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密支那戰役

鎖定
密支那戰役(1944年4月29日——8月4日)為中日戰爭中駐印中國遠征軍反攻緬甸戰役中進行的一次城市進攻作戰。
戰爭以奇襲開始,以消耗戰結束。最終佔絕對優勢的中美混合支隊歷時近100天,以傷亡6551人的代價殲滅日軍2000多人,並迫使剩餘的日軍800人退出。 [11] 
名    稱
密支那戰役
發生時間
1944年4月29日-1944年8月4日
地    點
緬甸
參戰方
中國,美國,日本
結    果
盟軍獲勝
傷亡情況
盟軍 傷亡6551人
日本 死亡2000多人

密支那戰役戰爭背景

密支那戰役中國出征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後,繼又乘勢攻佔泰國(原名暹羅)、馬來(西)亞等國(當時為英、法殖民地),氣勢囂張。國際局勢已形成兩太陣營:以德、意、日為軸心的侵略國;以中、蘇、美、英、法等國組成的盟國。1942年初,日軍企圖佔領緬甸後,直逼英屬印度,同德、意、日在伊朗會師。英國根據當時的形勢,要求中國出兵緬甸,截擊日軍,以阻止其進攻印度。當時,中國抗日戰爭已經四年,沿海城市早均陷落,國際交通只有確保緬甸安全,才能利用仰光海上通航,勾通中、印、緬公路,作為爭取外援通道,經過中、美、英首腦會商,達成協議,美國派史迪威將軍為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的參謀長兼任美軍駐華部隊司令。蔣介石同意出兵緬甸,支援英軍。 [1] 

密支那戰役戰鬥位置

密支那為緬北重鎮,位於伊洛瓦底江西岸,地處緬甸縱貫鐵路的終點,成為水陸交通樞紐,南連八莫,西通孟拱,北達孫布拉蚌和葡萄;東面通到甘拜迪的公路再向東延百里,便到騰衝。伊洛瓦底江經密支那城東折而向南,流向八莫。周圍多山,標高皆在500至1000米左右。城區西北是一個地形略有起伏的小平原(縱橫各達11公里),遍地是叢林。鐵路自南向北穿城而過,從日軍兵營和射擊場折向西行。在西、北各有飛機場一座,西飛機場仍可使用,北飛機場及擬建中的東飛機場則需再加整建方能使用。
緬甸日軍十分重視密支那的戰略地位,從1943年夏季開始即以第18師團第114聯隊駐守密支那及其附近地區。密支那戰鬥開始前,日軍防守密支那的兵力為:第114聯隊第1大隊的1個步兵中隊、1個步兵小隊、機槍中隊的1個小隊、大隊炮1個分隊,第2大隊的1個步兵中隊,聯隊炮中隊的半部(野炮1門、速射炮2門),通信隊主力,機場守備隊及憲兵隊,共約1200餘人。其第1大隊主力配屬給第56師團;第2大隊主力部署於瓦扎一帶,對西警戒;第3大隊部署於潘丁附近。 [2] 

密支那戰役戰爭起因

日軍佔領密支那後,控制了緬北撣邦一帶廣大地域,並截斷中印航線,迫使中印航線北移,開闢極端危險的駝峯航線。作為戰略要地,日軍決心堅守密支那,並在此修築了堅固T事,加上援軍,前後集結了3000餘兵力進行固守。
為攻佔密支那,史迪威不顧英軍將領的質疑和反對,採取了奇襲戰術。在駐印軍進攻孟拱谷地之初,史迪威命美軍梅利爾准將,率領一支中美聯合突擊支隊,由胡康谷地出發,穿越懸崖峭壁、森林茂密的庫芒山區,一路闢道前進,深入日軍後方,穿越100多公里的原始森林,秘密奔襲密支那。 [3] 

密支那戰役戰爭經過

密支那戰役機場奇襲

中美聯合突擊隊成功襲佔的密支那西機場 中美聯合突擊隊成功襲佔的密支那西機場
1944年4月21日,史迪威命令弗蘭克·道爾·梅里爾准將在太克里(孟關東南約50公里,位於庫芒山西麓、塔奈河東岸)編成奇襲密支那的中美混合突擊支隊:第1縱隊由第5307團第3營及新30師第88團組成,歸金尼遜上校指揮;第2縱隊由第5307團第1營及第50師第150團、騾馬輜重團第3連、新22師山炮第3連組成,歸亨特上校指揮;第3縱隊由第5307團第2營及英軍別動隊第6隊組成,歸麥吉(亦稱馬基)上校指揮。
儘快攻佔密支那、開通對華交通路線,一直是中國駐印軍進攻緬甸的戰略目標。4月上旬,史迪威即決定奇襲密支那,但由於蒙巴頓反對攻佔密支那,因而史迪威對英軍保密。
史迪威(中)和潘裕昆(左)以及柏德諾 史迪威(中)和潘裕昆(左)以及柏德諾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以下簡稱“中美突擊隊”或“中美聯軍”)於1944年4月29日自太克里出發,原定於1944年5月12日到達密支那佔領機場,因途中在沙勞卡陽、雷班、丁克高路等處與日軍第114聯隊的第2大隊相遇,經激戰方將其擊潰,行軍進程因此延緩。5月16日夜,第2縱隊進抵密支那西郊南圭河後,即以美軍第1營控制巴馬地渡口,切斷密支那通往孟拱的公路,於17日凌晨襲佔西機場,守護機場的日軍向火車站退去。第150團確實控制機場及其周圍要點,並清理了飛行跑道,豎起風幡,即電告史迪威機場已可空降。已在各地機場整裝待發的新30師第89團、第14團及炮兵、工兵各部隊,自當日下午3時起,陸續空運到密支那。
18日上午,史迪威偕梅里爾飛至密支那視察部隊,仍由梅里爾指揮密支那的作戰(1944年4月29日中美突擊隊由太克里出發時,梅里爾突發心臟病被送往萊多美軍第20醫院救治,其指揮職務由亨特上校代理)。此時,縱隊也到達了密支那北郊遮巴德附近。在此之前,第3縱隊已進至北機場附近和錫塔普爾,切斷了密支那與瓦扎間的交通,因遭到日軍的突襲,第3縱隊一度陷於混亂,經整頓後,移向遮巴德與第1縱隊會合。 [4] 

密支那戰役日軍反擊

日軍得知中美突擊隊襲佔西機場、控制了跑馬地,並襲佔了錫塔普爾後,即以第1中隊突襲錫塔普爾的第3縱隊,奪回該地,恢復與瓦扎第2大隊的聯繫。日軍雖然兵力單薄,卻佔有地形優勢,且在密支那已經營防禦兩年之久。第18師團官兵又多系日本九州礦工,素善挖掘坑道工事,其防禦設備不但堅固隱蔽、交通聯絡方便(坑道相連、交通壕縱橫互通),而且火網編成嚴密,隱秘的側防火力急襲點遍佈各處。但是日軍第18師團在胡岡、孟拱的慘敗以及第15軍對英帕爾的進攻失利,也使其士氣大受影響。
此次中美突擊隊對密支那的奇襲,使日軍頗感震驚。迄5月18日夜,到達密支那的中美突擊隊有第5307團3個營和英軍別動隊第6隊,新30師第88、第89兩個團以及第50師第150團,共計4個步兵團、1個山炮連(7.5釐米山炮4門)、1個重迫擊炮連(10.5釐米炮8門),無論在士氣上還是在兵力和火力上,對密支那的日軍都具有壓倒的優勢。
但是梅里爾求勝心切,且被初戰小勝所迷惑,滋生了輕敵心理,又過於自負,未能採納中、美指揮官的合理建議。他對經歷了20天長途艱苦行軍和戰鬥已十分疲憊的中美突擊隊沒有進行必要的調整,仍保持原來的行軍編組,讓第1、第3兩個縱隊分散在距西機場約9公里之遙的遮巴德附近,使中美突擊隊由於兵力分散而優勢大減,更沒有進行詳細的敵情、地形的偵察和作好攻堅戰的準備;尤其是沒有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切斷日軍的增援、補給路線,以致日軍第114聯隊第2、第3兩個大隊得以從瓦扎和孟拱河谷戰場先後進入密支那增援,也使第56師團步兵團團長水上源藏所率領的增援部隊第113聯隊1個大隊、野炮兵1箇中隊及工兵第56聯隊主力等,得以於5月30日順利地自密支那附近的宛貌(韋茂)渡過伊洛瓦底江,進入密支那,從而使密支那日軍的兵力猛增2倍多,達到3600餘人;加之中美突擊隊雖有強大的空中支援,卻缺乏緊密的陸、空聯絡和協調行動,地面炮火也不充分,步、炮之間也不夠協調,終於導致密支那的奇襲戰演變成為曠日持久、屢攻不克、傷亡慘重的攻堅戰,完全失去了奇襲作戰的意義,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5] 

密支那戰役雙方拉鋸

中美聯合部隊向密支那日軍陣地進行炮擊 中美聯合部隊向密支那日軍陣地進行炮擊
梅里爾於18日晨令第1、第3縱隊對北機場和錫塔普爾進攻。雖佔領了北機場,卻因在瓦扎的日軍第114聯隊第2大隊來襲,激戰竟日,卒被日軍突破了戰線,進入密支那市區,並在戰鬥中迫使第1、第3縱隊退守遮巴德一帶,北機場得而復失。密支那北部中美突擊隊的進攻首次受挫,日軍便乘機利用鐵路向孟拱開出了滿載軍需物資的最後一列火車。
與此同時,梅里爾令剛剛到達的第89團第2、第3營在西機場西南至跑馬地一帶構築工事,以該團第1營守備機場;令第150團以1個營從新卡坡向東攻奪八角亭,以第2、第3營向火車修理廠方向市區進攻。19日夜,該團擊潰火車修理廠的日軍後,一舉攻佔了火車站;但因地形不熟、疏於戒備,忙於接收戰利品,又未乘勝追殲殘敵、擴張戰果,在遭日軍約100多人反擊時釀成混戰,第3營營長郭文幹在率部增援途中中遭遇10多名日軍伏擊犧牲,第3營被打散,傷亡500餘人,火車站得而復失,官兵被困在車站附近,激戰兩日,補給中斷,彈盡糧絕。梅里爾未及時派兵增援,以致該部功敗垂成,迫使其只得與日軍進行肉搏後衝出重圍,退回跑馬地、河套一帶收容整頓。而梅里爾竟推卸責任,指摘該團團長指揮無能、作戰不力,建議史迪威予以撤職、遣送回國。這使中國官兵大為不滿,羣起抵制。梅里爾一氣之下舊病復發,被送往後方救治。麥克姆准將暫代其指揮職務。這時,第14師副師長許穎少將率第42團來到密支那。
1944年5月23日,史迪威偕新1軍軍長鄭洞國、新30師師長胡素、第50師師長潘裕昆、總部參謀長柏特諾來到密支那調整指揮系統。由柏特諾代表史迪威在密支那設中國駐印軍戰鬥指揮所,執行指揮;由麥克姆任戰地指揮官,統率在密支那的各部隊;以亨特任第5307團指揮官。在密支那的中國軍隊分別由胡素、潘裕昆統率,原中美聯合突擊支隊的臨時編組予以撤銷。
柏特諾較之梅里爾更無實戰經驗和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而且不敢身臨前線,對戰場上敵我雙方的情況全憑各級聯絡官的報告,此種報告又多有不實;而且柏特諾素來專橫跋扈,對中國軍官心存輕視,對他們的報告和合理的建議,每每置若罔聞,自以為是,一意孤行;更因他求功心切,從5月25日至6月25日間,不顧客觀情況,多次輕率地發動大規模進攻,致使中、美士兵傷亡慘重,每天只能推進50至200米。柏特諾反而誣衊中國軍隊“作戰不力、逡巡不前”,甚至將胡素擅自撤職,遣送回國。

密支那戰役日本困境

自殺的第56師團步兵指揮官水上源藏 自殺的第56師團步兵指揮官水上源藏
1944年6月1日,中美軍隊轉入坑道戰,同時迅速增派援軍,補充彈藥。1944年6月10日,中、美軍隊再次對密支那發起總攻,形勢日趨對日軍不利。水上被迫指揮部隊晝藏夜戰,多次偷襲英印軍隊,並利用繳獲來的彈藥、給養堅持戰鬥。至6月中旬,水上部隊已損失1000餘人。
由於密支那能否堅守,直接關係到日軍的部署,日軍魔鬼參謀遷政信,發佈“水上少將必須死守密支那”的命令。在6月25日到7月2日的一週時間裏,水上指揮守備隊進行殊死的拼搏,使中美軍隊僅前進了數百米。7月12日,中美軍隊在空中支援下再次發起總攻。127架飛機共投下754噸炸彈,其數量比炮兵發射的炮彈還多百分之二十,水上命令部隊在轟炸期間退往後方,一俊轟炸停止,迅即返回陣地抵抗步兵的攻擊,中、美軍隊雖有推進,但未取得決定性的戰果。 [6] 

密支那戰役困境突破

此次總攻後,水上部隊的兵力減少到大約1500人,因彈藥奇缺,火炮射擊已限制在每天6發以下,手榴彈每人只發兩枚,戰鬥中多采用白刃格鬥。為了補充兵員,水上令情報主任八江正吉中尉率5人冒雨溜出密支那,在瓦扎找到第2野戰醫院分院,指揮約400名傷病員,突破重重封鎖,與守備隊主力會合。至7月下旬,水上部隊減少到1200人,陣地設施幾乎遭到徹底破壞,第一線官兵已處於毫無掩護、完全暴露的狀態。戰壕積滿雨水,官兵們浸泡在齊腰深的水中。日本33軍本多才政中將獲悉密支那守備隊的命運危殆,決定向水上及守備隊頒發嘉獎狀,但偵察機無法飛臨密支那上空,只好以電報傳達。
7月下旬,密支那守備隊已瀕臨絕境,此時,如退守伊洛瓦底江東岸,將是最後的生存機會。丸山大佐不知道“死守密支那”的命令,向水上建議,與其全體無謂犧牲在密支那,莫如迅速轉移到江東岸,據守馬揚高地。水上默認了這一建議。丸山遂下令8月1日開始撤退,分批於1日、2日、3日夜間實施渡江。部隊按計劃成功渡江後,逐次集結在熱帶叢林中,倖存者減至約800人。

密支那戰役肅清日兵

在此期間,正是由於柏特諾未能接受中國軍官關於切斷日軍與孟拱、八莫的通道的建議,使日軍得以從八莫和孟拱兩地得到增援,從而引起了史迪威的不滿,於6月25日將柏特諾撤職,另以韋瑟爾斯(一譯魏賽爾)來密支那繼任。但以後的作戰實際上由鄭洞國指揮。鄭洞國以對壕作業向前推進,並注意步、炮、空的協同,於是傷亡大減,激戰至8月4日,完全佔領密支那及河對岸的宛貌,肅清了各處日軍殘兵。1944年8月4日黎明,水上源藏少將於農他隆東岸的一棵樹下,用手槍自盡。 [7] 

密支那戰役戰爭結果

密支那戰役歷時3個月,共攻進了90餘公里,恢復土地2200平方公里,擊斃日軍2000多人,俘獲69人,將日軍第十八師團第一一四聯隊,工兵第二聯隊。第五十六師團第一四八聯隊主力及其他部隊殲滅,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的第一期作戰任務勝利完成。自5月17日至8月3日中美突擊隊共傷亡6551人,這是駐印軍傷亡最大的一次戰鬥。 [6]  [8]  [11] 

密支那戰役戰爭評價

密支那戰役中,機場奇襲原本可以一舉攻佔密支那全城,殲滅其守軍,卻因指揮不當,授敵以逐次增援固守之機,使這場奇襲戰演變成了曠日持久的攻堅戰。經過79天血戰,付出了慘重代價,遲至8月3日方克全城。計殲敵水上少將以下官兵3650人,生俘187人,僅第114聯隊長丸山大佐率少數傷患乘竹筏逃往八莫。
奇襲密支那之戰結果變成了曠日持久的攻堅戰,這固然是計劃奇襲密支那之戰的總設計師柏特諾所未曾料到的問題,同時也是他指揮這一戰役時所不願看見的現實。這正好表明柏特諾的戰爭思維不夠縝密,其實戰經驗也太欠缺,且過於自信,因而不能廣徵博採、集思廣益。究其造成密支那一役經過79天的血戰,付出了重大犧牲後,方能攻克的主要原因,有如下諸端:
(一)奇襲未與圍城阻援同步進行,予敵以逐次獲援之機。中美聯合兵團代理指揮官亨特上校,因受到總部要求他儘快襲佔西機場的指示的影響,就沒有等待K、M兩縱隊全部到達,便以剛剛接近密支那西郊的H縱隊中的第一五。團襲佔西機場,另以美軍第一營佔領跑馬地渡口,以為只要能利用機場使增援兵團和物資可以源源空運前來,佔領密支那全城就是輕而易舉的事了。結果就沒有采取圍城阻援的措施,以致日軍的增援部隊陸續進入密支那,使守城日軍由1000人猛增到5000人之多。
(二)美軍一向有集體輪休的慣例,期限一到,正在作戰的部隊也必須撤出火線,到後方休整。第五三。七團按例到5月7日就應予以休整。總部且已承諾於佔領密支那西機場後使其休整。但史迪威卻違例棄諾,仍令該部繼續作戰,遂引起該部官兵普遍不滿和厭戰。結果不但紀律鬆弛指揮失靈,而且士氣低落,出現“怠戰“現象,使史迪威的威信大降,有一美軍士兵曾試圖射殺史迪威以泄憤。幸該美軍士兵終於良心發現,且懾于軍法軍紀之嚴威,而自主地放棄了刺殺史迪威的罪惡邪念,從而使史迪威未遭劫難。
(三)未能針對密支那地形平坦,日軍工事堅固、隱蔽良好且慣用急襲火力、側防火力和狙擊火力的特點,從一開始就未能採取後來鄭洞國所用的那種坑道進攻、步步推進的戰法,以致重複中國軍隊在淞滬戰役中的錯誤,招致重大傷亡,卻屢攻不克。
(四)空軍未向地面作戰部隊派出攜帶電台的聯絡員隨進攻部隊行動,指導空軍的轟炸射擊。炮兵也未向前線部隊派出前方觀測員,隨進攻部隊行動,以“誘導彈幕”掩護進攻部隊運動,及時準確地摧毀日軍側防火力點和堅固的機槍陣地。
(五)中美軍隊每次進攻,都疏忽了對敵情地形的偵察,而且疏於進攻的火力準備和步炮、陸空協同作戰的準備,每每倉促出擊,因而常常是勇敢有餘而巧戰則不足,遂致傷亡累累,卻無寸進。
(六)既然決定以奇襲戰術奪取密支那,首要的條件是出其不意。因此,必須利用各種偵察手段,摸清敵情和地形選擇使敵不容易察覺的進軍路線,制訂切實可行的奇襲計劃,並進行必要的沙盤兵棋或地圖兵棋上的演練,使主要幹部通曉敵情、地形和奇襲戰之實施要領。但是,梅里爾准將指揮(臨出發前因梅里爾心臟病發作,入院治療,改由亨特上校指揮)的中美聯合突擊兵團,卻僅憑空中照相圖和威廉·拉芬上尉從當地土人處探聽的消息,便選定由大奈河東的太克里,經波蓋卡、南陽卡翻越海拔2057米的巴當彭山進入沙勞卡陽河谷,經升尼接近密支那西機場和北機場。豈知日軍第一一四聯隊長丸山大佐,鑑於美軍埃夫列上校率領的克欽別動隊,一直在孫布拉蚌、葡萄一帶活動(以營救駝峯失事飛行員為主要任務),早已派其第二大隊在瓦扎(密支那北方78公里處)擔任搜索警戒,當該突擊兵團由金尼遜上校指揮的K縱隊於5月6醜行經雷託旁時與日軍一交火,便使行動完全暴露。遂導致奇襲戰變為持久攻堅戰。 [9] 

密支那戰役戰爭影響

密支那戰役的勝利,使盟軍獲得戰場主動權,對於中國來説,意味着中國西南戰略形式的得到根本改觀,抗日大後方有了穩定性。密支那戰役的勝利使“駝峯航運”不再經過危險的喜馬拉雅山,航線重新變直了,飛行高度重新變低了,運載量變大了,而安全性則大大增加。
密支那戰役的勝利還使駐印軍和遠征軍之間初步連成了一片。密支那與尚在鏖戰中的中國滇西重鎮騰衝之間,有140公里長的古代商道相連,1944年8月8日,駐印軍新38師第112團1個加強連(連長孫蔚民)和美國1個步兵排開往騰、密兩城間的中緬邊境,保護與遠征軍聯絡的孔道。9月6日,這個連在海拔2400米的高良工坳口,與正在騰衝酣戰的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取得了聯繫,並舉行了一次小型的會師。第20集團軍的胡振國團附率兵20人,中美英各方記者和工程人員220人,以及參加修築中印公路北線的當地中緬邊民千餘人蔘加了典禮,正在修築的中印公路北線將從這裏進入中國。 [10] 
參考資料
  • 1.    貴州省政協文史與學習委員會編,貴州文史資料選粹 政治軍事篇 【下卷】,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12,第633頁
  • 2.    孫繼業 孫志華著,正面戰場大會戰:國民黨軍隊抗戰紀實,團結出版社,2007年06月第1版,第215頁
  • 3.    劉革學著,中國遠征軍大結局,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09,第179頁
  •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貴州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貴州文史資料選輯 第20輯,,1985年12月第1版,第197頁
  • 5.    杜聿明,宋希濂等著,正面戰場 遠征印緬抗戰 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01,第284頁
  • 6.    蔣斌著,抗戰中的國民黨王牌部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01,第259頁
  • 7.    本書編委會編,抗戰檔案 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07,第987頁
  • 8.    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主編 郭汝瑰
  • 9.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編,牢記歷史 振興中華 江蘇省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論文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02月第1版,第325頁
  • 10.    楊剛,馮傑著,鐵血遠征 滇緬會戰,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05,第260頁
  • 11.    劉波,盧興順著. 中國抗日戰爭戰場全景畫卷 緬北衝鋒號 緬北反攻戰影像全紀錄[M]. 2015 第24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