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富民茭瓜

鎖定
富民茭瓜,雲南省昆明市富民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富民縣地處雲貴高原低緯度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16.4℃,最高氣温33.4℃,適宜種植茭瓜。富民茭瓜是一種常見的水生蔬菜,是禾本科植物菰的嫩莖杆被菰黑粉菌刺激而形成的紡錘形肥大部分,外披綠色葉鞘,食用部分為三節圓柱狀,形似雞腿,色黃白色,光滑,有光澤,肉質肥嫩,細密緊實,呈黃白色,纖維素少,無黑點 [1] 
2012年5月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富民茭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中文名
富民茭瓜
產地名稱
雲南省昆明市富民縣
品質特點
色黃白色,光滑
地理標誌
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763號
批准時間
2012年5月2日

富民茭瓜產品特點

富民茭瓜品質特性

富民茭瓜是一種常見的水生蔬菜,是禾本科植物菰的嫩莖杆被菰黑粉菌刺激而形成的紡錘形肥大部分,外披綠色葉鞘,食用部分為三節圓柱狀,形似雞腿,色黃白色,光滑,有光澤,肉質肥嫩,細密緊實,呈黃白色,纖維素少,無黑點 [1] 

富民茭瓜營養價值

富民茭瓜成熟早,採收期長,從每年的二月到十月,都有茭瓜上市,且耐貯運。營養價值高,果實中含水分、糖、粗纖維和蛋白質。其中,含水分92.7%,總糖0.96%,粗纖維0.62%,蛋白質1.45% [1] 

富民茭瓜產地環境

富民茭瓜地形地貌

富民茭瓜
富民茭瓜(4張)
富民縣土壤類型以水稻土、紅壤、山地紅壤、砂壤土和羊肝石土為主。地質構造屬昆明凹陷金沙江斷裂帶範圍,境內山脈為南北走,主要有老青山和望海山兩大山脈。地勢南高北低,海拔高差大,河流主要有螳螂川及其支流龍泉河、龍納河。山川相間,高差較大,羣山迭起,山清水秀。山地面積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5%;平地有富民縣永定壩、赤就壩、款莊壩、東村壩、散旦壩等五個較大的壩子,平地面積僅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境內最高海拔2817米,最低海拔1455米,相對高差1362米,為典型的立體地形。富民茭瓜最適宜生長海拔高度1650—2000米 [1] 

富民茭瓜水文情況

富民縣河流屬金沙江水系,最大河流為普渡河,全長94千米,並形成落差258米的大響水瀑布。豐水期與枯水期相差較大。年總徑流量9.2億立方米。全縣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日漸完善,各型水庫壩塘星羅棋佈,水質清潔,沒有人為和工礦污染 [1] 

富民茭瓜氣候情況

富民縣地處雲貴高原低緯度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為:乾濕分明,雨量集中,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温16.4℃,最高氣温33.4℃,最低氣温-7℃。年平均無霜期284天,有霜期81天,年平均降雨量846.4毫米,全年蒸發量2000.3毫米,全年日照總數為2249.3小時,總輻射量123830卡/平方釐米,≥10℃的有效積温4937.3℃,其中5—10月份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81.3% [1] 
富民茭瓜 富民茭瓜

富民茭瓜歷史淵源

南省富民縣散旦鎮有20多年大面積種植水生蔬菜茭瓜的經驗。 [3] 
富民茭瓜種植最早有歷史記載是《富民年鑑》。富民是雲南省茭瓜的主要栽培區域之一,該地主栽品種有雞腿茭瓜。
2000年,富民縣從武漢、浙江引進8970和119(雙季茭),但所引品種在富民表現都沒有該地的雞腿茭瓜好。 [1] 

富民茭瓜生產情況

富民縣茭瓜常年連片種植面積近5000畝,產量1364萬千克,外銷量1366萬千克以上,總產值2184萬元 [4] 
2012年,富民茭瓜產地位於生產面積600公頃,年產量25000噸,遠銷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陝西等地,是富民縣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1] 

富民茭瓜產品榮譽

2009年,富民茭瓜獲中國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認定 [4] 
2012年5月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富民茭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富民茭瓜地理標誌

富民茭瓜地域保護範圍

富民茭瓜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富民縣的款莊、東村、散旦鎮3個鎮。地理座標為東經102°21′00″—102°47′00″,北緯25°08′00″—25°36′00″ [2] 

富民茭瓜質量技術要求

  • 生產技術要求
(1)品種選擇及留種
選擇適應當地環境條件,並表現出良好經濟性狀和抗性的本地雞腿茭瓜優良品種。
一般在10月中下旬茭白收穫結束後,從大田挖起茭根留種。要求選擇上年種性強,上市集中,經過幾次精選的田塊作種苗,茭叢內無雜株、雄株和病株。挖起茭叢後,選擇帶老莖2根,用快刀切割下帶泥的小茭叢茭根做種苗。每畝大田準備1200—1300個小茭叢茭根,把選好、分好的種苗及時移栽,放置時間不超過3—4天。
(2)整田
大田整田要做到田平、泥化、無雜物,田埂要加固加高,達到保水要求。基肥要充足,主施農家肥輔施常規用化肥,一般畝施腐熟農家肥2000—2500千克、磷肥40千克、鉀肥10—15千克、尿素10—15千克。撒施均勻後耕耙平整,保持淺水層移栽。與其它農作物輪作,減輕病蟲害發生和增加肥料利用率。
(3)移栽
將選好、分好的種苗在10月中下旬按照預定距離實行拉線條栽。栽植深度以老莖或者茭苗基部插入泥中不致浮起為度,種植過深分櫱不旺,空耗種苗的養分而長根。栽種行距80—100釐米,株距55—60釐米,等行距種植,每畝確保1200—1300穴種苗。
(4)田間管理
①管水
移栽後適當深水護苗活棵,水層深度以5—10釐米為宜。活棵後到分櫱的前10天保持淺水管理,水層深3—5釐米為宜,以利提高田間土表温度,促進低位分櫱。嚴冬季節,夜間最好保持7—8釐米深水護苗度冬,春暖後再淺水促櫱。分櫱後期(即總苗數達3.5—4萬苗)水層保持在20釐米左右,控制無效分櫱。結茭期遇暑天氣候炎熱,應加深水層,降低土温,延長結茭期的生長,促進茭白增長。孕茭時為達到茭白增大軟化的目的,水宜深灌,但不能超過心葉。採收期水層深5—7釐米,降低空氣濕度,減輕病蟲危害,採收後水深3—5釐米,以利以氣養根。
②追肥
應根據茭白生長髮育情況,看苗分期施用,掌握“輕施苗肥,巧施長粗肥,重施孕茭肥”的追肥原則。移栽半月左右,應施催苗肥,以促進生長和早生分櫱,可以畝施碳銨20—25千克。茭苗分櫱高峯期,如果此時葉色偏淡,而每穴又不足20苗,應追施長粗肥,每畝可以施用碳銨15千克左右;反之則不必施用長粗肥。茭苗開始“長杆”,需要重施孕茭施,以促進孕茭肥大,增加產量。施用孕茭肥最佳時期是茭苗莖杆由圓變扁,葉往兩邊分,呈蝙蝠狀的茭苗佔全田20—30%的時候,過早追肥則促進營養生長,延緩結茭;過遲追肥,則達不到施肥效果。一般孕茭肥畝施碳40—50千克或者尿素10千克。
在每次施用肥料時,需先落淺田水,然後順行撒施,第二天才能覆水,以便提高肥效。
③除草
主要以人工薅鋤為主,茭苗成活到封行期間結合追肥、耕耘除草2次,使土壤活化,增強土壤通透性,土壤温度和追肥利用率。第一次在分櫱前進行,在鋤草的同時,把根周圍泥土扒開,以利分櫱;第二次在分櫱後期進行,需把泥土扒平靠根,並結合剝除黃葉、剔除病苗、弱苗、雄茭一道進行。
④病蟲害防治
4月份,隨着氣温的升高及茭苗植株的快速生長髮育,田間高温高濕,有利於茭苗白葉枯病、鏽病發生發展,此時可選用15%粉鏽寧可濕性粉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託布津可濕性粉劑等防治鏽病。選用20%葉青雙、10%潰枯寧防治白葉枯病。幾種藥物應交替使用,避免連續使用同一種藥物產生抗性。蟲害可選用80%敵敵畏乳油、功夫等高效、速效、廣譜的殺蟲劑。每種藥物的使用必須保證在安全期使用,即採收茭瓜前10天禁止使用任何農藥。提倡使用生物農藥,保護天敵,以蟲治蟲和通過改善茭苗生長環境來達到抗病防病的目的。施用的化肥、農藥要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藥安全使用標準》,選用高效、低毒、無殘留,施後易分解,殘效期短的農藥。嚴禁劇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
(5)適時採收
茭苗肥大,茭白長成時要適時採收,過早過遲採收都會影響茭白的質量和產量。一般茭白成熟時,3片外葉長齊,心葉短縮,結茭部位顯著膨大,葉鞘由抱合而分開便可採收。一般2—3天採收一次,採收後進行分級處理、清洗,清潔水要達到灌溉水標準,嚴禁用污水浸泡,以防再次污染,不得用已污染的材料包裝,採收結束後,及時清除田間殘葉,枯葉帶出田外集中銷燬,以免造成污染,減少病、蟲寄生的擴散和傳播。
(6)生產記錄要求
生產過程要建立生產田間管理檔案,記錄投入品的名稱、使用時間、次數、用量、使用方法、收穫日期等,全面記載並妥善保存 [1]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執照GB2762、GB2763及GB10650中規定指標執行 [1] 

富民茭瓜專用標誌使用

(1)包裝:採用的包裝材料應符合食品衞生包裝材料的要求。可採用塑料袋、紙箱等,其容量以5—25公斤為宜。包裝材料必須清潔、堅固、無異味、無毒、容器內壁光滑,通風透氣。
(2)標識: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富民茭瓜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運輸包裝箱(筐)外部應印刷或貼上標籤,標明商標、產品名稱、品種、重量(毛重、淨重)、包裝日期、產品執行標準號等。
(3)貯運:茭瓜在裝卸運輸中輕裝輕卸,輕拿輕放。運輸工具必須清潔、衞生、無污染,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有異味的物品混運。
(4)貯存:茭瓜必須存入高濕冷庫,不得與有毒、有異味、發黴、散熱以及傳播病蟲害的物品混合存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