對值>3℃的總站數超過90站(佔南北方站點總數的60%),則作為“全國性寒潮”
區域性寒潮:凡日平均氣温的過程總降温>10℃,負距平的絕對值>5℃的南北方站點數超過20站,同時過程總降温>7℃,負距平的絕對值>3℃,南北方站點數超過40站的,則作為“區域性寒潮”。
強冷空氣:凡同樣影響強度的站點數達到區域性寒潮標準的一半以上時,則作為“強冷空氣”
一般冷空氣:凡同樣影響強度的站點數達到強冷空氣標準的一半以上時,或日平均氣温的過程總降温>7℃,負距平的絕對值>3℃的總站數超過20站;或雖未達上述標準,但造成了一定災害的過程,一律作為“一般冷空氣”。

寒潮天氣寒潮影響

寒潮天氣是一種大型天氣過程,會造成沿途大範圍的劇烈降温、大風和風雪天氣,由寒潮引發的大風霜凍雪災雨凇等災害對農業交通電力航海、以及人們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

寒潮天氣寒潮大風

寒潮大風是由寒潮天氣引起的大風天氣。寒潮大風涉及面較廣,中國北方地區的內蒙古、甘肅、寧夏、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河南北部以及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地均是寒潮大風頻發的地區,淮河以南到中國南海中部海域也可以出現寒潮大風。寒潮大風主要是偏北大風,風力通常為5~6級,當冷空氣強盛或地面低壓強烈發展時,風力可達7~8級,瞬時風力會更大。
中國寒潮大風地理分佈廣泛,可遍及全國,年大風頻次(日數)分佈具有區域性特徵,多數地區大風年平均日數在20~70天左右,西北地區、華北、東北地區和青藏高原在10~75天之間,西南地區、華南及長江流域為3~25天。全國有三個大風日數高頻區:第一個是青藏高原,年大風日數達75~100天及以上,是中國範圍最大的大風天氣高發區,經常引起雪域高原出現大風災害,影響牧業生產。第二個是內蒙古北部和新疆西北部,該地區是寒潮入侵的必經之路,尤其內蒙古北部地勢平坦,寒潮大風暢行無阻,大風日數多達50~80天,導致該地區風沙及風蝕沙化非常嚴重,對農牧業生產影響很大。第三個大風高頻區是東北地區的松遼平原,大風日數在25~50天左右,該地區是東北氣旋發展加強的區域,並且其西部有大興安嶺和內蒙古高原,東部有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大地形的狹管效應增強了風力。該地區春季寒潮大風頻繁,常造成春旱,影響春播生產。中國寒潮大風的季節日數分佈有明顯的季節差異。大多數地區春季大風日數多於冬季和秋季,夏季大風日數最少。
寒潮大風造成的災害主要取決於風力和大風持續的時間。就全國來看,瞬時出現的最大風速,除了高山和有力的地形外,只有內蒙古北部出現過40m/s以上的寒潮大風。據多年大風過程統計,中國沿海較內陸大風時間長,北方較南方大風時間長,偏北大風比偏南大風持續時間長。寒潮大風對農業生產、漁業生產、航運和軍事活動等會造成很大影響,嚴重的可釀成災害,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

寒潮天氣寒潮凍害

寒潮天氣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劇烈降温,低温能導致作物霜凍害、河港封凍、交通中斷災害,常會給工農業帶來經濟損失。寒潮凍害特指冬季嚴寒對越冬作物的凍害。寒潮天氣過程是高緯地區大規模的強冷空氣南下,使經過之地出現劇烈降温和大風的天氣過程。當氣温下降到0℃(冰點)以下或較長時間持續在0℃以下,就會引發越冬作物的植株體結冰而喪失一切生理活動,造成植株枯萎或死亡,嚴重的低温也能引起牲畜患病或凍死,造成嚴重的農牧業氣象災害,即寒潮凍害。寒潮凍害主要是0℃(冰點)以下的低温造成植物組織冰凍而受害。很多研究成果表明,低温導致細胞組織結冰是植物死亡之原因。
中國處於世界上典型的季風區域,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東南季風。在冬半年,中國華北和東北地區吹西北風,華中為北風,華南地區是東北風,冬季風帶來的天氣是嚴寒和乾燥。
凍害對農業威脅很大,如中國的冬小麥和柑橘生產常因凍害而遭受巨大損失。寒潮凍害不僅取決於寒潮路徑和強度,而且與農作物種類和地理位置有密切關係。中國受凍害影響最大的是北方冬麥區,凍害發生最多的區域是北方農業農業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長江以北冬麥區因降雪少,秋旱,冷空氣活動頻繁,山川河谷容易積聚冷空氣,常出現凍害;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因丘陵山地多,冷空氣南下受山脈阻滯,停留堆積,導致洞庭湖盆地和浙、閩丘陵地區出現的凍害持續時間長、温度低,並常伴有降雪、凍雨天氣,部分江河湖泊封凍,使麥類、油菜、蠶豆、豌豆和柑橘類經濟林木遭受嚴重凍害。在西部的荒漠和高寒山區,因很少有越冬作物,因此寒潮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大。
在中國小麥是僅次於水稻的主要糧食作物,歷年種植面積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2%~30%,佔糧食作物面積的20%~27%,分佈遍及全國各省區。中國主要種植的是冬小麥。冬小麥凍害是多種因子綜合影響的結果,其中0℃以下低温是引起麥苗受傷害的主導因子。越冬麥苗能忍受一定強度的低温,一般在冬季高於-10℃的低温不會造成麥苗死亡。但當麥苗環境温度進一步降低到麥苗不能忍受的程度時,這部分麥苗就出現了死亡。

寒潮天氣寒潮雪災

在寒潮過程中,最突出的天氣是降雪(雨)、大風和劇烈降温。冬季適量的積雪覆蓋對於農作物越冬、增加土壤水分、凍死害蟲卵、減輕大氣污染等是有益的,但寒潮帶來過多的降雪,甚至連續數天或十多天的暴風雪,就會造成災害。在牧區,由於寒潮暴風雪而釀成的"白災",牧草被雪深埋,牲畜吃不上鮮草,乾草供應不上,造成凍餓或因而染病,發生大量死亡,對畜牧業危害很大。
雪災可能發生期的長短由積雪開始期和終止期決定的。積雪初日越早,終日越晚,雪災發生期就越長,反之亦然。中國大部分牧區雪災可能發生始期在10-11月份,終期在3-4月份,可能發生期約6個月。但各地雪災可能發生始期差異較大,平原區一般是從東北向西南推遲,山地和高原牧區則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提前。終止期和始期正好相反,從東北向西南逐漸提前,山地和高原牧區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推遲,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500m以上的高寒牧區,雪災可能發生期從8月中旬到次年7月中旬,幾乎整年都可發生。
積雪期的長短只反映雪災可能發生期,而是否形成雪災還要看積雪深度、密度、牧草高度和畜牧本身狀況。據牧區的調查分析,中國牧區雪災實際發生的主要時段在10月份到次年5月份,主要發生期在11月份和3-4月份,分別佔年總次數的50%和40%左右。由於11月份的雪量大,表層積雪可日融夜凍,形成冰殼,牲畜不易破冰雪採食,造成"餓災"。3-4月份牲畜膘情最差,部分牧區又處於接羔保育期,此期冷空氣活動最為頻繁,一旦發生雪災,牲畜損失大。此外,雪災危害的程度和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還因各種牲畜的生理特性以及抗災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
雪災對北方地區農牧業影響較大,氣象上俗稱為"白災"。主要防禦措施有以下幾種:
建立草料庫
這是抗禦雪災的主要戰略措施。在入冬前要備足草料,在條件好的地區,可以擴大草場面積和建立人工飼料基地,種植飼料作物和優良牧草,為草料庫提供充足的草料,以解決雪災期的飼料問題。
加強棚圈建設
在雪災發生後實行牲畜圈養,避免風雪直接危害。若在放牧轉場途中,則要利用避風向陽、乾燥的地形,壘築防風牆、防雪牆,儘可能做到避寒防凍,以減輕暴風雪的危害。
機械破雪和除雪
當雪災強度不大時,可用機械或馬羣破雪,即在被雪覆蓋的草場上,先放馬羣,再放牛羣,最後放羊,也可收到較好的抗災效果、
加強預警
有關部門應嚴密監視可能引發暴風雪的天氣形勢,提前預報暴風雪的強度和影響範圍,併發布相關預警信號,提醒各界提前防禦。
此外,雪災除了對牧區畜牧業有危害外,雪災對城市交通也能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在大雪降臨時,高速公路和城市市區應及時清除路面積雪。為了加速積雪融化,可以在路面撒播融雪劑。在寒潮暴風雪強烈發生時,應避免出行或停車避讓,交通部門必要時要關閉公路、鐵路和航運交通,防止發生交通事故。暴風雪即將來臨時應對温室、大棚和畜舍等農業設施進行加固。防止被暴雪壓垮或被大風吹倒。

寒潮天氣寒潮雪淞

一般在初冬或冬末初春季節,寒潮降温天氣產生的雲中過冷卻液態降水碰到地面物體後會直接凍結成冰,形成雨凇。冬春季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電線、樹枝上被一層晶瑩的冰雪包裹或懸掛,這就是雨凇。有人將雨凇等同於凍雨,其實雨凇和凍雨形成的物理機制和結果確實是相同的,但仍有一定區別。凍雨是一種天氣現象,而雨凇是凍雨的結果,是一種災害或景觀。
在多數情況下,雨凇是一種災害性的天氣現象。嚴重的雨凇厚度可達幾釐米,能壓斷樹木、電線和電杆,造成供電和通訊中斷,妨礙公路和鐵路交通,威脅飛機飛行安全。
中國雨凇發生最多的地區是貴州,其次是湖南、湖北、河南和江南等省區。北方地區雨凇出現較多的地區是山東、河北、遼東半島、陝西和甘肅,其中甘肅東南部、陝西關中地區更多一些;而四川、雲南、寧夏、山西以及華南沿海很少出現雨凇。
貴州發生雨凇天氣日數最多,但每次雨凇持續時間並不長,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等省出現的天數稍少,但每次雨凇天氣持續的時間較長,湖南常德和湖北鍾祥最長一次雨凇天氣持續的時間分別達到466小時和443小時,大約20天;雨凇很少出現的地區持續時間也最短,通常不到10小時。
每年的11月中旬前後,北方地區開始出現雨凇,南方要到12月。但湖北11月中旬就可能出現雨凇,雨凇開始期較早,結束期一般都在3月中旬以後;遼東半島雨凇結束期在4月初,華東沿海和華南沿海在1月末至2月初較早地結束。中國多數地區雨凇發生在1-2月,3月較少;但新疆烏魯木齊、遼寧、河北、山東等地以11月和3月最多,1月和2月反而較少。
中國北方地區雨凇出現之後就地消失的佔多數,但也有擴展到南方地區的,有時最終到貴州才消失。南方雨凇的源地主要是貴州,雨凇發生次數約佔總數的84%左右,發生在湖南的僅佔16%。雨凇消失於貴州的站94%左右,消失在湖南的佔6%左右。
雨凇造成災害的可能性與程度都大大超過霧凇,在高緯度地區,雨凇是常出現的災害性天氣現象。消除雨凇災害的方法主要是在雨凇出現時,採取人工落冰的措施,發動輸電線沿線居民不斷把電線上的雨凇敲刮乾淨,並對樹木、電網採取支撐措施;在飛機上安裝除冰設備或乾脆繞開凍雨區域飛行,可部分減輕雨凇帶來的危害。 [1] 

寒潮天氣寒潮天氣預報

寒潮預報應包括:寒潮的強冷空氣堆積預報;寒潮的爆發預報;寒潮的路徑與強度預報;寒潮天氣預報
1.小槽發展型預報着眼點:小槽本身的温壓場結構;上游脊是否發展;南支波動的位置;上下游效應:東亞大槽是否減弱東移。
2.低槽東移型預報着眼點:低槽西北側是否有小槽移近,有無新鮮冷空氣補充併入,槽後脊到裏海、黑海和烏拉爾山能否發展。
3.橫槽轉豎型預報着眼點:橫槽本身的温壓場結構(不利於脊的發展),風場的轉變,阻高的崩潰或不連續後退,長波調整。
2016年1月,受強冷空氣影響,21日夜間至25日我國中東部地區自北向南將先後有強降温和大風天氣,大部地區氣温將下降6~10℃,局地降温可達12~14℃(圖1);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最低氣温將下降至-10℃左右,0℃線將南壓至華南中部一帶(圖2)。安徽中南部、浙江西北部、福建西北部、廣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最低氣温可能逼近或突破歷史極值。長江以北地區最低氣温出現時間為23日或24日凌晨,長江以南地區最低氣温出現時間為24日或25日凌晨。

寒潮天氣預警標識

1.對農作物造成凍害(秋季和春季危害最大,春季秧苗出土,遇到大幅度降温,會凍死秧苗,秋季農作物沒有成熟遭遇降温,使農作物減產)——強烈降温
2.吹翻船隻,摧毀建築物,破壞農場——大風
3.壓斷電線,折斷電線杆——大雪、凍雨
寒潮和強冷空氣通常帶來的大風、降温天氣,是中國冬半年主要的災害性天氣。
寒潮帶來的雨雪和冰凍天氣對交通運輸危害不小。可造成鐵路車站道岔凍結,鐵軌被雪埋,通信信號失靈,列車運行受阻。雨雪過後,道路結冰打滑,交通事故明顯上升。
綜述
寒潮預警信號分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
藍色預警信號 藍色預警信號
藍色預警信號
標準:48小時內最低氣温將要下降8℃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4℃,
寒潮黃色預警信號
陸地平均風力可達5級以上;或者已經下降8℃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4℃,平均風力達5級以上,並可能持續。防禦指南:
1.政府及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寒潮準備工作;
2.注意添衣保暖;
3.對熱帶作物、水產品採取一定的防護措施;
4.做好防風準備工作。
黃色預警信號 黃色預警信號
黃色預警信號
標準:24小時內最低氣温將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4℃,陸地平均風力可達6級以上;或者已經下降10℃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4℃,平均風力達6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橙色預警信號 橙色預警信號
橙色預警信號
標準:24小時內最低氣温將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0℃,陸地平均風力可達6級以上;或者已經下降12℃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0℃,平均風力達6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紅色預警信號 紅色預警信號
紅色預警信號
標準:24小時內最低氣温將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0℃,陸地平均風力可達6級以上;或者已經下降16℃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0℃,平均風力達6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寒潮天氣預防措施

在冬春季節,寒潮天氣常常對農作物和人們生產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和災害。大風災害的防禦,主要要做到以下幾點:
高度重視
及時做好各項防禦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立即行動,採取有力應對措施,及時、負責地組織好防禦工作。同時,要利用新聞媒體、電子商務、手機短信等,迅速將天氣變化過程及其有關消息和防禦措施向社會發布,以便廣大羣眾和有關單位及時開展防禦工作。
採取措施
確保農業生產安全。各縣(市、區)和市農業局要組織農技人員深入一線,積極指導和幫助羣眾採取各項防禦和補救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以設施農業為防禦重點,認真做好棚體加固、壓緊棚膜、保温防凍等防禦工作。加強圈舍加固、畜禽免疫等工作,做好幼仔畜的保暖,提高畜禽抗寒抗病能力,確保畜禽安全。
立即行動
切實做好其他方面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要迅速行動,明確責任,落實任務,對大風可能影響的建築工地、户外廣告、電力設施、城鄉危房等重點部位,認真排查,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提早預防,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確保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交通安全
大風對海、陸、空交通的運營影響都比較大,從事海上作業的人員,應根據天氣預報情況採取停止作業、回港避風、加固船隻和鑽井平台等措施;加強船舶動態監管,做好現場巡查和現場檢查工作;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嚴格執行抗風等級的規定,嚴禁超抗風等級冒險航行。加強值班,保持正規瞭望,謹慎駕駛;加強船岸聯動,企業的主要管理人員積極、主動、全面地掌握船舶狀況,及時消除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在風力很強的情況下,應關閉機場和高速公路,特殊情況下,客運列車也要停運,以便防止大風引發交通事故。
品種培育
植物凍害是在強冷空氣爆發南下產生劇烈的降温時引起越冬作物和果樹受凍,造成植株死亡或部分死亡,因此防禦凍害一方面要設法提高越冬作物和經濟果木抗禦低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採取措施阻擋寒風入侵,減小降温強度。防禦凍害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培育耐寒品種,提高抗凍能力
對於越冬作物或亞熱帶經濟果木,選育耐寒性強的品種,提高植株抗凍能力,是避免或減輕凍害的一項戰略性措施。
冬前管理
加強冬前管理,增強抗凍能力
栽培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越冬作物和果木的抗凍能力,因此搞好冬前栽培管理是防禦寒潮凍害的重要措施。
利用環境
利用局地小氣候環境,實時避凍栽培
在中國亞熱帶柑橘栽培的北緣地區,充分利用山體或水體有利的小氣候資源環境栽培柑橘,可以有效地避過或減輕寒潮凍害。

寒潮天氣注意事項

1.當氣温發生驟降時,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別是要注意手、臉的保暖。
2.關好門窗,固緊室外搭建物。
3.外出當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別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對氣温變化敏感的人羣儘量不要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過度疲勞。
6.採用煤爐取暖的家庭要提防煤氣中毒。
7.應加強天氣預報,提前發佈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8.發佈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使海上船舶及時返航。
9.事先對農作物,畜羣等做好防寒準備。

寒潮天氣防凍措施

防禦凍害除上述的戰略措施外,還可以在冬季低温來臨前和降温期間採用多種防寒抗凍措施。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寒潮的應急和搶險工作;注意防寒保暖;農業、水產業、畜牧業等要積極採取防霜凍、冰凍等防寒措施,儘量減少損失、做好防風工作。

寒潮天氣露天增温

利用一切條件提高近地面層温度,如佈設煙堆、安裝鼓風機等,打亂逆温層,對近地層有顯著地增温效果,其中燻煙一般能提高近地層温度1~2℃。

寒潮天氣植被覆蓋

利用覆蓋物保護植物體的地上部或地下怕凍部位,減少地面長波輻射,防禦寒風侵襲,從而起到防寒作用。覆蓋有水平和垂直覆蓋兩種,其中有直接覆蓋在作物上或果樹上的,有搭棚覆蓋的,還有采用包紮式的。風障對防禦凍害也有較好效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不同類型和不同傾角的風障設計。

寒潮天氣噴灑藥劑

主要用於果樹防凍。噴化學藥劑防禦凍害,一是利用生長激素控制果樹生長規律,增強抗凍能力。化學方法防禦凍害是一種應急措施,必須掌握短期的寒潮降温預報。
另外,在寒潮發生後,還可以針對不同作物採取一些簡單的防寒補救措施。如撬泥培土護根,壓草保苗等。對早播出苗的春馬鈴薯、春大豆,可以及時搭好小拱棚防寒。各類作物受凍後,要根據凍害程度和苗情,及時追施適量速效氮肥和鉀肥,每畝(1/15hm2)施尿素和氯化鉀各3~5kg,以便促進植株儘快恢復生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