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富平三遷

鎖定
“富平三遷”是一件發生在東漢的事情。今天陝西地面上的富平縣就是從古代寧夏吳忠搬遷過去的那個富平縣。
中文名
富平三遷
外文名
Three migration in Fuping
發生時代
兩漢時期
發生地區
西北地區(陝西、寧夏)
發生故事
“富平三遷”是發生在東漢的事情。
第一遷:池陽
東漢永初元年(107年),鄧太后親政,決定要把西域都護和田卒撤回內地,便徵發涼州一帶的歸附的羌人隨軍掩護。被徵羌人害怕遠戌他鄉,不能回家,便起兵造反。東漢王朝派車騎將軍鄧騭、徵西校尉任尚帶兵征討。結果在漢陽之平襄打了一仗,任尚軍戰敗。
永初二年(108年),羌族部落頭領滇零奪取了富平。於是,在永初五年(111年),東漢政府下詔將邊塞的四個郡(北地、安定、上郡、隴西)遷往內地。其中,將北地郡的富平縣遷往池陽(今陝西涇陽縣西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邊塞四郡內遷”,也是“富平首遷”。
元初四年(117年),是年冬天,與羌人叛軍發生了一次較大的戰鬥,兩軍相持60多天。在激烈的戰鬥中,叛軍失敗逃走,任尚軍共斬殺羌人5000多,俘虜了1000多人。至此,歷時11年的羌亂遂告失敗。但此次也給東漢統治者以沉重打擊,“十餘年問,兵連師老,不暫寧息,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府努空竭。延及內郡,邊民死者不可勝數。”
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年),尚書僕射虞詡上書漢順帝,認為包括富平在內的邊塞四郡,沃野千里,水草豐美,阻山帶河,不可久棄。建議仍遷回原地。漢順帝採納了這一建議,派郭璜督促原郡居民,各還舊縣,修復城郭,大興屯墾。於是,富平縣在遷出吳忠18年(111—129年)後,又在這一年遷回原地。永建五年(130年)十月,漢順帝親臨富平等地巡視,慰問了戍邊的軍士。
第二遷:馮翊
永和四年(139年),也就是在第一次羌亂剛結束10年之後,又激發了第二次叛亂。這一次,東漢政府派馬賢率軍鎮壓。馬賢與他的兩個兒子在一次戰鬥中戰敗身亡。北地郡太守賈福(駐富平縣)守不住了,又倉皇將富平縣遷往馮翊(今 [1]  西安郊區高陵)。這一遷,就再也沒有回來!
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這次起義戰火波及的面比上兩次都大。不僅寧夏地區全被戰火覆蓋,而且還波及到三輔(西安附近)和涼、並二州。東漢政府又起用固原人皇甫規、張奐採取招撫的辦法,使羌人20萬人投降、歸順。段潁先後在靈武谷(賀蘭山口)、涇陽、瓦亭山(今固原南)追殺羌族叛軍,血洗三輔、北地、安定。羌人的第三次起義終於被鎮壓。
第三遷:懷德
在漢靈帝中平十五年(185年)富平縣在過了46年“寄理”的日子後,終於打算從馮翊移回原址。但僅移到彭陽縣界就走不動了——這時已是東漢末年,各地羣雄並起,邊塞也不安寧,只好再向西南迴遷,最後落户在陝西懷德,這就是今天的富平縣。
現在的富平是全國著名的“墨玉之鄉”、“石刻之鄉”、“陶藝之鄉”、“奶山羊之鄉”、“柿子之鄉”、“柿餅之鄉”、“瓊鍋糖之鄉”。屬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部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