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宿松起義

鎖定
宿松起義是指1930年9月26日,在中共鄂東待委和蘄黃廣中心縣委的領導與中國工農紅軍第8軍的配合下,中共安徽宿松縣委領導發動了聲勢浩大的一場起義。 [1] 
中文名
宿松起義
地    區
安徽宿松縣
類    型
事件
發生時間
1930年9月26日

宿松起義歷史背景

1919年五四運動的驚雷震撼了宿松,1923年起,馬克思主義在宿松秘密傳播,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覺悟的宿松進步青年學生先後在外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其中有陳鍾奇、祝爾昌、徐文藻、周紹南、吳松濤等人。1926年,共產黨員徐文藻按組織安排,回到家鄉縣立第三高等小學任教,在中共黃梅三區(獨山)區委領導下,秘密開展革命活動。中共黃梅縣委及三區區委書記李實秋經常來宿松,幫助徐文藻開展建黨活動。1927年1月,在李實秋主持下,中共宿松支部在縣城天主堂成立,徐文藻任支部書記,黨員4人。為加強宿松黨組織力量,黃梅黨組織介紹陳輝參加宿松支部的工作。 [2] 
中共宿松支部是宿松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堅強戰鬥堡壘和組織領導核心,共產黨在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中起着領導和骨幹作用。按國民黨安徽左派臨時省黨部指示,成立了國民黨宿松縣左派縣黨部籌備委員會。為迎接北伐軍,組織成立了嚮導隊、後援會。在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具體指導和幫助下,成立了國民黨宿松縣左派縣黨部和工、農、商、青、婦等各界民眾團體。徐文藻擔任了縣黨部常委,主持全面工作,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運動高潮。在革命高潮中,縣黨部組織審判委員會,4月6日在老廳廣場舉行公判大會,將惡貫滿盈的高氏父子就地處決。 [2]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徐文藻領導中共宿松支部和縣黨部(左派)與宿松國民黨右派勢力作針鋒相對的鬥爭。5月17日,在國民黨安徽省黨部(左派)周新民、柯慶施駐宿松的二軍六師師長戴嶽、黨代表肖勁光的支持下,徐文藻領導中共宿松支部和國民黨縣黨部在縣城天主堂前召開2000餘人參加的討蔣大會。1927年5月下旬,反革命逆流一浪高過一浪。5月28日,宿松“五·二八”慘案發生。安徽省政務委員會派來的反動軍隊,由團長吳振東率領,突襲宿松縣城,當天下午,徐文藻被捕。29日下午,由吳振東主持,在老廳設立刑場,將徐文藻、鍾國漢殺害。 [2] 
黨的八七會議後,皖、鄂、贛三省黨組織分別派員到宿松,1930年9月,紅8軍攻克宿松縣城,推動了宿松革命形勢的發展,以祝爾昌、楊學源等一批共產黨員為先鋒,發動農民運動,開展武裝鬥爭,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創了宿松革命根據地。紅27軍、紅28軍轉戰宿松,大中華抗日救國軍建立,捍衞了根據地,壯大了紅軍力量。 [2] 

宿松起義具體經過

1930年9月26日,在中共鄂東特委和薪黃廣中心縣委的領導與中國工農紅軍第8軍的配合下,中共安徽宿松縣委領導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宿松起義。 [1]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在中共黃梅縣委的幫助下,宿松縣建立了中共支部。1929年7月,宿松縣革命委員會在東林寺小學成立。8月,南北衝、長溪山、邱家山、陳漢溝、二郎河等地的赤衞隊、鄉村蘇維埃紛紛建立,赤衞隊員發展到3000餘人。1930年5月,因旱災嚴重,山區羣眾鬧饑荒,宿松縣革命委員會主席祝汝昌抓住時機,發動貧苦農民開倉分糧,與地主老財進行鬥爭。7月,新的中共宿松縣委在黃梅北山寺成立,書記王新儒。9月,又在北山寺成立了宿松縣暴動委員會,祝汝昌任主席,吳貴興任縣蘇維埃赤衞隊總指揮。 [1] 
為了打擊敵人,粉碎敵人對古角蘇區的封鎖,恢復和擴大宿松蘇維埃區域,發展壯大革命力量,中共宿松縣委、宿松縣暴動委員會在鄂東特委和蘄黃廣中心縣委的領導下,決定由紅8軍第4、第5縱隊協助,發起攻打宿松縣城的武裝暴動。9月25日,宿松縣暴動委員會和宿、黃邊區赤衞隊及紅8軍第4第5縱隊共1000多人從黃梅小溪移師宿松縣亭前。暴動領導人在亭前召開會議,決定由紅8軍第4第5縱隊和宿、黃邊區赤衞隊承擔主攻任務,地方羣眾擔任運輸、救護等工作。考慮到攻城大軍必經之地——宿松二郎河,有國民黨自衞團一箇中隊駐防,時任宿松縣赤衞隊大隊長的吳祖保,以二郎團防秘書吳鬱之家兄的身份,深入團防駐所,利用調虎離山之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26 日清晨,暴動隊伍悄悄靠近縣城,佔據座落於縣城東北的錢家山、鋰魚山兩塊高地,並挑選小東門至北門一段城牆為突破口,向城內守軍發起攻擊。國民黨宿松縣長周崇頤及東區自衞團團長葉中全、中區自衞團董事會主席桂毓梅等組織自衞團和商民戈矛隊300餘人嚴守四門,憑藉堅固城牆進行頑抗。 [1] 
上午9時,戰鬥仍處於對峙狀態,敵我雙方均有人員傷亡。攻城指揮人員重新調整了攻城部署。宿松赤衞隊大隊長吳祖保肩扛雲梯,與陳金鈺等3名紅軍戰士一道,從城牆西北角強行登城取得成功。正午時分,北、西城門被打開,守城之敵紛紛舉槍投降。縣長周崇頤等見大勢已去,慌忙打開南門,逃奔南鄉壩頭鎮。起義隊伍擊斃自衞隊80餘人,繳獲長短槍100餘支、迫擊炮2門,子彈千餘發。暴動隊伍進城以後,宿松赤衞隊打開監獄,救出被囚禁的革命者,搜查並逮捕了宿松及外籍的土豪省紳和貪官污50餘人。沒收了當地幾大財主商店的官鹽5萬餘斤,白糖2萬餘斤,還有布匹、糧食、藥品。 [1] 

宿松起義主要影響

27日,宿松縣暴動委員會主席祝爾昌等組織宿松民眾數千人,齊集老廳廣場,召開慶祝大會和公審大會,對逮捕的犯人進行宣判,槍斃了罪大惡極者26人。宿松暴動後,宿松赤衞隊總指揮吳貴興,挑選70餘名赤衞隊員加入了紅軍,與宿松部分地方武裝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3師第9團,繼續堅持鬥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