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弗朗索瓦·密特朗

鎖定
弗朗索瓦·密特朗(法語:François Mitterrand,1916年10月26日—1996年1月8日),出生於法國南部夏朗德省雅爾納克市,政治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四位總統(1981—1995年在任)。 [2] 
弗朗索瓦·密特朗從巴黎大學文學院畢業後,二戰中參加抵抗運動,被關進納粹集中營後越獄成功。1943年在臨時政府中負責戰俘和流亡者的工作。戰後長期任國民議會議員,任總理辦公室新聞國務秘書、海外領地部長、國務部長、內政部長、司法部長等職。1959—1962年任參議員。1965年參加總統選舉失敗。先後出任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合會主席、共和機構大會黨主席和社會黨第一書記。1972年和法共簽署共同政府綱領。1974年參加總統選舉再次失利。1981年在左翼各黨支持下擊敗吉斯卡爾·德斯坦,出任總統。1986年與總理雅克·希拉剋實行“共治”。1988年5月在總統選舉中獲勝,蟬聯總統 [2]  。1993年任命愛德華·巴拉迪爾為總理。1995年5月,任期屆滿退任。1996年1月8日,逝世。 [8] 
弗朗索瓦·密特朗政府對內實現新政,保證更好地分配權力和財富,給予更多的就業和自由,宣佈建設法國式的社會主義,加速國有化進程,對外繼續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美蘇爭霸,謀求大國地位,主張東西方對話,彌合西歐內部分歧,重視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 [8]  拉攏德國,平穩處理了蘇聯解體帶來的歐洲震盪,加速歐共體的統一。在任期間參與對台軍售,導致中法關係降低至冰點 [1] 
中文名
弗朗索瓦·密特朗
外文名
François Mitterrand
國    籍
法國
民    族
法蘭西
出生地
法國夏朗德省
出生日期
1916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996年1月8日
畢業院校
巴黎大學
代表作品
《中國面臨挑戰》
代表作品
《不斷的政變》
《我的實情》
《手持玫瑰》
《蜜蜂與建築師》
職    業
政治家軍人
主要成就
法國總統(1981-1995)
國務部長、內政部長、司法部長
民主社會聯盟主席,社會黨主席
平穩處理蘇聯解體帶來的歐洲震盪,加速了歐共體的統一

弗朗索瓦·密特朗人物生平

弗朗索瓦·密特朗早年時期

17歲的密特朗 17歲的密特朗
1916年10月26日,弗朗索瓦·密特朗(以下簡稱:密特朗)出生於法國西部夏朗德省雅爾納克市。密特朗的童年是在家鄉和外祖父家度過的。他聰明好學,頗得外祖父疼愛。他每天潛心讀書,除了文學,對史地感興趣。 [9] 
1925年,密特朗被送到聖保羅中學去讀書。他的歷史、地理、語文、拉丁韻律、宗教課學得很好,而對於他不喜歡的學科,則學習成績平庸,他在這裏度過了9年的寄宿生活。 [7] 
1934年6月,密特朗中學畢業會考合格,各科成績順利通過。10月到巴黎,進入巴黎大學,在文學系、法律系就讀,也到巴黎政治學院去上課。 [7] 
1938年,密特朗完成了大學學業,是政治學院的優秀畢業生。9月根據義務兵役制被徵召入伍。他沒有考取聖西爾軍事學院,作為一名二等兵去服兵役,於1938年10月慕尼黑條約簽訂的第二天到了伊夫裏堡,編入殖民地步兵第23軍團,駐守在馬奇諾防線。 [7] 

弗朗索瓦·密特朗戰俘生活

密特朗年輕時的軍裝照 密特朗年輕時的軍裝照
1940年5月10日,德軍坦克衝下了色當山地。6月14日,一顆迫擊炮彈在密特朗的頭頂爆炸,他當即失去了知覺,被同伴們救走,送到布魯耶雷醫院。輾轉六個醫院之後,密特朗終於到達維泰勒。由於法軍全線潰退,密特朗和許多傷員一起,被囚禁在德國卡塞爾附近幾公里的9A戰俘營。同年秋天,密特朗被轉送到靠近魏瑪的第9C戰俘營。他被編入由200個俘虜組成的編號15t5戰俘小隊。整個冬天他們都被派去修路。 [7] 
1941年5日凌晨,密特朗和難友勒克萊爾神甫一起,乘戰俘小隊出營勞動的機會逃跑。3月26日,他們到達距瑞士邊境約4公里的地方,被德國人發現。他們被抓回來,關在鄰近的施佩欽格小鎮的監獄裏,不久被送回第9A戰俘營。 [7]  在11月份的一天夜裏,在巡邏兵換哨的空隙中,他再次越獄。黎明時分,他又被抓走了。德國人把他送進布萊附近的一個專為逃跑者設置的特別的集中營。 [7]  12月10日,他第三次越獄,在酒店裏躲了兩天,接着他被送到梅斯,由埃萊娜修女的地下網照管,之後轉運經火車離開。12月24日晚上,回到了故鄉雅納克市。 [7] 

弗朗索瓦·密特朗抵抗生涯

1942年3月,密特朗來到了維希,在維希政府的戰俘總署當僱員。8月15日,密特朗參加上阿爾卑斯省的蒙特莫爾城堡的會議,建立了一個“戰俘抵抗運動”,組織戰俘地下網,把他們編成戰鬥小組,以便使他們參加各種形式的對敵鬥爭。會上任命了一個指導委員會,密特朗是其成員之一。 [7] 
1943年,密特朗暗地裏建立了秘密組織“莫爾朗小組”,把以前曾在德國集中營關押過的人和戰俘組織起來,既可從他們那裏得到有關德軍的情況,援助仍被關押的戰俘越獄,還可以把他們組織起來建立抵抗武裝。 [7]  他還當選為“全國戰俘與逃亡者運動”主席。在他領導下,這個抵抗組織逐步發展壯大,成為法國國內抵抗組織中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 [7] 
1944年8月,戴高樂將軍任命了一個由15名秘書長組成的特別機構,臨時負責政府工作。密特朗被任命為負責戰俘工作的秘書長。一個月後,在成立的新政府裏,密特朗因沒有得到相應的部長職位而離開了政府。他經過選擇,終於加入了左翼的民主社會抵抗聯盟。 [9] 
1945年5月7日,德國投降後,密特朗同勒內·普利文一起創建了一箇中間派小黨:民主社會抵抗聯盟。 [10] 
1946年11月,在第四共和國首屆國民議會選舉中,密特朗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 [10] 

弗朗索瓦·密特朗廿年部長

1947年1月22日,年僅30歲的密特朗被第四共和國第一屆政府總理保羅·拉馬迪埃任命為退伍軍人部長。後來由於政府更迭,密特朗與執政的喬治·皮杜爾總理意見不合,拒絕接受部長之職。 [9] 
30歲的密特朗 30歲的密特朗
1950年1月,密特朗到非洲作了一次巡迴演講。他發現非洲殖民地問題一再被歷屆政府冷落,而殖民地正是法蘭西帝國存在的基礎。回國後,密特朗下決心要敦促政府改變對非洲的政策。 [9] 
1950年7月13日,新總理勒內·普利文邀請密特朗擔任海外領地部長。此後,他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處理殖民地事務。在對非洲政策進行改革的問題上,密特朗博得了非洲民主聯盟的信任,但卻得罪了法國的統治階級。在壓力下,密特朗被迫退出政府。 [9] 
1952年,密特朗取代普利文,成為民主社會抵抗聯盟主席。 [9] 
1954年,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受命組閣,他選擇了與自己政見相同的密特朗出任內政部長職務。這次密特朗希望重複之前對非洲民主聯盟的政策,但又一次遭到打擊。於是密特朗離開政府,繼續民主社會抵抗聯盟主席的工作。 [9] 

弗朗索瓦·密特朗政壇起伏

1958年5月,由於阿爾及利亞戰爭,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呼籲已下野多年的戴高樂重新執政。5月28日,密特朗參加了巴黎20萬人的示威遊行,反對阿爾及爾軍事暴動,也反對戴高樂上台。6月1日,國民議會關於授權戴高樂組閣的辯論中,他陳詞反對戴高樂組閣。但國民議會卻以392票對224票通過授權戴高樂組閣。在同年的立法選舉中,密特朗丟了國民議會議員的席位,只得重操律師舊業。 [10] 
1959年時的密特朗 1959年時的密特朗
1959年3月,密特朗當選為涅夫勒省希農堡的市長。 [10]  4月,他又被選進參議院。10月15日深夜,他在盧森堡宮後面的天文台公園險被謀殺。一週之後,羅貝爾·佩斯蓋承認自己是陰謀殺害密特朗的兇手,並指控這次暗殺的策劃者正是密特朗本人。檢察院因此不顧密特朗的反對,以褻瀆法院罪投票決定取消了他的參議員豁免權。在閒居的日子裏,密特朗讀書寫作、外出旅遊,同他的孩子們呆在一起。 [7] 
1960年春,密特朗到法國國外作了一次旅行,去了中國、美國和伊朗等國家。在中國,他參觀遊覽了不少地方,記下許多所見所聞。回國後,他寫了一本小書《中國面臨挑戰》。此行之後,密特朗呼籲法國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7] 
1962年11月,在立法選舉中,密特朗終於擊敗戴高樂派的候選人,再次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接下來,密特朗為了尋求支持者,壯大反戴高樂派的力量而四處奔波,八方聯絡。 [7] 
1963年,密特朗撰寫了一本新書《不斷的政變》。他分析了戴高樂政府的各項政策,包括內政、外交、司法、青年、婦女、福利等等,然後抓住政策中的薄弱環節,進行抨擊。 [7] 

弗朗索瓦·密特朗左翼領袖

1964年,密特朗終於使民主社會抵抗聯盟同50多個“左派”政治俱樂部合併成“共和制度大會黨”,密特朗當選為主席。接着密特朗又着手同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和激進黨結成“社會民主左翼聯盟”,參加1965年的法國總統競選。 [9] 
弗朗索瓦·密特朗 弗朗索瓦·密特朗 [4]
1965年12月9日,戴高樂將軍得票佔總數的55.1%,當選為總統。密特朗得票佔44.9%落選。這次競選活動使左派對自己的力量有了新認識。密特朗從反對黨的主要候選人成了左翼的領袖。他拒不向戴高樂表示祝賀。 [7] 
1968年5月,法國爆發了“五月風暴”,出現大規模的學生遊行、工人罷工,戴高樂在巨大壓力下準備下台。正當密特朗準備行動時,戴高樂派喬治·讓·蓬皮杜又上台了,密特朗的盟友在公開場合上故意冷落和疏遠他。但他仍然密切注視着巴黎的政治動向,在全國各地周遊,宣傳自己的主張。 [7] 
1971年6月11日至13日,在塞納河畔的埃皮納體育館召開了社會黨和共產黨兩黨合併後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密特朗被推選為社會黨第一書記。他改組了社會黨的組織機構,啓用了他的一些親密助手擔任黨內的重要職務。 [9] 
1972年6月,為了進一步擴大左翼陣營,密特朗同法國共產黨總書記簽署了“共同施政綱領”,社會黨與共產黨組成了“左翼聯盟”。他依靠“左翼聯盟”擴大影響,增強實力。 [10] 

弗朗索瓦·密特朗屢敗屢戰

1974年4月2日,喬治·蓬皮杜總統因病突然逝世。法國又要進行總統大選,此次左翼密特朗和右翼吉斯卡爾·德斯坦成為總統候選人。由於密特朗與共產黨的主張不一致,遭到左翼聯盟的譴責而落選。選舉過後不久,密特朗立即在巴黎主持召開了“社會主義者大會”。他還選拔了一批年輕人進入社會黨的中央領導機構。 [7] 
1976年3月的省議會選舉及1977年3月的市政選舉中,左翼聯盟取得了很大勝利。然而,隨着左翼聯盟力量的不斷髮展,社會黨和共產黨之間的矛盾有增無減,終於導致左翼聯盟的破裂,使得左翼政黨在1978年3月的議會選舉中再度失利。 [7] 
1979年4月6日至8日,社會黨在梅斯召開了全國代表大會,選舉決定密特朗繼續擔任第一書記。 [7] 
1980年9月,社會黨推舉密特朗作為該黨的唯一候選人蔘加1981年的總統選舉。 [7] 
1981年春,密特朗第三次參加總統競選。 [7]  4月26日,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揭曉。雖然吉斯卡爾·德斯坦以28.31%的選票領先。為了擊敗德斯坦,密特朗一方面回擊德斯坦對他的指責,另一方面則爭取共產黨等左翼派別和中間選民的支持。 [7] 

弗朗索瓦·密特朗總統生涯

《時代》封面上的密特朗(1981年) 《時代》封面上的密特朗(1981年)
1981年5月10日晚,密特朗獲得了52%的選票勝選。他上任後立即解散了國民議會,進行重新選舉,產生了一個社會黨人佔絕對多數的新議會。接着他又任命莫魯瓦組成有44名成員的內閣。 [7] 
1984年,密特朗撤換了總理皮埃爾·莫魯瓦,換上了洛朗·法比尤斯 [7] 
1986年3月,在選舉中,密特朗為首的左翼執政黨失去了議會多數。密特朗不得不任命右翼反對派領導人雅克·希拉剋為政府總理。 [7] 
1988年2月8日,密特朗宣佈參加競選,謀求連任。密特朗這次提出了“温和的綱領”。同時,他還表示今後要進一步擴大社會福利政策,以吸引廣大選民。5月8日,他以54%的得票率贏得大選勝利,並宣佈任命米歇爾·羅卡爾為總理。 [10] 
58歲的密特朗 58歲的密特朗
1991年3月初,法國經歷了財政危機。面對抗議風潮,米歇爾·羅卡爾政府顯得軟弱無力,遭到反對派彈劾。5月15日,密特朗任命前歐洲事務部長埃迪特·克勒松任政府總理。 [9] 
1992年4月,社會和經濟危機四伏,為挽回頹勢,密特朗讓皮埃爾·貝雷戈瓦接替克勒松出任政府總理。貝雷戈瓦上台後治理經濟、懲治腐敗,並試圖緩解就業危機,但卻收效甚微。 [9] 
1993年3月28日,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只獲得53個議席。法國傳統右翼力量保衞共和聯盟取而代之,在總統任期的最後兩年,密特朗被迫接受保衞共和聯盟的愛德華·巴拉迪爾為總理。5月2日,前總理皮埃爾·貝雷戈瓦開槍自殺。貝雷戈瓦的死,對密特朗打擊很大。 [9] 
1995年,密特朗下台。 [7] 
1996年1月8日,密特朗病逝。 [7] 

弗朗索瓦·密特朗為政舉措

弗朗索瓦·密特朗經濟方面

在經濟上,密特朗政府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強調經濟計劃化,採取了擴大國有化、改革税收制度、擴大就業、增加社會福利、按生產系列調整工業結構、鼓勵投資與革新、增加科研經費、發展高精尖技術等一系列政策,以提高法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 [6] 
密特朗主張在保持市場經濟的同時,加強國家計劃對經濟生活的調節作用,對過去的經濟計劃工作進行了重大的改革。1981年5月社會黨上台後,成立了以密特朗總統為首的計劃改革委員會,停止執行上屆政府制訂的第八個國家計劃,另行擬訂一個兩年過渡計劃。1982年6月15日法國議會通過了計劃改革法案,決定在經濟計劃工作中實行民主化、分權化、合同化的改革。計劃內容不僅包括經濟目標,而且十分重視解決或緩和由於經濟週期、高失業、通貨膨脹、階級矛盾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考慮國際競爭的趨勢,計劃還包括國際合作領域。法國各次中期計劃,制訂各個時期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投資重點和有關的參考性經濟指標,並提出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各種經濟,社會政策和措施。 [6] 

弗朗索瓦·密特朗政治方面

在政治上,密特朗推行以“權力下放”為中心的體制改革,力圖逐步改變法國傳統的中央集權體制,充分發揮地方選民機構的作用。密特朗於1991年11月10日晚,通過電視向法國人提出了在1992年進行重大憲政改革的建議。他談了這個計劃的主要內容:縮短總統任期,將7年減為5年;改變議會大選規則,採用部分比例投票制;加強憲法委員會的監督立法執法作用;改革政府與各大法官團體、檢察院之間的關係。 [9] 

弗朗索瓦·密特朗外交方面

密特朗繼續奉行從戴高樂到德斯坦時期所堅持的獨立外交和防務、爭取大國地位的總方針。他的基本思想是:保持東西方力量的均勢,特別是歐洲均勢,以維護世界和平;維護和加強大西洋聯盟,積極推動西歐聯合,既要加強法美關係,又要保持法國的獨立;反對蘇聯的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主張在加強實力抗衡的同時保持與蘇對話和發展雙邊經濟關係;加強和發展同第三世界的關係,推進南北對話,擴大法國在世界上各個地區的影響。
  • 德法和解
密特朗繼續同聯邦德國總理進行對話。1981年10月·,他在拉切接待正在患病而且的施密特總理,並提出進一步推動戴高樂和阿登納簽署的1963年條約規定的法德防務。這個思想在1982年11月法德首腦會晤期間同科爾的會談中得到了具體化。1987年9月17—24日,法德兩國成功地在聯邦德國西南巴伐利亞州多瑙河兩岸進行了一級演習。他還同科爾密切合作,在推進歐洲走向聯合上推波逐瀾,使其進程大為加快。 [7] 
  • 對蘇政策
密特朗一開始就對法蘇關係進行“消毒治療”。只要蘇聯SS一20導彈威脅着法國和歐洲,就暫停首腦會晤。1983年11月22日,即聯邦德國同意部署美國潘興I式導彈的那一天,密特朗才讓外長謝鬆通知蘇聯大使,説他準備前往克里姆林宮。1984年6月,他訪問了莫斯科。但這種做法並不排斥他與蘇聯的對話,尤其在戈爾巴喬夫上台以後更是如此。1989年以後,蘇聯東歐發生劇變,密特朗認為來自這一方面的威脅已大為減弱,便一改以往行為,大力提倡援助蘇聯及其東歐盟國,併力圖將其拉入歐洲統一的範圍。 [7] 
  • 對美政策
1981年與美國總統里根在一起 1981年與美國總統里根在一起
對於美國,密特朗對這個“偉大的民主國家”不勝仰慕,但同時對於華盛頓的“帝國主義”傾向則非常惱火。密特朗一上台,便對美國表示出好感,保證法國是美國可靠的盟國,主動採取行動加強同美國的關係。這麼做目的不外乎為消除美國對社會黨政府的疑慮,並利用美國來遏制來自蘇聯的威脅。但同時,密特朗又注意保持獨立發言權。他在北約問題、關貿總協定談判等問題上屢屢向華盛頓提出挑戰,並提出“尤里卡計劃”,力圖在尖端科技領域中促使西歐加強合作,增強同美國平等對話的資本。 [7] 
密特朗在中東問題上主動改善同以色列的關係,同時又不願因此而忽視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他努力推進阿以問題的解決進程,從中充任中介入。對於兩伊戰爭,密特朗繼續執行其前任的政策,支持巴格達;但當薩達姆發動了侵略科威特的戰爭後,便對其進行打擊。 [7] 
  • “第三世界主義”
由於歷史的原因,法國在非洲一直有着特殊的利益。對此,密特朗自然清楚。密特朗執政以來,加強了同非洲國家,特別是非洲法語區國家的關係,對這些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努力促使其穩定。這種援助也不是無條件的,密特朗常常對非洲國家施以人權壓力,他要求它們推進“民主化”進程。 [7] 
在南美洲,密特朗的外交目標是從道義上鼓勵恢復民主政體。巴西和阿根廷一擺脱本國軍政權,密特朗便前往兩國當今世界政治巨頭表示敬意。同時,他也沒有同智利斷絕外交關係,雖然智利1973年以來—直處在獨裁統治之下。對他來説,法國承認的是國家,而不是政府。 [7] 
對亞洲,密特朗也努力推動雙邊關係。他的重點是:印度支那、日本和中國。當然,他也並未忽視韓國。作為“第三世界的辯護人”,密特朗不斷指責美國的貨幣、預算和貿易政策不僅阻礙了歐洲經濟增長的恢復,而且使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他主張關心第三世界國家,並多次提倡減輕這些國家的債務問題。密特朗的“第三世界主義”執行得比較成功。這一政策的執行,使密特朗在這些國家贏得了廣泛的尊敬。 [7] 
  • 對華政策
密特朗政府推動1991年對台“拉斐特”護衞艦軍售和1992年第二次對台“幻影2000”戰鬥機軍售,直接導致中國關閉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以及部分中法大型合作項目被撤銷 [1]  。在愛德華·巴拉迪爾的推動下,1993年12月28日,中法草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聯合公報》,法國政府承諾今後不批准法國企業參與武裝台灣 [1] 

弗朗索瓦·密特朗個人作品

密特朗的主要作品有: 《中國面臨挑戰》 《不斷的政變》 《我的實情》 《手持玫瑰》 《蜜蜂與建築師》等。 [7] 
68歲的密特朗 68歲的密特朗

弗朗索瓦·密特朗個人生活

弗朗索瓦·密特朗家族成員

密特朗的祖先定居在法國中部的貝里省。密特朗的祖輩中也出過貴族,在查理七世時,他的祖先皮埃爾·密特朗當過貝里省會布爾日市的審判官。因此,密特朗家族在貝里地方也曾有過一點名氣。弗朗索瓦的父親約瑟夫·密特朗破壞了舊日的習慣,第一個背井離鄉,長期出外謀生。中學會考以後,他到巴黎一奧爾良鐵路分局工作,先是在車站上推過翻斗車,後來當檢票員,工作出色,最後當上了昂古列姆火車站的站長。密特朗父親約瑟夫·密特朗是昂古列姆火車站的站長。母親伊馮娜,孃家姓洛蘭,是位十分篤信天主教的婦女。弗朗索瓦是父母的次子,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 [7] 
約瑟夫同當地醋商于勒·洛蘭的女兒伊馮娜結了婚,就在夏朗德省雅納克市安家立業。當於勒·洛蘭病情嚴重時,約瑟夫幫助岳父來經營醋廠,不久便接了他的班,繼承了這筆財產。約瑟夫不喜歡這種行業,但卻幹得不壞,後來還當選為法國醋業公會主席,成了夏朗德省有名望的實業家,密特朗家的經濟地位也上升為中等資產階級了。 [7] 

弗朗索瓦·密特朗愛情生活

1938年1月28日,密特朗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的舞會上被瑪麗·路易絲·泰拉斯吸引住了。她是一位年僅15歲的初中三年級的學生,1940年3月3日兩人正式訂婚。此前,密特朗已於1938年9月服兵役。很快二戰爆發。當密特朗三次越獄,最終成功,他終於發現瑪麗·路易絲·泰拉斯早已與一位波蘭人安託萬・戈爾多夫斯相愛。 [5] 
密特郎和他的妻子達尼埃爾是在抵抗運動中相識的,當時17歲的達尼埃爾是護士。她的姐姐把正在她的巴黎寓所裏藏身的密特朗介紹給達尼埃爾。他們有兩個兒子,長子讓—克里斯托夫,是記者;次子吉爾貝是教員。
除夫人外,密特朗還有一名半公開的情人安妮,並跟她育有一女。1988年,他打定主意把她們從半地下狀態中解放出來。有一年,日本天皇訪問法國,密特朗把私生女馬紮莉娜·潘若帶上了國宴。 [6] 

弗朗索瓦·密特朗人物評價

弗朗索瓦·泰莫利耶爾(法國曆史學家):這個男人,以他的成功與失敗、光明與陰暗、偉大與不幸,給他的時代留下了印記。密特朗逝世一週年時,有人認為密特朗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繼戴高樂之後最偉大的一位總統。他執政功大於過,儘管他沒有解決法國的問題,甚至還試圖阻止兩德統一。當時,總統與病魔頑強搏鬥、兩個家庭同時出現在靈柩前、私生女瑪扎琳的痛苦等等事實讓國民震撼。隨着時間推移,人們對密特朗執政功勞的判斷也在變化。排在前面的是社會改革、取消死刑、簽署馬斯特裏赫特條約和推動影視自由。他在第二任期內被揭露出二戰期間有不端行為,奇怪的是,苛刻的法國人似乎漸漸把這些淡忘了。 [3] 
丹尼斯·麥克希恩(英國作家):他在政海浮沉了40年以後,不是一個教條主義者。在他身上,自由意志論的色彩是濃厚的,在他的枯榮交替、甘苦備嘗的生涯中,這種色彩不斷表現出來。他本人對社會主義的信仰是無可置疑的。他接受社會主義思想的過程是緩慢、遷回而曲折的。他的中年生活是在野度過的。從40歲到64歲,他沒有做官,也沒有享受過政治為政客們帶來的果實。堅持這條道路是需要有某種信仰的,這就是對於民主的和贊成個人自由意志的社會主義理想的信仰,這種理想需要打破現有的資本主義權力的格局,但是還沒有把集體主義性質的經濟改組問題看得高於更廣泛的政治問題,特別是那些與法國公民們得以控制自己的命運的需要有關的問題。弗朗索瓦·密特朗的成就至今主要一個在野黨領袖的成就,他使他自己、社會黨和法國左翼在法國掌握了政權。他和他們現在還必需證明自己能夠運用政權,而且尤為重要的是,同法國的普通公民們分享政權。 [11] 

弗朗索瓦·密特朗後世紀念

安葬密特朗的家族墓地 安葬密特朗的家族墓地
1996年1月8日凌晨,密特朗去世。他死前留下詳細的遺囑,不要求做任何演説,不要求舉行宗教儀式。讓既有信教又有不信教的家人決定是否做彌撒。他聲明死後不舉行國葬,不要求政要人物參加葬禮,只允許親人朋友和他的黑毛狗向他做最後的道別。他的繼任者希拉剋只好在密特朗下葬的同時,以做彌撒為名邀請世界各國政要,在巴黎聖母院舉行了盛大而莊嚴的彌撒。所以1996年1月11日上午法國有兩個密特朗悼念儀式:一個是安葬儀式,在夏朗特省,另一個是在巴黎的彌撒。 [12] 

弗朗索瓦·密特朗人物爭議

  • 竊聽爭議
1982年,巴黎猶太人居住區的恐怖事件發生後,當時任總統的密特朗下令組建一個反恐小組,並稱其主要任務是“打擊恐怖主義”。但小組的這一職能很快得到了“延伸”。由於密特朗陷入婚外情,並且有了一個私生女瑪扎麗娜,為保守這個對自己極為不利的秘密,他下令反恐小組開始進行“愛麗舍電話竊聽”行動。竊聽事件的暴露是在1993年3月4日。當時,法國《解放報》揭露,很多有頭有臉的人物,包括記者、法官甚至電影明星在內的150多人的電話被愛麗捨宮監聽,其中3人的行動還受到監視。而最“八卦”的是他對影星卡羅勒·布凱的竊聽。密特朗顯然是她的忠實影迷,想掌握夢中情人的一舉一動。雖然曝出法國版“水門事件”,但人們似乎非常尊重密特朗的私生活,認為捲到媒體的追逐中是不正常的事。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