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密雲龍

鎖定
茶名。產於福建武夷山,品質優異,曾為北宋貢茶。根據茶種分為密雲龍大紅袍和密雲龍北苑貢茶(金獎水仙)。
中文名
密雲龍
產    地
福建武夷山福建武夷山
榮    譽
第七屆國際名茶金獎
類    別
茶葉

密雲龍密雲龍介紹

密雲龍大紅袍 密雲龍大紅袍
歐陽修《歸田錄》雲:“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小團,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嘗南郊致齋,兩府共賜一餅,四人分之。宮人往往鏤金花其上,蓋貴重如此。自小團出,而龍鳳遂為次矣。元豐間,有旨造密雲龍,其品又加於小團之上。”
宋·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密雲龍'者,其雲紋細密,更精絕於小龍團也。 [1]  " 宋·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八:" 熙寧中, 賈青為福建 轉運使,又取小團之精者為'密雲龍',以二十餅為斤而雙袋,謂之'雙角團茶' [2]  。"

密雲龍名稱來歷

密雲龍 密雲龍
宋朝皇室飲茶之風較唐代更盛,宋太祖趙匡胤便有飲茶癖好。在他以後繼位的宋代皇帝皆有嗜茶的愛好,從宋太宗趙光義到風雅之至的徽宗趙佶,龍鳳團茶是宮廷的象徵和驕傲,就像是官窯瓷器一樣成了當時的陽春白雪。直至宋徽宗趙佶而達到頂峯,他甚至親自寫了一部論茶的着作《大觀茶論》。這是一部較全面地反映我國宋代茶葉的發達程度和製茶技術狀況的書籍。皇家對高檔茶葉的需求,極大地刺激了貢茶的發展。
宋徽宗趙佶在被俘之前對於當時的茶葉盛世是比較自負自得的。他在《大觀茶論》裏驕傲地説到:"採擇之精,製造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這當然不是虛誇,龍鳳團茶製作工藝的精湛絕倫是能讓我們現代人瞠目結舌的。不必説從採、揀、蒸、榨到研、造、焙、藏的大致程序有多繁瑣,單單是團茶上的龍鳳紋飾的工巧精細就讓人歎為觀止,古人形容是"龍騰鳳翔,栩栩如生"!這極致的創造,先後四位福建轉運使功不可沒。丁謂監造龍鳳團茶之時突出"早、快、新"的特點,以致"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其後因書法而留名的蔡襄於龍鳳團茶的製作上也是不遺餘力,他創制了小龍團,其品精絕,二十餅重一斤,每餅值金二兩!再後的賈青更是又創制密雲龍茶,其雲紋細密更精絕於小龍團。這密雲龍團的產量極少,只能在宗廟祭祀的時候用上一些,哪有多餘的賜給近臣?但皇親國戚們乞賜不斷,皇帝為難的甚至要下令不許再造。而這樣一説,密雲龍團的名氣反而更大了!到徽宗時的鄭可簡又改制小龍團,採新茶的尖尖,蒸後"將已揀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若銀線然,以制方寸新銙,有小龍蜿蜒其上,號龍園勝雪。"這算是真正的爐火純青了吧!蔡襄的詩是這樣形容的:
糜玉寸陰間,
摶成新範裏。
歸呈月正圓,
勢動龍初起。
這樣名冠天下的好茶有一餅在手也就難怪王禹偁會奉若珍寶了,那是怎樣的一種恩寵啊。一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在朝為官二十多年也僅得賜茶一餅!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之時,賜中書省和樞密院各一餅,兩府各四人,共分一餅!就這樣,他們還"以為奇玩,不敢自試,有嘉客,出而傳玩。"
據史載,宋·元豐元年(1078年),宋神宗下詔製作皇室專享之御茶,並賜其名為“密雲龍”,其品又加於小團之上,上奉宗廟、下享皇廷、尊貴無比。此茶產量極少,工藝極為複雜,僅供皇室。
宋神宗去世後,年僅十歲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小皇帝出手大方,常拿貴重的"密雲龍"賞賜臣下。使以勤儉着稱高太后心疼不已,下令建州不許再造密雲龍。
此後,"密雲龍"的故事就成了傳説,但"密雲龍"的製造工藝卻保留下來,由武夷茶師代代相傳。

密雲龍現代密雲龍

現代的密雲龍大紅袍傳承宋朝“密雲龍”國茶千年製作技藝,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葉啓桐大師監製,經繁複工藝精製而成。榮獲2008年第七屆國際名茶金獎,成為國內大紅袍產品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品牌。
主要品種
密雲龍根據茶種分為密雲龍大紅袍和密雲龍北苑貢茶(金獎水仙)。

密雲龍大紅袍

烏龍茶類珍品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自武夷山脈。武夷巖茶產區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只要是產自 “三十六峯”、“九曲溪”之區域內的武夷巖茶,才有巖韻。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才有資格稱為武夷巖茶。武夷巖茶原產地地域保護申報委員會提出武夷巖茶的原產地域保護範圍,即武夷山市現行政區域範圍內,分區為:武夷巖茶名巖產區和丹巖產區。
密雲龍大紅袍(武夷巖茶)特點:臻選百分百武夷山原產地優質純種大紅袍茶葉,經繁複工藝精製而成,外形條索長短適中,緊結稍細,質實量重;色澤綠,褐鮮潤,寶光充盈;香氣清熟兼具,馥郁悠遠,蘭香突出;水色清澈鮮麗,為橙黃色;口感潤滑活性,醇厚甘爽,“巖韻”明顯,是正宗的武夷巖茶。
密雲龍大紅袍(武夷巖茶)色澤油潤,內質香郁,味醇香甘,湯色清橙紅,茶湯金黃,葉底綠葉紅邊,葉瓣邊緣紅豔,呈綠葉紅鑲邊狀,飲用武夷巖茶,齒頰留香,回味甘鮮。
密雲龍大紅袍(武夷巖茶)的品質特點:其品,條形壯實,綠葉紅鑲邊,湯色橙黃,滋味甘醇,其性,清、和、淡、潔、韻、靜;飲之消食去肥膩。細細品飲,淺嘗慢呷,會帶着您穿過千年的時空,詮釋了風、雅、頌的品飲意境之美:
風——品鑑極品紅袍之雍容
高山流水,清風明月,飲武夷之甘露,品神山之佳茗。
雅——賞國茶之真諦
醍醐蘭芷,醇甘濃香凝秀色;笑看百態,毓秀鍾靈品自高。
頌——隨享心靈之雅緻
閒之暇,笙磬同音,小酌淡飲;茗之本,慢時光生活,品百味人生。

密雲龍金獎水仙

密雲龍北苑貢茶(金獎水仙),世稱溪邊奇茗,北苑貢茶。元豐年間(公元1078年),元豐龍焙承詔作宋朝廷貢茶。密雲龍北苑貢茶(金獎水仙)製作之精古書中早有記載:蔡襄(字君謨)北苑造茶詩自序雲:“其年改造上品龍茶,二十八片才一斤,尤極精妙,被旨仍歲貢之。”密雲龍北苑貢茶(金獎水仙),重現宋貢茶風采,飲之消食去肥膩。
宋徽宗《大觀茶論》曰:“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則非惶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於今,百廢俱興,海內晏然,垂拱密勿,幸致無為。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故近歲以來,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神農食經》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唐·陸羽《茶經》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密雲龍北苑貢茶(金獎水仙):外形狀結勻整,色澤砂綠油潤,香氣濃郁芬芳,頗似蘭花,滋味醇厚,入口濃厚,有甘爽回味,湯色紅豔明亮,葉底柔軟,紅邊明顯。

密雲龍沖泡方法

密雲龍大紅袍
茶葉 茶葉
備器:對於大多數烏龍茶來説,基本上都適合蓋碗和紫砂壺沖泡。
水儘量用純淨水,水温95度以上為宜。第一道水洗茶和暖杯,第二道水十五秒為香,以後每道順延十五秒,最好不超過七道茶水,若是春茶基本是五道。無明顯茶香後屬茶渣,雖有味實無保健之效。烏龍茶非越久越好喝,茶香回味為好茶獨有,所以品茶以新茶為佳。
1、備器:用開水把所有茶具一一洗過,並提高茶具的温度。
2、投茶:取適量茶葉,一般一泡茶7克,放置於蓋碗中,衝入沸水。
3、洗茶:用蓋子颳去浮沫,並快速將茶衝倒於公道杯中。
4、用公道杯中的第一道茶水沖洗濾網和品茗杯。
5、洗好杯子後,再用沸水沖泡第二道茶水,蓋上蓋子。
6、第二道茶水通常浸泡15秒即可出水,將茶水倒於公道杯中。
7、將公道杯中的茶水倒於茶杯中品飲。
密雲龍北苑貢茶(金獎水仙):
茶與水(泉水為上)比1:20,選用紫砂,陶器或瓷器,採用100°水温沖泡,10秒內出湯。

密雲龍品鑑

密雲龍大紅袍有顯著的“巖韻”:香、清、甘、活
(1)香: 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蘭香、清香、純香,這四種香絕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純辛鋭,幽雅文氣香高持久。
(2)清:指的是湯色清澈豔亮,茶味清純順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純無雜,沒有任何異味,香而不清的為凡品。
(3)甘:指茶湯鮮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爽,香而不甘的茶為"苦茗".
(4)活:指的是品飲武夷巖茶時特有的心靈感受,這種感受在"含英咀華"時須從"舌本辯之",並注意"厚韻"、"嘴底"、"杯底留香"等。

密雲龍茶區環境

大紅袍母樹 大紅袍母樹
武夷巖茶產於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區,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山多懸崖絕壁,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因為有“巖巖有茶,非巖不茶”之説,巖茶因而得名。武夷巖茶主要分為兩個產區:名巖產區和丹巖產區。武夷山坐落在福建省東北部,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羣峯相連,峽谷縱橫,九曲溪縈迴其間,氣候温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武夷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產之奇而奇。
密雲龍大紅袍源自於武夷山萬畝天然大紅袍茶樹,與武夷山六棵大紅袍母樹,同宗、同品、同環境。產區內常年雲繞山嶂、霧鎖峯腰、雨罩羣峯,九曲溪曲折縈迴貫穿于丹崖羣峯。大紅袍茶樹,吮山石之神髓,吸溪泉之靈氣,山溪自然惠澤,成就上品大紅袍密雲龍。

密雲龍歷史典故

密雲龍禁造秘史

元豐八年(1085年),正當王安石變法初有成效時,支持變法的宋神宗趙頊病死,其子趙煦(即哲宗)即位,年僅十歲,神宗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
宣仁太后姓高氏,宋英宗皇后。她是宮廷中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後台,她掌握朝政大權後,便援引司馬光、文彥博等保守派到朝廷中,聚集各種反變法的力量,接着,不遺餘力地打擊變法派,新法大部廢除,許多舊法一一恢復。這一推翻王安石變法的事件史稱"元佑更化"(元佑年間為1086年-1093年)。
高太后在"元佑更化"時,還作出了一個與廢除新法並無關係的決定:禁造"密雲龍".
密雲龍是一種比貢茶如大龍團、小龍團和雙井等更為精心採焙製造的貢茶。當初建州每年進貢大龍團、團茶各兩斤,以八餅為一斤。接着蔡襄為官建州時,又製成了十斤小龍團進貢皇上。小龍團比大龍團精緻,每斤有十餅。但到熙寧末年,宋神宗傳旨(福建轉運使賈清)在建州製作密雲龍,這是一個比小龍團更精緻的茶,每斤有二十餅之多。密雲龍造出以後,小龍團和大龍團的質量就開始下降了。宋神宗熙寧(1068年至1077年)以後,密雲龍每年作為首批貢物進貢宮內。
當時,密雲龍主要用於宗廟的供奉之品以及皇上享用,極少賜給臣下。但在元佑中宋哲宗對殿試成績卓越者賜予密雲龍後,皇親國戚和權貴近臣便紛紛厚着臉皮求賜,於是密雲龍走出宮廷,流於官紳之間。
據孫月峯《坡仙食飲錄》記載説,"密雲龍"之味極為甘馨,蘇軾對此奉為至寶。蘇軾以一位貶謫之官,尚能常以密雲龍招待嘉賓,可見當時密雲龍流傳朝野之廣。
而流傳越廣,求賜也越繁,終於使高太后煩惱不堪,無法招架。宋人周輝《清波雜誌》記載説,元佑初年,高太后痛下決心,下令建州不許再造密雲龍,連團茶也不要再造了,她説:"這樣免得經常受人'煎炒',不得清靜",又説:"揀這些好茶吃了,又生得出什麼好主意?"
後人對高太后禁造密雲龍的評價説:"宣仁改熙寧之政(即元佑更化),此(指禁造密雲龍一事)其小者。顧其言,實可為萬世法。士大夫家、膏粱子弟,尤不可不知也。"(見清代陸廷燦《續茶經》引《分甘餘話》)稱禁造密雲龍在整個推翻新法中不過是一樁極小的事,但卻可為萬代治世所借鑑,這樣的評價有點高抬了高太后,但評價之語中以儉修身治天下的含義,卻是很有道理的。
令高太后遺憾的是,密雲龍並沒有因為一道聖旨而果真不再製造了。禁令一傳至朝野縉紳中間,密雲龍之名更是熾手可熱,人人都想居為奇貨。而入貢朝廷之物中,沒了密雲龍,卻來了個"龍焙貢新".周輝《清波雜誌》中説,南宋淳熙年間(1174年至1189年),每年入貢朝中之貢品有十二綱,第一綱就是龍焙貢新,只有五十餘挎(方寸大小的小塊),比密雲龍更貴重。周輝説:"這是不是以龍焙貢新之名易密雲龍之名?或者是否確為質量比密雲龍更優的新品種,不得而知。"
高太后禁造密雲龍,非但沒使宋代製茶工藝水平停止不前,反而使之更上了一個台階。這真是高太后始料所不及的。自此以後,"密雲龍"的故事就成了傳説,但是"密雲龍"的製造工藝卻偷偷的保留下來,在民間不斷流傳。

密雲龍蘇東坡與茶

東坡在做翰林學士時,曾得到太皇太后賞賜的名茶"密雲龍", 這茶為福建特產,僅供皇帝和皇太后專用。他將這種名茶珍藏起來,惟有最得意的門生來到家中,才捨得拿出來要讓門生親眼看他拆封,一同共享。東坡説喝了這茶之後頓覺兩腋生風渾身涼爽,彷彿進入仙境。他作《行香子》詞專詠此事。
關於這一點,晁補之的侄子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九曾有記載:"……時黃、秦、晁、張皆子瞻門下士,號"四學士",子瞻待之厚,每來必命侍妾朝雲取"密雲龍",家人以此知之。一日,又命取"密雲龍",家人謂是"四學士",窺之,乃明略來謝也。"
廖明略初次登門,便享有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這"蘇門四學士"的待遇,連蘇軾的家人都感到吃驚。依照"佳茗似佳人"的理論,茶為極品,人亦極品,茶藝更是極品,這樣方能窮盡其中妙趣。由此可見,朝雲茶藝之精。除了"四學士"和廖明略,米芾也是蘇軾的座上常客。元佑四年(1089),蘇軾出任杭州太守,途經揚州時,曾召米芾前來相見。蘇軾再次拿出"密雲龍",與他共享,米芾為此曾寫下《滿庭芳·詠茶》。

密雲龍茶文化

密雲龍詩詞

自古到今,無數文人雅士關於密雲龍的詩詞歌賦及文著中記載密雲龍。
“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誇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金縷、密雲龍。鬥贏一水,功敵千鍾。” ——《行香子》蘇軾
“雅燕飛觴,清談揮麈,使君高會羣賢。密雲雙鳳,初破縷金團。” ——《滿庭芳·詠茶》 米芾 [3] 

密雲龍相關記載

山谷《和陽王休點密雲龍詩》雲:‘小璧雲龍不入香,元豐龍焙承詔作。’
山谷《謝送碾賜壑源揀芽詩》雲:‘矞雲從龍小蒼璧,元豐至今人未識。 [4] 
備註: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
“歐陽文忠公《歸田錄》雲: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小團,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價直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嘗南郊致齋,兩府共賜一餅,四人分之。宮人往往鏤金花其上,蓋貴重如此。自小團出,而龍鳳遂為次矣。元豐間,有旨造密雲龍,其品又加於小團之上。(昔人詩云:“小璧雲龍入香,元豐龍焙乘詔作”,蓋謂此也。)” ——《宣和北苑貢茶錄》熊蕃
“ “密雲龍”之味極為甘馨,蘇軾對此奉為至寶。當時蘇軾門下有四位得意門生——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號“蘇門四學士”,蘇軾待之極厚,每逢四學士來訪,蘇軾必令侍妾朝雲取出密雲龍來款待。有位叫宋廖正、字明略的年輕人入蘇門較晚,但蘇軾對他的才學卻欽佩之至,視為奇才。有一天,蘇軾又叫朝雲取出密雲龍,煎水烹茶。蘇軾家人以為一定又是四學士來了,但偷眼窺之,來客卻是宋廖正。” ——孫月峯《坡仙食飲錄》
“建州歲貢大龍鳳團茶各二斤,以八餅為斤。仁宗時,蔡君謨知建州,始別擇茶之精者為小龍團十斤以獻,斤為十餅。仁宗以非故事,命劾之,大臣為請,因留而免劾,然自是遂為歲額。熙寧中,賈清為福建運使,又取小團之精者為密雲龍,以二十餅為斤,而雙袋謂之雙角團茶。大小團袋皆用緋,通以為賜也。密雲龍獨用黃,蓋專以奉玉食。其後又有瑞雲翔龍者。宣和後,團茶不復貴,皆以為賜,亦不復如向日之精。後取其精者為鎊茶,歲賜者不同,不可勝紀矣。” —— 《石林燕語》
張芸叟《畫墁錄》:有唐茶品,以陽羨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貞元中,常袞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研膏茶。其後稍為餅樣,而穴其中,故謂之一串。陸羽所烹,惟是草茗爾。迨本朝建溪獨盛,採焙製作,前世所未有也,士大夫珍尚鑑別,亦過古先。丁晉公為福建轉運使,始製為鳳團,後為龍團,貢不過四十餅,專擬上供,即近臣之家,徒聞之而未嘗見也。天聖中,又為小團,其品迥嘉於大團。賜兩府,然止於一斤,惟上大齋宿,兩府八人,共賜小團一餅,縷之以金。八人析歸,以侈非常之賜,親知瞻玩,賡唱以詩,故歐陽永叔有《龍茶小錄》。或以大團賜者,輒方寸,以供佛、供仙、奉家廟,已而奉親並待客享子弟之用。熙寧末,神宗有旨,建州制密雲龍,其品又加於小團。自密雲龍出,則二團少粗,以不能兩好也。予元中詳定殿試,是年分為制舉考第,各蒙賜三餅,然親知誅責,殆將不勝。
熙寧中,蘇子容使北,姚麟為副,曰:“盍載些小團茶乎?”子容曰:“此乃供上之物,疇敢與北人?”未幾,有貴公子使北,廣貯團茶以往,自爾北人非團茶不納也,非小團不貴也。彼以二團易蕃羅一匹,此以一羅酬四團,少不滿意,即形言語。近有貴貂守邊,以大團為常供,密雲龍為好茶雲。
“當湖德藏寺有水陸齋壇,往歲富民沈忠建每設齋,施主虔誠,則茶現瑞花,故花儼然可睹,亦一異也。周輝《清波雜誌》:先人嘗從張晉彥覓茶,張答以二小詩云:“內家新賜密雲龍,只到調元六七公。賴有山家供小草,猶堪詩老薦春風。”“仇池詩裏識焦坑,風味官焙可抗衡。鑽餘權幸亦及我,十輩遣前公試烹。”時總得偶病,此詩俾其子代書,後誤刊《於湖集》中。焦坑產庾嶺下,味苦硬,久方回甘。如“浮石已幹霜後水,焦坑新試雨前茶”,東坡《南還回至章貢顯聖寺》詩也。後屢得之,初非精品,特彼人自以為重,包裹鑽權幸,亦豈能望建溪之勝?”——魯應龍《閒窗括異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