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密齒酸藤子

鎖定
密齒酸藤子(Embelia vestita Roxb.)是報春花科酸藤子屬的攀緣灌木、藤本或小喬木。植株高5米以上;小枝無毛或嫩枝被極細的微柔毛;葉片堅紙質,卵形至卵狀長圓形,稀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細鋸齒,稀成重鋸齒;總狀花序,為腋生,被細絨毛,花瓣白色或粉紅色,狹長圓形或橢圓形,裏面密被乳頭狀突起,具明顯的腺點;果為球形或略扁,呈紅色,具腺點;花期10-11月;果期10月至翌年2月。 [3] 
密齒酸藤子主要分佈在中國於雲南,尼泊爾、緬甸、印度亦有分佈。常喜生於海拔200-1700米的石灰岩山坡以及林下等處。 [3] 
密齒酸藤子的果實可入藥,其味酸,性平,具有驅蟲的功效,可用來治療蛔蟲病,絛蟲病等症狀; [4]  全株則具有舒經活絡,斂肺止咳的功效。 [5]  葉片濃綠、光亮,果實成熟時紅豔可人,是觀果攀緣植物,亦可用於棚架綠化; [6]  果也可生食,味酸甜,還可與紅糖或酸果子拌食。 [7] 
中文名
密齒酸藤子
拉丁學名
Embelia vestita Roxb.
別    名
打蟲果
米湯果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杜鵑花目
報春花科 [2] 
酸藤子屬
密齒酸藤子

密齒酸藤子形態特徵

密齒酸藤子
密齒酸藤子(6張)
攀援灌木或小喬木,高5米以上;小枝無毛或嫩枝被極細的微柔毛,具皮孔。葉片堅紙質,卵形至卵狀長圓形,稀橢圓狀披針形,頂端急尖、漸尖或鈍,基部楔形或圓形,長5-11釐米,寬2-3.5釐米,邊緣具細據齒,稀成重鋸齒,兩面無毛,葉面中脈下凹,側脈多數,明顯,背面中、側脈及細脈均隆起,具兩面隆起的腺點,尤以近邊緣為多;葉柄長4-8毫米,兩側微折皺。總狀花序,腋生,長2-4 (-6) 釐米,被細絨毛;花梗長2-5毫米,與軸幾成直角,被疏乳頭狀突起;小苞片鑽形,長約1.5毫米,具緣毛,兩面被微柔毛;花5數,長約2毫米,花萼基部連合,萼片卵形,頂端急尖或鈍,具緣毛,兩面無毛,無或具極少的腺點;花瓣白色或粉紅色,分離,狹長圓形或橢圓形,舌狀或近匙形,頂端圓形或微凹,長約2毫米,外面無毛,裏面密被乳頭狀突起,具明顯的腺點;雄蕊在雌花中退化,長不超過花瓣的1/2,在雄花中伸出花瓣,着生於花瓣2/5處,花葯卵形或長圓形,背部無腺點;雌蕊在雌花中與花瓣近等長,子房卵形,無毛,花柱常下彎,柱頭微裂,稀頭狀。果球形或略扁,直徑約5毫米,紅色,具腺點。花期10-11月,果期10月至翌年2月。 [1] 

密齒酸藤子產地生境

密齒酸藤子主要分佈在中國於雲南,尼泊爾、緬甸、印度亦有分佈。常喜生於海拔200-1700米的石灰岩山坡以及林下等處。 [3] 

密齒酸藤子下級分類

多皮孔酸藤子(變種) 賽山椒(台灣)
本變種與前者的主要區別是,葉片狹卵形或披針形,長約9釐米,寬2.5釐米,邊緣中部以上具細和鈍鋸齒,背面有時中脈被柔毛。 [1] 
產中國合灣(中部及南部),見於林中或林緣。模式標本採中國台灣南投。 [1] 

密齒酸藤子主要價值

密齒酸藤子藥用價值

密齒酸藤子的果實可入藥,其味酸,性平,具有驅蟲的功效,可用來治療蛔蟲病,絛蟲病等症狀; [4]  全株則具有舒經活絡,斂肺止咳的功效。 [5] 

密齒酸藤子觀賞價值

葉片濃綠、光亮,果實成熟時紅豔可人,是觀果攀援植物,亦可用於棚架綠化; [6] 

密齒酸藤子食用價值

果也可生食,味酸甜,還可與紅糖或酸果子拌食。 [7] 

密齒酸藤子參考文獻

所屬卷:Embelia Burm. f., nom. conserv.
所屬科:Myrsin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密齒酸藤子
其它中文名:打蟲果、米湯果(龍陵)、白臘樹(杞麓)。
文獻來源:Embelia vestita Roxb. (1824); C. B. Clarke in Hook. f. (1882); Kurz (1877); Mez in Engl. (1902 )* ; Walker (1939),(1940).
密齒酸藤子
密齒酸藤子(5張)
Ribesiodes vestitum O. Ktze. (1891); Samara vestita Kurz (1877); Embelia prunifolia Mez in Engl. (1902); E. ribes auct. non Burm. f. : Walker (1939), (1940), p. p. min. , quoad specim. H. T. Tsai 56664, 57116.
參考資料
  • 1.    密齒酸藤子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密齒酸藤子 Embelia vestit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1]
  • 3.    密齒酸藤子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12]
  •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編,中華本草 6,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80頁
  • 5.    黃璐琦,詹亞華,張代貴主編,神農架中藥資源圖志 第4卷,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1,第1881頁
  • 6.    姚曉英主編,當飛虎隊相遇大瀑布 抗戰記憶與石城安順,貴州人民出版社,2015.07,第182頁
  • 7.    陳書坤,王雨華,莊會富主編,滇西北重要及有用植物,雲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1,第2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