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富世井

鎖定
富世井位於富順縣縣城釜江大道東段鹽井街小轉盤處。,古富世井遺址上恢復建立一個六角形基台,基台上建有古法採鹽的井架,三側有碑牆,南側碑牆上刻“古井鹹泉”四個大字,並寫有富世井的歷史,北側由兩棵榕樹。
富世井,被認為是自貢歷史上的第一口鹽井,標誌着自貢井鹽業的開端。這口井的發現者是一種叫梅澤的獠族人。據宋代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載,梅澤“因獵,見石上有泉,飲之而鹹,遂鑿石三百尺,鹽泉湧出,煎之成鹽”。東漢章帝年間(公元76-88年),人們在梅澤發鹽泉地方,今富順縣城關鎮開鑿了這口鹽井。(梅澤鑿井 [1] 

富世井文化背景

到了南北朝時期,富世井在蜀中已經聞名遐邇,以產量高、鹽質好而富甲一方,並促使政府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以“富世鹽井”為中心設置了“富世縣”,這是四川省內第一個因鹽設置的縣。
隋唐時期“富世鹽井”曾創下日產6100多公斤的紀錄,一口井的賦税居然佔到蜀內鹽井年税總額的兩成有餘。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世”諱,改“富世縣”為“富義縣”,“富世鹽井”亦再改為“富義鹽井”。
到了宋代,改為“富順縣”。明正德末至嘉靖初年,隨着鹽滷資源的枯竭,這口連續生產超過千年的古鹽井最終廢棄。
因“富世鹽井”而起的“富順縣(富世縣)”卻歷經1446年而不變,成為自貢鹽業史上及自貢置市史上的傳奇,富順縣也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縣”。

富世井規模體量

富世井遺址建於一個六角形基台上,邊長約2.5米,佔地約50平方,碑牆高約2米,井架高約10米。

富世井價值影響

晉《華陽國志》載:“江陽縣有富義鹽井”。唐朝時為避太宗李世民之諱改“富世縣”為“富義縣”,就是以鹽井之名為依據。唐《元和郡縣誌》記載:“富義鹽井在縣西南五十步”,“縣”即“縣治”,就是當時縣政府所在地(過去富順縣治在現在的公安局內)。可見當時鹽井在縣城之內,而不是自古以來就在自流井。從北周設縣到明正統年間,“富義鹽井’已生產了八百七十餘年。明時富順知縣李真有《古井鹹泉》詩一首把“富義鹽井”從吸滷到煎鹽及鹽的巨大作用刻畫得十分形象生動:地浚鹽池古瓷園,潛通海水淨涓涓。轆轆聲轉傾銀液,鼎鑊湯消變貢鉛。止策謀深從昔著,調羹味美説誰先。近來更喜資時用,飛票盈倉足戊邊。其他:這富世井正是富順“千年古縣”最好的證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