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富河溝門遺址

鎖定
富河溝門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巴林左旗富河鎮富河溝門村北的烏爾吉木倫河東岸,為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面積約6萬平方米。 [2]  [4] 
1962年,進行考古發掘,當地人稱之為“考古山”。富河溝門遺址中發現陶片、石質遺物,出土有大量的動物骨骼和豐富的骨製品。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3350年左右。通過該遺址的發掘,確立了富河文化,對於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富河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定位具有重要意義。 [6] 
2013年5月,富河溝門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富河溝門遺址
地理位置
內蒙古赤峯市巴林左旗富河鎮富河溝門村北的烏爾吉木倫河東岸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058-1-05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富河溝門遺址歷史沿革

富河溝門遺址 富河溝門遺址
1962年,富河溝門遺址考古發掘600平方米,當地人稱之為“考古山”。 [2] 
2013年7月至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富河溝門遺址進行了小規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180平方米,此次發掘地點位於1962年發掘區的北側,共清理7座半地穴式房址,取得了重要收穫。 [7-8] 

富河溝門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富河溝門遺址南北寬約200米,東西長約3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3350年左右。通過該遺址的發掘,確立了富河文化 [2]  [5] 
房址
富河溝門遺址發現半地穴式房址37座,其中33座方形房址,皆背依山坡挖築。現存房基都呈簸箕形的土坎,一般南北長3~5米,東西寬4~5米,最大的長寬各6米。圓形房址4座,直徑3.5~5米。房內多有灶坑。房址北部保存相對較好,南部遭毀壞。房內地面平坦,上有路土,有些地方曾經捶打,地面上有篝火痕,中央有方形灶,灶有兩種,一種是土坑,另一種是土坑加砌石板,一般為0.5平方米,深約2米。灶內積有白色灰燼,灶底和四壁被燒呈紅色,房內有柱穴,均在靠近北牆的地面上,一般多為四個,有的多至七個,柱穴彼此間距約1~2米。柱穴口徑為0.15~0.米2,深約0.2~0.3米,穴底土質較硬,有的房址靠南,還有圓形窖穴,坑口直徑為0.5~0.9、深約0.3米,開口於屋內地面。圓形房址發現四座,直徑都在3.5~5米之間,地面中央有。灶有兩種,一種是圓土坑,另一種是方形坑,四壁砌以石板。圓形房址中也發現有柱穴,靠牆一週有六個,有一座被燒而廢棄的房址中發現一些被火燒過的大塊草泥土,上面還有“柱”痕。由此推斷,這種淺土坎的房屋基址上面原來是有敷泥的木結構建築的。 [3-5] 

富河溝門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富河溝門遺址出土陶片 富河溝門遺址出土陶片
富河溝門遺址中發現陶片、石質遺物,出土有大量的動物骨骼和豐富的骨製品。 [3]  [5]  [6] 
陶器
富河溝門遺址 灰陶筒形罐 富河溝門遺址 灰陶筒形罐
富河溝門遺址出土陶器均為夾砂陶,以黃褐色最多,灰褐色次之。皆為手製,多以長條泥片圍築,小型器物手製。紋飾以篦點之字紋、線形之字紋、附加堆紋為主,還有編織紋等,以筒形罐為主,還有圈足器、紡輪等。 [3]  [5]  [6] 
石器
富河溝門遺址 骨刀及石葉 富河溝門遺址 骨刀及石葉
富河溝門遺址出土石器數量多,分為大型石器和細石器兩類。大型石器的製法絕大部分為打製,器型有鋤形器、砍砸器、斧、錛等,細石器有鏃、錐、刮削器、鑽、石刃、尖狀器等。細石器的石片既長且寬。器形有柳葉形鏃、錐、鑽、圓刮器等。 [3]  [5]  [6] 
骨器
富河溝門遺址出土卜骨 富河溝門遺址出土卜骨
富河溝門遺址出土骨器數量多,種類有錐、鏃、刀柄、針、魚鈎、匕等,還發現了一件卜骨,未見修整,僅有灼而無鑽。 [2]  [5]  [6] 
動物骨骸
富河溝門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骸比較多,上有加工的恨跡,有的是被敲擊折斷的,有的是經火燒灼的。就其用途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當時人制作工具剩餘的原料和廢棄的半成品,一類是食用後的碎骨。 [6] 

富河溝門遺址研究價值

富河溝門遺址的遺蹟現象和遺物,豐富了富河文化的實物資料。對於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富河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定位具有重要意義。 [6] 

富河溝門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富河溝門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富河溝門遺址旅遊信息

富河溝門遺址地理位置

富河溝門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峯市巴林左旗富河鎮富河溝門村北的烏爾吉木倫河東岸。

富河溝門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內蒙古赤峯市巴林左旗富河鎮開車前往富河溝門遺址,路程約10.8千米,用時約16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