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富庶縣

鎖定
富庶縣是遼朝元朝時期的古縣名,縣治位於今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公營子鎮西土城子。遼朝時期屬中京道大定府,金朝時期屬北京路大定府,元朝時期屬遼陽行省大寧路,明初廢。
中文名
富庶縣
上級政區
遼中京大定府、金北京路大定府、元大寧路
地理位置
今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公營子鎮

富庶縣歷史沿革

富庶縣,本漢朝新安平縣地。 [1] 
遼朝開泰二年,分中京之民置富庶縣于山子川 [7]  。隸屬中京道 [1] 
金朝沿襲遼朝,仍設富庶縣,隸屬北京路,縣境有心河。下轄文安鎮。 [2] 
元朝至元三年,廢縣,地入興中州。後又恢復富庶縣建制,隸屬大寧路 [3] 
明朝初年,富庶縣廢。
富庶縣歷史沿革地圖——引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富庶縣富庶城址

富庶城址即喀左土城子城址,位於喀左縣公營子鎮土城子村東,1961年發現。城址平面呈方形,邊長約400米。除北牆無存外,其他三面城牆尚存,東北隅保存較好,牆高約3米。整個城牆夯土築成,夯土層厚7-9米,城牆截面呈梯形。城牆外圍有護城河,因農田建設大部分已被填平或修為水渠,但南牆外尚存寬約20米遺蹟。在西牆中部,有甕城、城門及車道遺蹟。從遺址的斷層處看,文化堆積厚約1-1.5米,並暴露有房屋、窖穴、陶窯等遺蹟。在城內地表上,散佈有數量較多的布紋板瓦、筒瓦、瓦當、溝紋磚及陶、瓷器等生活器皿殘片。此外,還出土有金質象棋“卒”字棋子1枚,北宋汝窯青瓷缽及“惠州監支納”銅印等遺物。 [4] 

富庶縣文獻記載

遼史·志第九·地理志三·中京道》記載大定府屬縣:富庶縣。本漢新安平地。開泰二年析京民置。 [1] 
《遼史·本紀第十五》開泰二年記載:二月丙子,詔以麥務川為象雷縣,女河川為神水縣,羅家軍為閭山縣,山子川為富庶縣,習家砦為龍山縣,阿覽峪為勸農縣,松山川為松山縣,金甸子為金原縣。 [7] 
金史·志第五·地理志上·北京路》記載大定府屬縣:富庶縣。有心河。鎮一文安。 [2] 
元史·志第十一·地理志二·大寧路》記載大寧路屬縣: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入興中州,後復置。 [3] 
大元一統志·大寧路》記載大寧路屬縣:富庶縣。西南至大都一千一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東至建州界弓子嶺十五里。西至大寧路界幹澗廟兒嶺一百三十里。南至利州界南港嶺五十里。北至金源縣界滑河堠子嶺六十里。東到建州七十里。西到本路一百五十里。南到利州七十里。北到惠和縣一百八十里。東南到錦州三百五十里。東北到金源縣一百二十里。西南到和眾縣一百二十里。西北到本路一百五十里。 [5] 
欽定熱河志·卷九十七·古蹟一》:富庶故城。在平泉州東北。遼置富庶縣,屬大定府。金因之。元屬大寧路。明初廢。元一統志謂富庶縣,西北至大寧路,東至建州,南至利州,西南至和眾縣。今州屬喀喇沁右翼旗東南境,地名公營子有廢城址,週五裏,正當大寧之東南,與元一統志西北至大寧一百五十里之方位相合,又其東接朝陽縣——即三座塔廳,屬土默特右翼旗界,為建州地,其南接建昌縣——即塔子溝廳,屬喀喇沁左翼旗界,為利州及和眾縣地。當為故富庶城。 [6] 
參考資料
  • 1.    《遼史·志第九·地理志三·中京道》記載大定府屬縣:富庶縣。本漢新安平地。開泰二年析京民置。
  • 2.    《金史·志第五·地理志上·北京路》記載大定府屬縣:富庶縣。有心河。鎮一文安。
  • 3.    《元史·志第十一·地理志二·大寧路》記載屬縣: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入興中州,後復置。
  • 4.    孟昭凱.朝陽通史:遼寧民族出版社,2014:203
  • 5.    《大元一統志·大寧路》記載大寧路屬縣:富庶縣。西南至大都一千一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東至建州界弓子嶺十五里。西至大寧路界幹澗廟兒嶺一百三十里。南至利州界南港嶺五十里。北至金源縣界滑河堠子嶺六十里。東到建州七十里。西到本路一百五十里。南到利州七十里。北到惠和縣一百八十里。東南到錦州三百五十里。東北到金源縣一百二十里。西南到和眾縣一百二十里。西北到本路一百五十里。
  • 6.    《欽定熱河志·卷九十七·古蹟一》:富庶故城。在平泉州東北。遼置富庶縣,屬大定府。金因之。元屬大寧路。明初廢。元一統志謂富庶縣,西北至大寧路,東至建州,南至利州,西南至和眾縣。今州屬喀喇沁右翼旗東南境,地名公營子有廢城址,週五裏,正當大寧之東南,與元一統志西北至大寧一百五十里之方位相合,又其東接朝陽縣——即三座塔廳,屬土默特右翼旗界,為建州地,其南接建昌縣——即塔子溝廳,屬喀喇沁左翼旗界,為利州及和眾縣地。當為故富庶城。
  • 7.    《遼史·本紀第十五》開泰二年記載:二月丙子,詔以麥務川為象雷縣,女河川為神水縣,羅家軍為閭山縣,山子川為富庶縣,習家砦為龍山縣,阿覽峪為勸農縣,松山川為松山縣,金甸子為金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