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寄荊州張丞相

鎖定
《寄荊州張丞相》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此詩為寄贈張九齡被貶荊州而作,寄託作者對張九齡的深切懷念,抒發世無知音,自己也將歸老田園的情懷。全詩樸實無華,自然天成,處處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實意。
作品名稱
寄荊州張丞相
作    者
王維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題    材
酬贈詩

寄荊州張丞相作品原文

寄荊州張丞相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1] 

寄荊州張丞相註釋譯文

寄荊州張丞相詞句註釋

⑴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張丞相:即張九齡。張九齡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貶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⑵所思:所思慕的人,所思慮的事。
⑶悵望:惆悵地看望或想望。荊門:山名,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相對,唐人也稱荊州為荊門。
⑷舉世:普天下。
⑸方將:將來,未來。與農圃:做耕田種菜之事,指隱居躬耕。
⑹藝植:種植,耕種,栽植。老丘園:終老於田園。丘園,家園、鄉村。
⑺飛雁:一作“飛鳥”。飛,一作“無”。
⑻何由:怎能。 [1]  [2]  [3] 

寄荊州張丞相白話譯文

我所思念的人在哪裏呢?我悵然遙望疊嶂深處的荊門山。
普天之下沒有人賞識我,您對我的提拔讓我終生感激。
如今您已遠去,我也將要隱居種田,終老家鄉。
南飛的大雁漸漸飛到視野盡頭,可是怎樣才能將我的心語傳達給您呢? [2]  [3] 

寄荊州張丞相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開元二十二年(734),張九齡為中書令,次年擢王維為右拾遺,是年王維三十五歲。在此之前,王維在政壇上沒有任何地位。在政壇上,張九齡對王維有着深厚的知遇之恩。所以王維視張九齡為伯樂、恩人。開元二十五年四月,張九齡因所薦監察御史周子諒忤旨,被貶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當張九齡被貶荊州之後,舉朝之士但求自保,而不再敢直諫於皇帝,王維卻不避權貴,寫成此詩表達對張的知遇之恩。《資治通鑑》記載:“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榮自保位,無復直言。”朝局漸漸地陷入李林甫等小人之手。王維思念恩公和過去朝政清明的時代,對當下朝局失望透頂,逐漸遠離朝局,過着半仕半隱的生活。 [2]  [3] 

寄荊州張丞相作品鑑賞

寄荊州張丞相整體賞析

《寄荊州張丞相》這首詩寄託作者對張九齡的深切懷念,抒發世無知音,自己也將歸老田園的情懷。
此詩首句借用了古人現成的樂府詩句—“所思竟何在,洛陽南陌頭。”(沈約臨高台》)“所思竟何在?相望徒盈盈。”(劉孝綽《歌行》)相比於律詩詩句,南朝樂府詩句更接近於口語,律詩中以樂府詩句開篇,使得詩意流轉而富有情韻。詩人舉目遠望,而以“深”字寫遠望之景,將荊門山寫出悠遠淵然的意藴。張丞相對詩人有着舉世無雙的恩情,可是皇帝被小人迷惑,詩人也沒有什麼辦法,只能歸隱田園。詩人最後説“何由寄一言”,感覺南飛的大雁難以傳達自己的心意,這份心意中,既有對恩公的掛懷與思念,也有一言難盡的苦衷。同時,尾聯的“目盡南飛雁”一句,與“悵望深荊門”嚴密照應:“目盡”對應“悵望”,“南飛雁”對應“深荊門”,“何由寄一言”一語收束中二聯對張丞相與王維故交以及王維無奈歸隱現狀的描寫,精工有致。能以精工之筆寫詩,卻帶給讀者平淡自然之感,可以説詩人達到了非常高的創作境界。
全詩以景結束,低吟婉轉,更覺深沉。詩歌語言樸實無華,自然天成,處處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實意。 [2]  [3] 

寄荊州張丞相名家點評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雲:悠然、淵然(“悵望”句下)。鍾雲:悲甚!厚甚!非過時人不知(“終身”句下)。鍾雲:此二句不説思舊,其意更深(“方將”二句下)。鍾雲:直樸,深致(末句下)。 [4] 
明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唐雲:八語一直説下,使人讀不斷。 [4] 
清代屈復唐詩成法》:本為浮沉宦海,今將決計歸田,回思舊恩舉世無二,文義極順,然不成作法矣。今先寫丞相,接寫感恩,決計歸田反寫在五、六,文勢意味方陡健深厚。 [4] 
清代吳煊、黃培芳《唐賢三昧集箋註》:顧雲:清深質直,寫情沖淡。 [4] 

寄荊州張丞相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着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1
  • 2.    鄧安生 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28-129
  • 3.    張 晨.王維詩全鑑.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0:129-131
  • 4.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302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