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寄暢園

鎖定
寄暢園,又名鳳谷行窩、鳳谷山莊、秦園,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惠山古鎮景區文物古蹟區內 [8]  [10]  ,地處無錫市西郊東側的惠山東麓,毗鄰惠山寺;始建於正德十五年(1520年),興盛於明萬曆至清康乾年間,是江南地區山麓別墅式古典園林、無錫市唯一的明代古典園林,與瞻園留園拙政園並稱江南四大名 [1-4]  寄暢園又名秦園,位於惠山橫街,面積15畝。 [9] 
寄暢園主要由門廳、法帖碑廊、秉禮堂、庭院、碑牆、含貞齋、九獅台、八音澗、案墩、梅亭、嘉樹堂、大石山房、涵碧亭、七星橋、錦匯漪、鶴步灘、知魚檻、凌虛閣等建築景觀組成;是江南私家園林的集大成者,對於研究江南園林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2]  [6-7] 
1988年1月13日,寄暢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寄暢園
地理位置
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惠河路2號惠山古鎮景區文物古蹟區內
所處時代
明清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08:00-17:3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3-0093-3-041

寄暢園歷史沿革

元朝時,園址為兩間僧舍,名“南隱”“漚寓”。
寄暢園 寄暢園
正德十五年(1520年),北宋詞人秦觀後裔秦金,購得惠山寺僧舍“漚寓房”,並在原僧舍的基址上進行擴建,壘山鑿池,移種花木,營建別墅,闢為私園,取名“鳳谷行窩”。 [6]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秦金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重修寄暢園,“葺園池於惠山之麓”,鑿池、疊山,改園名稱“鳳谷山莊”。
康熙初年,秦燿曾孫秦德藻改築寄暢園,延請造園名家張漣及其侄掇山理水,疏泉疊石,園景益勝。
雍正年間,秦德藻長孫秦道然因受宮廷鬥爭株連入獄,寄暢園被沒官,割出西南角建無錫縣貞節祠。
乾隆元年(1736年),秦道然第三子秦蕙田殿試中探花,上《陳情表》,秦道然獲釋,寄暢園被髮還,由秦德藻二房孫秦瑞熙斥資白銀3000兩,照舊營構重修。
清乾隆十一年,秦氏族議“惟是園亭究屬遊觀之地,必須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將寄暢園內嘉樹堂改為“雙孝祠”,寄暢園為祠堂公產,故又名“孝園”。
清咸豐年間,寄暢園多數建築毀於兵火。
1952年,秦氏後裔將寄暢園獻給國家,無錫市人民政府進行保護性修復,將原貞節祠納入園中,即今“秉禮堂”一組小巧庭院。重修九獅圖石,重建嘉樹堂、梅亭、鄰梵閣、凌虛閣、先月榭、卧雲堂等建築,恢復了寄暢園全盛時期的園林景觀。 [6] 

寄暢園建築格局

寄暢園屬山麓別墅類型的園林,總佔地面積9900平方米,南北長,東西狹,主要由門廳,法帖碑廊,鳳谷行窩,秉禮堂及庭院,碑牆,含貞齋,九獅台,八音澗,案墩,梅亭,嘉樹堂,大石山房,清藥,涵碧亭,七星橋,清響,錦匯漪,鶴步灘,知魚檻,幻石,鬱盤及觀景廊、凌虛閣、先月榭及廊、卧雲堂、美人石、鏡池、介如峯刻石及碑亭、鄰梵閣等28景、碑刻244方組園景佈局以山池為中心,巧於因借,融入自然。將園外景色借入園中,園內池水引惠山之泉,採用本地的黃石疊砌假山,假山依惠山東麓山勢作餘脈狀,增加了園景的深度。 [2]  [6] 
清道光年間惠山志載佈局 清道光年間惠山志載佈局
寄暢園建築物在總體佈局上所佔的比重較少,園景以山水為主,加之樹木茂盛,佈置得宜,從叢樹空隙中遠眺錫山龍光塔,園內顯得開朗。園內主要部分是水池及其四周所構成的景色,由於假山南北縱隔園內,周圍種植高大樹木,使水池部分自成一環境,顯得幽靜。池的西、南、北三面,有臨水的知魚檻亭、涵碧亭和走廊,影倒水中,相映成趣;由亭和廊西望,假山與隔池的亭廊建築形成自然和人工的對比。 [6] 
寄暢園佈局 寄暢園佈局

寄暢園主要建築

門廳
寄暢園門廳是從惠山寺日月池畔入園的第一個園林建築羣,門前立有第三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石碑。門廳小院內是“鳳谷行窩”古樸的三開間廳堂,正中懸“鳳谷行窩”門額,兩側柱聯:“雜樹垂蔭,雲淡煙輕;風澤清暢,氣爽節和”。原是祠堂,後歸園中,成為寄暢園園的入口處。 [6] 
門廳 門廳
秉禮堂
秉禮堂,位於寄暢園門廳檐廊西牆的月門後,共有廳屋三間,佔地面積667平方米,既有整潔精雅的廳堂、碑廊,又有自然得體的水池、花木和太湖石峯 [6] 
秉禮堂 秉禮堂
含貞齋
含貞齋是寄暢園第三代園主秦燿的書房,四周多植古松,秦燿曾有“盤桓撫古松,千載懷淵明”之吟;齋內懸聯:“池含林採明於纈;山貽台華媚若細”。 [6] 
含貞齋 含貞齋
九獅台
九獅台位於含貞齋對面,又名“九獅圖石”,是用太湖石疊成的大型假山,高數丈,突兀峻峭;置有若干獅形湖石,整座假山構成一隻巨大的雄獅,俯伏於青翠欲滴的綠樹叢中,靜中寓動,妙趣橫生。 [6] 
九獅台 九獅台
鄰梵閣組景
鄰梵閣,位於鳳谷行窩廳堂東側,往東有一小亭,旁有百年巨樟,綠蔭垂地,亭中一碑,鐫刻清乾隆帝御筆題詩和作畫“介如峯圖”。亭前一池,呈長方形,水平如鏡,池東立一湖石,倚牆而立,頗如婷婷美人,對鏡理妝,嫵媚有姿,故湖石名“美人石”,池名“鏡池”。清乾隆帝第二次南巡見美人石後,改稱“介如峯”。 [6] 
鄰梵閣組景 鄰梵閣組景
錦匯漪組景
錦匯漪水池,位於寄暢園的中心,彙集着園內絢麗的綿繡景點而得名,寄暢園的景色,圍繞着一泓錦匯漪池水而展開,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樹影、花影、鳥影,盡匯池水之中。在錦匯漪東南角,有六角小亭,中懸“鬱盤”匾,得名於唐朝王維《輞川園圖》中“巖岫盤鬱,雲水飛動”之句。知魚檻位於錦匯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環水,方亭翼然。檻名出自《莊子》:“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之句。七星橋橫跨在錦匯漪上,由七塊石板直鋪而成,平卧在波面之上,過橋有嘉樹堂,為三開間,堂旁有廊橋,通向涵碧亭。 [6] 
清代朝房
清代朝房位於寄暢園東門對面。清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江南,每次抵錫必到惠山寄暢園,此房為當時地方官員迎候皇帝,提前集中在此恭候之處。故借用“朝房”名稱,稱“寄暢園朝房”。 [6] 
清代朝房 清代朝房

寄暢園歷史文化

寄暢園名稱由來

明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廣巡撫、東林黨人秦燿擔任寄暢園園主後,萬曆十九年(1591年),因其師張居正被追論而解職歸鄉,返無錫後,因朝政失意,心情鬱悶,只得寄抑鬱之情于山水之間,疏浚池塘,改築園居,借王羲之《答許椽》詩:“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句中的“寄暢”兩字命名園林。 [6] 
寄暢園 寄暢園

寄暢園南巡名勝

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皇帝多次巡遊江南,每次都必遊寄暢園,留下了許多詩章和匾、聯。乾隆帝認為“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自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首次南巡,便指定寄暢園為巡幸之地,因喜其幽致,故攜圖以歸,於北京清漪園萬壽山東北麓仿建“惠山園”,即今頤和園中的“諧趣園”。 [6] 
寄暢園 寄暢園

寄暢園相關人物

秦金(1467年-1544年),字國聲,號鳳山,明代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人。明弘治六年(1493)進士,歷任河南提學副使,改右參政。擊敗起義軍劉六部將趙鐩。明正德九年(1514年),巡撫湖廣,鎮壓桂陽瑤寨。明嘉靖初年,以爭“大禮”忤帝旨。明嘉靖六年(1527年),自陳歸鄉。後再起為南京兵部尚書。卒贈少保,諡端敏。

寄暢園相關詩文

《風谷行窩》秦金
名山投老住,卜築有行窩。曲澗盤幽石,長松育碧蘿。
峯高看鳥渡,徑僻少人過。清夢泉聲裏,何緣聽玉珂 [6] 

寄暢園文物保護

1988年1月13日,寄暢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寄暢園旅遊信息

寄暢園地理位置

寄暢園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惠河路2號惠山古鎮景區 [2] 

寄暢園開放時間

08:00-17:30

寄暢園交通線路

乘坐梁溪公交2、10、26、27、39、43、56、59、71、87、89、98、139、158、207、359路等至“錫惠公園”站下車即可到達;乘坐梁溪公交4、15、39、43、75、76、81、83、126、139、611路至“惠山”站下車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