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富川碑林

鎖定
富川碑林,位於廣西賀州富川瑤族自治縣境內,前人留下的岩石鐫刻甚多,書字巖碑刻、回瀾橋碑羣、知米石刻、川巖摩崖石刻,不論是行文或筆法,均頗有藝術感染力。對人文歷史和考古研究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是發展旅遊經濟的重要資源。
中文名
富川碑林
位    置
廣西賀州富川瑤族自治縣
特    點
岩石鐫刻
成    就
行文筆法均頗有藝術感染力
價    值
歷史、考古、旅遊
時    段
嘉定八年(1215年)以後
廣西賀州富川瑤族自治縣境內的幾個地方,人留下的岩石鐫刻甚多,被泛稱為“富川碑林”,主要有以下幾處:
書字巖碑刻 位於麥嶺鄉春塘村郎山山麓。書字巖又名穿山岩,為宋朝御史周英糾罷官還鄉後於嘉定八年(1215年)開闢的。巖內摩崖鐫刻琳琅滿目,字體有楷書、行書,有兩首七律《穿石巖》詩為“倒寫、倒刻、倒讀”,內容為敍述周英糾“罷官、歸隱、開洞”的心境,鐫刻剛勁有力。“
極判以來不記年,斯巖體樸本渾然。
鑿開混沌鴻濛地,透見明通公溥天。
老去投林得幽趣,困來枕石聽潺泉。
時烹山茗供清興,猿掛枯藤鶴避煙。”
回瀾橋碑羣 在距縣城30多公里黃沙嶺下朝東油沐鄉的回瀾橋,刻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現保存完整的有十二方碑刻,每方由高2米、寬1米的大塊青石刻成。碑額為正楷書刻,字體圓渾有力。碑頭題字有“回瀾記”、“樂舍芳題”、“功並洛陽”、“山川一握”、“勝跨連虹”、“金石壯志”等。
知米石刻 在新華鄉井頭灣村後山背面的山巔上,正書橫刻,字高2米,闊2.6米,字吃石10釐米許,旁有行書七律詩四首並序,為朱盛濃刻於南明永曆十年(1656年)八月廿二日。“知米”兩字是譏諷當時人只知食米,而不知抵抗清兵。“知米”詩刻對南明小皇朝的研究有一定價值。
川巖摩崖石刻 位於縣城西北18.5公里的石龍山腹部、城北鄉石獅村川巖北進口右側的峭壁上。石龍山海拔390米,山上怪石嶙峋,古木森森,蒼松翠柏,四季常青。川巖是富江河水穿過的巖洞,長280米,寬50米,高80米。面積為1.4萬平方米,能容萬人。巖中有清代摩崖石刻多處,其中以入口處峭壁上的“獨挽狂瀾”四個行書大字最為引人注目,字鐫於右壁上6米高處,豎排陰刻,字徑l米,刻深十釐米,行筆流暢、蒼勁傳神。
是廣東南海潘璘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率兵路過此地,賞巖之餘興起留書鐫刻的。此外,北進口右壁下的三角錐體大石上刻的“山水之腴”四字楷書也極有特色。該字字徑50釐米,為橫排陰刻,為清同治五年(1866年)蔣漢卿書刻。錐石右側內還刻有清皇封正六品山主黃瑞林捐助修建川巖橋墩、石階路碑記。這些石刻不論是行文或筆法,均頗有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