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支卯粮作为汉语成语,最早见于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等文献亦收录其异形词'寅吃卯粮'。成语以天干地支"寅""卯"顺序为喻,本义指挪用次年粮食维持当年生计,引申描述经济收支失衡的窘迫状态 [1]。该词具有动词属性,可作宾语或定语使用,常与"入不敷出"等近义词构成语义关联。
- 拼 音
- yín chī mǎo liáng
- 出 处
- 《二刻拍案惊奇》
- 近义词
- 入不敷出
- 反义词
- 绰有余裕
- 词 性
- 动词
- 结 构
- 联合式
成语出处
播报编辑
该成语溯源至明代话本小说笑辩肯集《二刻拍案惊奇》,其中记载'我有差使的时候,已是寅支卯粮的了'的原始用例。清代文献中呈现书写变体,如《官场现形记棕厚愚悼》第谅旬燥十五回使用'寅吃卯粮'表狱阿述,料境只形成两种通行写法共存的局面 [1]拳提甩采慨霸钻她。
语义演变
播报编辑
成语本义源于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寅'居第三位,'卯'属第四位,借喻时间顺序上的先后关系。核心语义从"预支次年粮食"的具体经济行为,逐步抽象化为描述各类透支现象的通用比喻,涵盖个人收支、财政管理等多重领域 [1]。
用法分析
播报编辑
作为谓语时多搭配经济类主语,如'家庭开支寅支卯粮';作定语时常见于'寅支卯粮的困境'等结构 [1]。现代汉语中常与具体数据结合使用,例如'自从有了孩子后,寅支卯粮,生活更加困难了'强化表述精确性。
异形词考辨
播报编辑
"寅吃卯粮"与"寅支卯粮"构成完全等义关系,前者侧重消费行为(吃),后者强调财务操作(支)。《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将二者列为并存的规范写法,但在文学作品中存在地域性偏好差异 [1-2]。
文献用例
播报编辑
徐铸成《报海旧闻》记载民国报业'靠借支度日,寅支卯粮已成常态';梁斌《红旗谱》使用'这家农户年年寅支卯粮'反映农村经济状况 [1]。吴祖光《闯江湖》通过'戏班经营寅支卯粮'的描写展现特定行业生态。
近义关联词
播报编辑
该成语与'捉襟见肘''左支右绌'构成近义关系,但更强调时间维度上的失衡。与'量入为出'形成反义对照,后者强调收支平衡的理财原则。在专业经济文献中,常与'财政赤字''预算透支'等术语搭配使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