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寒泉精舍

鎖定
寒泉精舍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馬伏天湖之陽,為朱熹創辦的第一所書院。當時地屬崇泰裏後山鋪東,舊名“寒泉塢”。寒泉精舍是和朱熹之母祝氏夫人墓聯繫在一起的。1170年正月,朱熹葬母於寒泉林天湖之陽;同年,在墓旁構築精舍,匾曰寒泉,守孝治學。
中文名
寒泉精舍
地理位置
建陽市馬伏天湖之陽
舊    名
“寒泉塢”。
代表意義
為朱熹創辦的第一所書院

寒泉精舍創建者

倡學與創設書院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當推朱熹。他是一位把“教師”當成終生職業的大學問家,是繼孔子之後的中國古文化的第二位巨人。辛棄疾在武夷山任祠官期間,即對朱熹讚歎道:“歷數唐堯千載下,如公僅有兩三人。”朱熹把對民族的憂患寄託於教育拯救,將教育作為一生的追求,並且認為教育的最好平台就是書院。因此,朱熹在幾十年的教書生涯中,興建、修建、擴建了寒泉精舍、雲谷書院、武夷精舍、考亭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湘西精舍等書院十餘座,遊講各地書院數十所。 [1] 
作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的學術生涯並不平坦,甚至是一路坎坷。朱熹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政治的邊緣地帶,其學術屢遭“禁學”運動的打擊,但朱熹並未改變其進行學術創新的初衷,反而更加堅定了以書院為基地進行學術研究與傳播的決心。朱熹不僅在出生地福建武夷山創建了寒泉精舍、雲谷書院、武夷精舍、同文書院和考亭書院等5所書院,還先後修復和講學於21所書院,其學術研究大多是在書院完成的。

寒泉精舍在寒泉精舍著書

朱熹在寒泉精舍初步完成了其學術體系的建構工作,自乾道五年(1169年)創立寒泉精舍之後,他在此完成了《資治通鑑綱目》、《伊洛淵源錄》、《近思錄》、《論語集註》、《孟子集註》、《論語或問》、《孟子或問》等著作。此後,朱熹在武夷精舍、竹林精舍繼續進行其理論體系的建構和宣講。 [2] 

寒泉精舍講學

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首倡經世致用,對朱熹和陸九淵的理學爭執採調和折衷態度。呂、朱兩私交甚篤。朱熹家居任祠官之時,呂祖謙產多次偕朱熹講學於武夷山和毗鄰的建陽寒泉精舍。至今武夷山九曲極樂國附近的山岩仍留“東萊先先講學處”的摩崖石刻

寒泉精舍合作

淳熙二年(1175年)五月,呂祖謙翩然來訪朱熹。兩人在建陽的寒泉精舍講學之餘,還互相切磋砥礪諸子之學。他們研讀了“四君子之全書”(四君子即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之後,,為他們學問之浩瀚精深所折服,準備擷取其精華編撰成書,作為教育後人之用。他們共同嘔心嚦血,精心地選錄詮釋,終於編成了儒學鉅著《近思錄》。朱熹在《書〈近思錄〉後》裏敍述了這一段兩人合作著書的經歷:“淳熙乙末之夏,東萊呂伯恭來自(浙江)東陽,過予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與讀周子、程子、張子之書,嘆其廣大閎博,若無津涯,而懼初學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關於大體而切於日用者以為此編,總六百二十二條,分十四卷。益凡學者所以求諸用力,處己治人之要,與夫辨異端,觀聖賢之大略,皆初見其梗概”。呂祖謙也寫了《跋》:“所載講學之方,日用躬行之實,具有科級。循是而進,自卑升高,自近及遠,庶幾不失纂集之旨。” [3] 

寒泉精舍影響

朱熹此舉流傳到朝鮮李朝,往往被李朝學者所仰慕和效仿。河弘度曾於方丈之南士林山麓構茅舍新齋,因仰慕寒泉精舍而名以“慕寒齋”。效仿者如趙錫胤、李採、姜允齊等甚至直接“抄作業”,將其書院也稱為“寒泉精舍”。對此,朱門後學朝鮮學者李種杞有一代表性的解讀。他説:“墳之有庵,所以寓孝思備展掃也,非為讀書講學而設也。”接着,他筆鋒一轉:“然晦庵夫子於寒泉精舍,亦嘗與生徒講授。自是世之篤行君子者,亦往往取法焉。蓋夙興夜寐……亦不出於修身講道而已。”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