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鎖定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作。此詩抒寫對朋友的思念,也寄予了詩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全詩以景寄情,寓情於景,用筆極為簡練,以竹塢、亭檻、流水、枯荷等極其普通的景物,勾勒出清幽絕妙的意境,並且把作者對崔雍、崔袞兩兄弟喪父之悲的同情以及詩人自己的寂寥之感含蓄地傳遞出來。
作品名稱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作品別名
宿駱氏亭
作    者
李商隱
創作年代
晚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作品原文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1]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註釋譯文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詞句註釋

⑴崔雍、崔袞:崔戎的兒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
⑵竹塢(wù):叢竹掩映的池邊高地。水檻(jiàn):指臨水有欄杆的亭榭。此指駱氏亭。
⑶迢遞:遙遠的樣子。重城:一道道城關。
⑷秋陰不散霜飛晚:秋日陰雲連日不散,霜期來得晚。
⑸枯荷聽雨聲:雨滴枯荷,大約只有徹夜輾轉難眠的人才能聽到。 [2-4]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白話譯文

竹叢裏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飛向遠方,可卻隔着重重的高城。
秋空上陰雲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4]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文宗大和八年(835)。當時李商隱離開崔家,旅宿在駱姓人家的園亭裏,寂寥中懷念起崔雍、崔袞兩位從表兄弟,寫下了這首很有情韻的小詩。
大和七年(834),李商隱應試不中,投奔時任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調任兗州觀察使,沒想剛到兗州就病故了。崔戎對李商隱不僅有親戚之情,還有知遇之恩。崔戎的兩個兒子崔雍、崔袞和李商隱也是情深義重。 [4]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作品鑑賞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整體賞析

此詩首句寫駱氏亭,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遠離塵囂之感。接着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間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遊絲,悠悠然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詩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無好友共賞幽勝而微感惆悵。“秋陰不散霜飛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氣氛,烘托情緒。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濛,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詩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這種心情又反過來更增加了相思的程度。詩人是在旅途中暫宿駱氏亭,此地近一段時期的天氣,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測,這揣測的根據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這句一方面是為末句作鋪墊(由於“秋陰不散”故有“雨”;由於“霜飛晚”故“留得殘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詩人原來是一直在那裏思念着遠隔重城的朋友的,由於神馳天外竟沒有留意天氣的變化。不知不覺間,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陣錯落有致的聲響。詩人這才意外地發現,這蕭瑟的秋雨敲打殘荷的聲韻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卻因聆聽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藴涵有一種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詩人“聽”到的,也不止是那悽楚的雨聲。枯荷秋雨的清韻,常人難解其中滋味。這單調而悽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沈義父樂府指迷》雲:“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此詩之結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正是以景結情,不僅景中含情,且有聲有情、聲情並茂,聲、景、情諧和合一而收餘音繚繞之致,使詩歌境象迷茫,旨義含隱深曲。
這首詩雖然寫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寫得歷歷如畫,但它並不是一首寫景詩,而是一首抒情詩。“宿駱氏亭”所見所聞是“寄懷”的憑藉,“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後兩句暗藏徹夜不眠之意,詩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説是以景寄情、寓情於景的。詩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的。 [5-6]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名家點評

清代何焯:寓情之意,全在言外。(《義門讀書記》)下二句暗藏永夜不寐,相思可以意得也。紀昀曰:不言雨夜無眠,只言枯荷聒耳,意味乃深。直説則盡於言下矣。(《李義山詩集輯評》)
清代姚培謙:秋霜未降,荷葉先枯,多少身世之感!(《李義山詩集箋註》)
清代屈復:一駱氏亭,二寄懷,三見時,四情景,寫“宿”字之神。(《玉谿生詩意》)
清代紀昀:分明自己無聊,卻就枯荷雨聲渲出,極有餘味;若説破雨夜不眠,轉盡於言下矣。“秋陰不散”起“雨聲”,“霜飛晚”起“留得枯荷”,此是小處,然亦見得不苟。(《玉谿生詩説》)不言雨夜無眠,只言枯荷聒耳,意味乃深。直説則盡於言下矣。(《李義山詩集輯評》) [7]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託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温庭筠合稱“温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8]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62
  • 2.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89
  • 3.    田秀麗解譯.李商隱詩全鑑[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0:25-26
  • 4.    陳永正.李商隱詩選譯[M].成都:巴蜀書社,1991:13-14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143-1144
  • 6.    黃世中.論李商隱詩的隱秀特徵[J].文學評議,2003(05):75
  • 7.    陳伯海.唐詩匯評(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425
  • 8.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