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富順多才子

鎖定
富順多才子,民間俗語。
北宋開始,在宋朝的三百多年裏,僅考取進士的就有六十七人;在明朝的二百七十多年中,就考取了四百七十四個舉人;在全國最高級別的會試和朝考中,取得進士資格的高達一百三十四人之多,當時佔四川進士總數的十分之一。由此,民間就有“富順多才子”的説法。後來,富順就有了“才子之鄉”的稱謂。 [1-2] 
中文名
富順多才子
性    質
民間俗語
明朝時期的富順知縣,大多結合當時社會實際,狠抓經濟復甦,同時注重文化教育。使富順在盛通人和、協調發展的同時,繼續保持在宋朝時期人才輩出的文化良好發展態勢,明朝近300年間,上百名富順學子高中進士。
富順大才子、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熊過(字叔仁,號南沙),其詩文與內江趙文肅、成都楊升庵、南充任少海合稱“西蜀四大家”,又與陳束、王慎中等號“嘉靖八才子”。所著《南沙文集》八卷,被收入《四庫全書》總目……
正是晏鐸、熊過等人的卓越表現,逐漸讓富順贏得“才子之鄉”的美譽。
劉光第,凝聚了富順才子的才情、責任與擔當,讓“才子之鄉”的聲名遠播。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