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富春山居圖

(元代黃公望創作紙本水墨畫)

鎖定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1]  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2] 
此畫以橫幅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秀麗的山光水色。峯巒坡石隨勢起伏,山澗深處清泉飛瀉。在羣山環抱中,茅屋村舍參差其間,漁舟小橋錯落有致,真可謂人隨景遷、景隨人移。此畫集中體現了作者勾勒、皴擦、點染的高超技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清初吳其貞推崇為“亙古第一畫”。 [26]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 [3] 國寶級文物。2011年6月,《富春山居圖》全卷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首度合璧展出。 [27] 
還原
放大
縮小
中文名
富春山居圖
館藏地點
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四樓“富春山居館” [33] 
所屬年代
所屬博物館
浙江省博物館
所屬地區
浙江杭州
作    者
黃公望
創作時間
1350年

富春山居圖畫作內容

富春山居圖內容

剩山圖 剩山圖
無用師卷
《富春山居圖》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而黃公望並沒有一定按着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于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這種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瀏覽過程中,視覺觀看的方式極其自由無拘,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 [4] 
第一部分:剩山圖從一座頂天立地渾厚大山開始,長篇鉅製,拉開了序幕,圖畫上峯巒收斂鋒芒,渾圓敦厚,緩緩而向上的土堆,層層疊疊漸進堆砌着,又轉向左方慢慢傾斜,黃公望使用他最具獨特見長的“長披麻皴”筆法,用毛筆中鋒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畫面土壤厚實的質地,山嵐白色霧氣迷濛,表現出江南山水濕潤的獨特氣候之特色。 [4] 
第二部分中所畫的山脈的發展變化發生了轉折,隨着山脈的層次變化,畫中的樹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種層巒環抱、山野人家的蕭瑟感。隔着一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將進入尾聲,主體的山巒在左邊,羣山全都呼應在左面,而近處的松柏微微擺動至右,遙相呼應遠處的大山,承先啓後,路轉峯迴。 [4] 
由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也是墨色變化最大,空間變化最豐富,第二部分也是呼應第三部分開始,黃公望畫筆突轉,略用皴染的坡與平靜的江面,又向後延伸,畫面由密變舒,疏離秀麗,又用濃墨細筆勾勒出畫中水波、絲草,闊水細沙,風景靈動。水是從哪裏來,是從天空的雲出來的,唐詩裏面講“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如果你跟着畫面走,在富春江上水的窮絕之處就是它的水口,然後你覺得窮是絕望,可是這個時候應該坐下來,看到雲在升起來,而云氣剛好是生命的另外一個現象。所以黃公望也把這些哲學、文學的東西變成山石、水沙跟雲起之間的互動關係。 [4] 
第四部分,全篇畫作筆墨最少,沒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還原了自然的本真,構圖上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一段最長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時間流逝,歲月匆匆。畫中點點枯苔小樹土坡,河岸邊的小橋連接着第五部分,而《富春山居圖》這六個部分也像極了春夏秋冬,從前三部分的繁華葱榮、大氣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時間中的秋冬,靜觀萬物,繁華落盡,肅靜蒼茫。 [4] 
第五部分至第六部分中寬遠的白沙,留白處兩艘小船並行江中,船上漁夫也只是點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顆塵埃。遠處一片遠山,筆的線描,墨的拖帶,交織在一起,一直延續在後面的大段留白中。 [4] 

富春山居圖題跋

黃公望題跋 黃公望題跋
黃公望
至正七年,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佈置如許,逐旋填剳,閲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云遊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着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歜節前一日,大痴學人書於雲間夏氏知止堂。
印:黃氏子久 朱文:一峯道人 [5] 
沈周題跋 沈周題跋
大痴黃翁在勝國時,以山水馳聲東南,其博學惜為畫所掩,所至三教之人,雜然問難,翁論辯其間,風神竦逸,口若懸河,今觀其畫,亦可想見其標緻。墨法筆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風韻中來。後尚有一時名筆題跋,歲久脱去,獨此畫無恙,豈翁在仙之靈,而有所護持耶?舊在餘所,既失之,今節推樊公重購而得,又豈翁擇人而陰授之耶?節推蒞吾蘇,文章政事,著為名流,雅好翁筆,特因其人品可尚,不然,時豈無塗朱抹綠者,其水墨淡淡,安足致節推之重如此?初翁之畫,亦未必期後世之識,後世自不無楊子云也。噫!以畫名家者,亦須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則畫亦高,故論書法亦然。
弘治新元立夏日長洲沈周題 [5] 
文彭題跋 文彭題跋
文彭
右大痴長卷,昔在石田先生處,既失去,乃想象為之,逐還舊觀,為吾蘇節推樊公得之,是成化丁未歲也。至弘治改元,節推公復得此本,誠可謂之合璧矣。今又為吾思重所得,豈石田所謂擇其人而授之者耶。思重來南京,出二卷相示,為題其後。
隆慶庚午四月,後學文彭記。 [5] 
王稀登
隆慶辛未中秋後三日 敬觀於梁溪談氏澄懷閣 太原王稀登
百穀閲後四十二日 周天球在天籟堂 得並觀二卷者彌日 [5] 
董其昌
董其昌、鄒之麟、王稀登、周天球題跋
董其昌、鄒之麟、王稀登、周天球題跋(3張)
大痴畫卷,予所見若檇李項氏家藏《沙磧圖》,長不及三尺,婁江王氏《江山萬里圖》可盈丈,筆意頹然,不似真跡。唯此卷規摹董、巨,天真爛漫,復極精能。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筆。憶在長安,每朝參之隙,徵逐周台幕,請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頃奉使三湘,取道涇裏,友人華中翰為餘和會,獲購此圖,藏之畫禪室中,與摩詰《雪江》共相映發。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
丙申十月七日,書於龍華浦舟中,董其昌。 [5] 
餘生平喜畫,師子久。每對知者論,子久畫,畫中之右軍也,聖矣。至若《富春山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海內賞鑑家,願望一見不可得,餘辱問卿知,凡再三見,竊幸之矣。問卿何緣乃與之周旋數十載,置之枕籍,以卧以起:陳之座右,以食以飲;倦為之爽,悶為之歡,醉為之醒。家有云起樓,山有秋水庵,夫以據一邑之勝矣。溪山之外,別具溪山,圖畫之中,更添圖畫,且也名花繞屋,名酒盈樽,名書名畫,名玉名銅,環而拱一《富春圖》,嘗聞天上有富貴神仙,豈勝是耶?又聞子久當年原是仙人,故遺此跡與問卿遊戲耶?國變時,問卿一無所問,獨徒跣而攜此卷,嗟乎!此不第情好寄之,直性命徇之矣。彼五嶽有真形圖,而富春亦有之,可異也。當年此圖,畫與僧無用,追隨問卿,護持此卷者,亦是一僧,可異也。庚寅畫畫,題畫人來,又適庚寅,可異也。雖然,餘欲加一轉語焉:繪畫小道耳,巧取豪奪,何必蚤記,載之記中也。東坡不云乎:冰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記東西。問卿目空一世,胸絕纖塵。乃時移事遷,感慨系之,豈愛根猶未割耶。龐居士不云乎:但願空諸所有,不欲實諸所無。嗟乎!餘言亦太饒舌矣。
野老鄒之麟識。 [5] 

富春山居圖創作背景

元分天下民眾為四類,依次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黃公望淪為“四等公民”。 [6]  經歷國破家亡,南宋遺民在鄙視和屈辱中以求生存,如南宋遺民龔開在《瘦馬圖》卷中表現了亡國後的失落感,與他有同感的元初文人們紛紛跟進解讀,在圖後書寫跋文,江南文人們的這種心境一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 [7] 
黃公望年輕時做過地方小官,先是任書吏,後來,大約是45歲左右時,在一個叫做張閭的官僚手下做過椽吏,後因張閭犯了官司,黃公望遭誣陷,蒙冤入獄。出獄後,不再問政事,遂放浪形骸,遊走於江湖。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後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於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於心,運之於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於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着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於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 [8] 
《富春山居圖》從構思、動筆到繪製完成大約用了七年時間。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紮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 [9] 

富春山居圖藝術鑑賞

富春山居圖主題

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裏,流過淺灘、激流、高峯。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後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張畫,是一個哲學,一個生命態度的東西,使創作者能夠把積壓了幾十年的亡國痛轉成另外一個東西,豁達,擺脱異族統治的痛苦,還原到山水裏,不管朝代的興亡,只是回來做自己,做一個簡單自己。張士誠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幾歲,行於富春江上的時候,也覺得朝代的興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也就有畫中的漁、樵、讀書人的形象,隱居於山林而忘於江湖。 [10] 

富春山居圖畫法

總體風格
《富春山居圖》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宛然天成。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脱而頗有靈氣。全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一層幾近透明的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以濃墨點苔、點葉,醒目自然。整個畫面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了隱者悠遊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元畫靜謐蕭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賴此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全見於此卷。 [11] 
構圖方式
《富春山居圖》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展卷觀覽,人隨景移,引人入勝。樹叢林間,或漁人垂釣,或一人獨坐茅草亭中,倚靠欄杆,看水中鴨羣浮沉遊戲。天長地久,彷彿時間靜止,物我兩忘。近景坡岸水色,峯巒岡阜,陂陀沙渚,遠山隱約,徐徐展開,但覺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曠神怡。有時江面遼遠開闊,渺滄海之一粟;有時逼近岸邊,可以細看松林間垂釣漁人閒逸安靜。山腳水波,風起雲湧,一舟獨釣江上,令人心曠神怡。接着是數十個山巒連綿起伏,羣峯競秀,最後則高峯突起,遠岫渺茫。山間點綴村舍、茅亭,林木葱鬱,疏密有致,近樹沉雄,遠樹含煙,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水佈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 [11]  [12] 
《富春山居圖》所採用的是一種橫卷的方式,按照人的正常視野,構造了同一水平上的山水景色,是一種從平面上不斷進行延伸的構圖方式。在畫面上,畫家進行了山水的層次感設計,山的前後是一種由近到遠的排列,在構圖方式上給予了前後景物的一種有效聯繫。在天地之間,所有的景象都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空白之處顯現出空間的實感性,也正凸顯了無畫的地方也是一種妙境的特點。在整幅畫中,可以看到黃公望先生在繪畫布局、形象安排、空間探索等方面所持有的獨特看法。值得關注的是,在繪畫構圖中,黃公望採用了闊遠的方式,實現了繪畫構圖上的轉變。在山水畫中,元代的四家所採用的是一種由近及遠的繪畫手法,有着非常清晰的層析,顯現出了畫面的闊大之意,給觀者留下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 [13] 
枯潤墨法
在《富春山居圖》中,觀賞者看不到用大片的濃墨進行表現,而是在淡雅的筆調中體現出秋天的味道。畫家採取文人畫的傳統筆法來對畫卷進行表達。在畫中,大多通過乾枯的線條來進行表現,濃墨和濕墨只有在樹的描繪中可以看到,這就是所謂的枯中有潤的特點,既隨意又不失柔和的特點。在對山進行表現的時候,不管是濃墨還是淡漠,都是採用乾枯的筆調來進行勾效,逐漸由淡到濃,在最後通過濃墨來對其進行勾點,從而起到一氣呵成的效果。在畫樹的時候,樹幹部分或者沒有骨,或者簡單兩筆便勾勒出來,樹葉的分佈則顯得錯落有致。在《富春山居圖》中,畫者運用一筆便實現了形和墨之間的變化。畫家的筆內有着飽滿的水分,結合點和染的特點,整幅畫的變化是非常豐富的。樹的濃墨勾畫和山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乾濕並濟,鬆緊相湊。在黃公望看來,用墨是非常重要的,先從淡墨逐漸過渡到濃墨,可以在紙上看到滋潤的特點。畫家的這一觀點正是元代人在筆墨運用上的理解,突出了筆和墨之間的一種有效結合,收到形神兼備的效果。 [13] 
幹筆墨法
在《富春山居圖》中,觀賞者看到的作者的筆墨運用為純筆墨,並沒有採用更多的濃筆墨來對畫卷進行表達,而是運用淡雅的筆墨、簡單的勾勒出了畫卷中的秋天韻味。在進行書畫表達的時候,黃公望先生運用乾枯的線條來對畫卷進行表達,是一種傳統的文人畫的表達方式。在墨法運用上,只有在進行樹的勾勒時採用了濃墨和濕墨,對於其他事物則採用淡墨的幹筆描繪,凸顯了幹筆淡然的一種特殊墨法。如在對山進行勾畫的時候,運用乾枯之筆,用淡墨描繪,濃墨收尾,濃淡結合,使整幅畫面顯得淡濃得體,顯然一副一氣呵成的氣勢。畫中的遠山和洲都是用淡墨來進行描繪,只是微微可以看到一點痕跡,只是在淡淡的一筆之中可以看到其形、其墨。山坡和水紋用濃墨、淡墨和枯墨進行復勾,使得這幅畫卷呈現出濃淡結合的特點,渾然天成,紙質表現效果非常好。樹的濃墨點化和山的淡墨描繪是一種非常鮮明的對比,乾濕結合,淡濃結合,整幅畫呈現出節奏變化豐富的畫面。 [13] 
披麻皴法
在《富春山居圖》中,按照富春山脈絡的延伸,應用了“長披麻皴”的畫法,江面以橫向長皴來表現水面波紋,與山體相交接的淺水處也用長線條皴擦來表示。高峯和平坡用濃淡朦朧得橫點,描寫叢林,用變化了的”米點皴“法,粗細變化,聚散組合,遠近濃淡乾濕結合,蒼蒼茫茫。遠山高峯遠樹穿插淡墨小豎點,上細下粗,似點非點,似樹非樹。山石大部分用幹筆皴擦,線條疏密有致;長披麻皴為主,略加解索皴;皴筆的轉折靈活自如,墨虛實枯潤相融。 [14] 

富春山居圖形象

畫中一共有七個人,首先出場的是漁夫和樵夫,漁夫在釣魚,樵夫在砍柴,漁夫、樵夫絕對不是普通人,元朝的時候大部分不做官的人,都隱居於江湖,釣魚砍柴為生,或者在路邊擺個算命攤,賣卜為生。接着茅亭裏有一個讀書人,戴着高高的帽子,坐在亭子裏看鴨子,與漁夫對望,讀書人可以變成漁夫,漁夫可以變成讀書人,其實角色可以轉換。創作者在這裏其實帶有一種暗喻,就是兩個不同角色的人,一個文人可以把自己釋放到山水裏變成漁夫,也可以出來變成朝廷裏的一個官,在過去的這個社會里面,本來就有這樣一個交換的可能。最後兩艘船行於江上,看到船上有四個人。 [10] 

富春山居圖作品評價

明代書畫家沈周:墨法筆法,深得董、巨之妙。……噫!以畫名家者,亦須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則畫亦高,故論書法亦然。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誠為藝林飛仙,迥出塵埃之外者也。
明代畫家鄒之麟:知者論子久畫,書中之右軍也,聖矣。至若《富春山居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
清代畫家、書法家惲壽平:凡數十峯,一封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茫,變化極矣。 [15] 
台灣大學藝研所教授傅申:生於庚寅年,毀於庚寅年,名於庚寅年。 [16] 

富春山居圖後世影響

富春山居圖繪畫影響

《富春山居圖》可謂上承王維、董源、“二米”與趙孟頫的藝術探索,下開王蒙、倪瓚、陳淳、徐渭、董其昌、王原祁、八大、石濤……直至黃賓虹、餘承堯的筆墨道路,承先啓後。 [17] 
《富春山居圖》對後世特別是浙派畫家傳統的影響深遠。浙江畫家在執守浙派傳統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和更新自己的藝術觀、審美觀和人生觀,在吸收《富春山居圖》為代表的繪畫藝術營養之中創新傳統,發展傳統,畫出浙派筆墨的時代新貌。他們把《富春山居圖》等中國畫特有的筆墨與宣紙的效果發揮到了極致。“筆墨之於中國畫,等於靈魂之於軀體。黃賓虹、陸儼少等浙派大師骨子裏仍然是《富春山居圖》山水畫的一種變體。”瑰麗中有了剛健、大虛中有了大實的藝術佈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義之中。 [18] 

富春山居圖衍生作品

隨着《富春山居圖》各種話題的升温,影響到仿製界、影視圈、收藏界,在這些領域出現了一些衍生作品。1985年,富陽早向國家郵政部門提出申請,發行《富春山居圖》郵票,之後又曾分別於1992年、1995年、2002年多次申請。
2004年,經國家郵政局批准,以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剩山圖》(《富春山居圖》前半卷)為藍本的“富春山居圖”個性化郵票曾在富陽首發。
2010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批覆同意,將《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式放在誕生地富陽舉行。而此次發行的《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以《富春山居圖》整幅畫卷為藍本,共6枚,全套面值9.30元,郵票規格為60×30毫米。
在2010年3月20日的《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式上,不僅有《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放大版)首發揭幕,來自大陸和台灣的畫家也將再次揮毫共作《富春山居圖》,併力爭舉行“剩山圖”和“無用師卷”真跡到富陽圓合的邀約儀式。
2010年,中國聯通特推出國寶《富春山居圖》純銀紀念磚,首次以純銀紀念磚的形式將國寶畫卷完美“合璧”,完整呈現在世人面前。
2011年6月1日,限量珍藏版《富春山居圖》銅雕藝術電話卡在浙江杭州的“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內首發。 [19] 
2011年6月,“榮寶齋”全卷高仿《富春山居圖》同步發行。 [20] 
其他衍生品,還有長篇小説《富春山居圖》、大型民族管絃樂組曲《山水畫境·富春山居圖隨想》、電影《天機·富春山居圖》等。 [28] 

富春山居圖歷史傳承

富春山居圖巧取豪奪

《富春山居圖》完成後,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全真教同門師弟鄭樗(字無用),它便有了第一位藏主,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 [21]  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不幸被他言中。明代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書畫家沈周手裏。當沈周把畫交給一位朋友請他題跋時,沒想到那位朋友的兒子,心生歹念,把畫偷偷賣掉,還狡辯説畫是被人偷了。沈周捶胸頓足,放聲大哭,可是後悔已經晚矣。千辛萬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圖》,如今只剩下留在頭腦中的記憶了。 [21]  他硬是憑着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幾度週轉

沈周失真跡後,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沒有消息。嘉靖年間,安紹芳成了《富春山居圖》的新主人。隆慶四年,無錫畫家談志伊將其收入囊中。萬曆二十四年,《富春山居圖》被董其昌(晚明最傑出的書畫家)所購得。 [15]  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宜興收藏家吳正志,到清朝順治年間,傳到了孫子吳洪裕手裏。吳洪裕珍愛之極,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中記:吳洪裕於“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惟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21] 

富春山居圖焚畫殉葬

吳洪裕臨死之際,要燒《富春山居圖》和《千字文》,“焚以為殉”,給自己殉葬。吳死後,家人先燒了《千字文》,次日再燒《富春山居圖》。就在國寶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人羣裏猛地竄出一個人,“疾趨焚所,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吳靜庵(字子文)。 [21] 

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

畫雖得救了,中間卻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起首一段已燒去,倖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從此,《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前段畫幅雖小,但比較完整,因尚留一山一水一丘一壑被後人命名為“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但損壞嚴重,修補較多,因有黃公望題識上款為“無用師”被稱為“無用師卷”。 [32]  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在康熙八年(1669年)讓與王廷賓,後來就輾轉於民間收藏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 [21]  1652年,無用師卷從丹陽張範我手中轉於泰興季國是收藏,後又歷經高士奇王鴻緒安岐諸人之手。

富春山居圖輾轉進宮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子明卷》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子明卷》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花了兩千兩銀子,買得《富春山居圖》後半段《無用師卷》,竟鬧出了一段收藏史上的笑話。此前一年(1745年),乾隆得到了一本《山居圖》,他寫道:“偶得子久《山居圖》,筆墨蒼古,的系真跡”,認為這就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購得《無用師卷》後,乾隆就有了兩幅一樣的作品,他剪燭粗觀,思慮再三,最後決定,“舊為真,新為偽”,確認先買的《山居圖》是真的。《山居圖》(後世稱為子明卷)其實是明末文人臨摹《無用師卷》的摹本,後人為牟利,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把乾隆帝矇騙了。乾隆畢竟是一個很好的鑑賞家,雖然斷言《富春山居圖》是假的,但因為這幅作品“有古香清韻”,“非近日俗工所能為”,也心存疑慮,一時難斷,等待“他日之辨”。可悲的是,清廷梁詩正、沈德潛等大臣,即使明知《山居圖》是贗品,也不敢點破,後來將真正的《無用師卷》編入《石渠寶笈》次等,並書貶語於其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始得正名,洗去塵冤。 [21] 

富春山居圖隔海相望

浙江博物館館藏《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浙江博物館館藏《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不管乾隆帝的鑑定結論何等荒謬,真跡確實從此進入宮廷,在乾清宮裏靜靜地存放了近200年。1933年,故宮重要文物南遷,包括《富春山居圖》在內的萬餘箱珍貴文物,先運抵上海,再運至南京。1949年,又隨國民黨敗退,輾轉遷台。真偽兩卷《富春山居圖》都存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抗日戰爭時期,《剩山圖》為近代畫家吳湖帆所得。吳湖帆用古銅器商彝與人換得《剩山圖》殘卷,十分珍惜,從此自稱其居為“大痴富春山圖一角人家”。當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頗不平靜。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於是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讓。但沙先生並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稚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1956年,《剩山圖》來到浙江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21] 

富春山居圖摹本信息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卷是中國古代書畫史上流傳有緒的傳世名作,歷史上眾多書畫名家通過臨摹、學習此圖而得到啓發並有所創造。明代“吳門四家”之首的沈周、一代宗師董其昌,清初“四王”之一王肇等均傾心研究、臨摹過此圖,因此也有許多《富春山居圖》卷的臨摹本流傳於世。 [29] 
其中張長宏和鄒之麟的臨本被認為是最接近於“完本”的臨作。 [30]  其他有籍可查的臨摹本還有十餘幅。這些都成為《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的真假畫卷。 [31] 

富春山居圖重要展覽

合展交涉
2001年6月,鳳凰衞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提出“能否促成分藏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的創意。
2005年3月,鳳凰衞視與浙江省文化廳接觸,提出有關《富春山居圖》兩岸聯展的建議。
2008年9月,經台灣文化名人陳文茜牽線,劉長樂先生與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初次見面,周院長做出積極正面迴應。
2010年6月,鳳凰衞視居中聯絡,浙江省省長呂祖善明確表示,藏於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的《剩山圖》部分,可以先到台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至此合璧展終於定局。
合璧展出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6張)
台北故宮博物院與浙江博物館等方面合作,決定在2011年將推出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這其中就包含了海峽兩岸收藏的《富春山居圖》。 [22]  此次特展展出83件文物,台北故宮71件,大陸借展12件。
2011年6月1日上午10時,“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幕式在台北故宮晶華三樓宴會廳舉行, [23-24]  分隔360年之後,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終於重相逢。 [25] 

富春山居圖作者簡介

黃公望畫像 黃公望畫像
元代畫家黃公望(1269—1354),本姓陸,名堅,原籍江蘇常熟,幼年父母雙亡,後有浙江永嘉黃姓者,年九十而無子,一次偶然的機會遇見了少年黃公望,見其容貌清秀,故收為嗣,雲:“公望子久矣”,自此正式改名公望,字子久。後自號一峯,又號淨墅、大痴、井西道人等。 [15]  擅長畫山水,多描寫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與吳鎮,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訪司一名書吏,因上司貪污案受牽連,被誣入獄。出獄後改號“大痴”,從此信奉道教,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他學畫生涯起步較晚。然由於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繪山水,必親臨體察,畫上千丘萬壑,奇譎深妙。其筆法初學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後受趙孟頫薰陶,善用濕筆披麻皴,為明清畫人大力推崇,成為“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中最負眾望的大畫家。此外,畫作之餘,留有著述,如《寫山水訣》、《論畫山水》、《大痴道人集》詩卷等。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