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宴石山

鎖定
宴石山是廣西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廣西玉林市博白縣頓谷鎮,南流江畔石弓灣渡口。該風景區以宴石山為中心,宴石寺為首景,面積2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
中文名
宴石山 [1] 
行政區類別
廣西壯族自治區
所屬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地理位置
博白縣南流江畔石弓灣渡口
面    積
24 km²
著名景點
“天仙橋”
方    言
地佬話,客家話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0:00-24:00

宴石山簡介

宴石山是廣西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博白縣南流江畔石弓灣渡口,距縣城30公里。該風景區以宴石山為中心,宴石寺為首景,面積2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有天然石橋通崖上,石橋全長100米,跨度60米、高30多米,厚10米, 號“天仙橋”。景區內羣山連綿,層巒疊翠,異彩紛呈,形象逼真:馬騎石形如牧童騎馬,龜頭山象千年神龜翹首望青天,象鼻山伸飲江水,美女獻花趣味橫生,金雞報曉山活靈活現。
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廣西博白縣西部的頓谷鎮石坪村,距離縣城30千米,距水英二級公路8千米。博白古八景之首,玉林市十大景區之一,典型丹霞地貌。景區山體多為方山,頂平而開闊,有“山如方石”之喻。宴石山因山頂平坦能擺千餘桌宴席,故而得名。整個景區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集山、水、巖、洞、泉、寺、園於一身,具有山峯秀、巖洞奇、石頭美、江水清等特點。屬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
景區面積24平方千米,核心區面積7平方千米。周圍羣山連綿,層巒疊翠,南流江從景區蜿蜒而過,兩岸翠竹垂柳,綠樹成蔭,構成了奇特美妙的自然風光。主要景點有:堪稱“天下丹霞第一橋”的宴石大仙橋;始建於唐鹹通六年(865),目前廣西年代最久遠的寺廟——宴石寺;建於東漢廣西最早的道觀——紫陽觀和雕刻於隋末唐初廣西現存最早的摩崖造像。此外,還有許多極其罕見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遺蹟,如“燭光照古剎”、“左青龍右白虎”、“大小仙橋”、“陰陽巨石”、“一線天”、“出米洞”、“古城”、“仙竹梯”、歷代石刻等等。據《粵西金石略》的《新開宴石山記》所載,在宴石山的臨江處曾鑿有約五丈餘高的佛像一座,未窮何年代所鑿,遺憾的是,此巨佛在清末或民國初已坍塌落入江中。20世紀50年代末,宴石寺被毀,1988年重修。修復後的宴石寺重振大名,四方遊客如雲,每年年初,信徒、遊客自發形成朝拜廟會,農曆正月初三達到高潮,多時達3萬人以上,少也有2萬多。現已開闢有古寺朝拜、丹霞覽勝、南流泛舟等旅遊項目。
宴石寺:位於宴石山南麓,唐鹹通六年(865),唐節度使高駢徵南詔,途經此地所建,後經南漢都監劉崇遠擴建,號“覺果禪院”。寺的南面有兩石筍,高數丈,恰似一雙紅燭對寺而燃,構成“燭光照古剎”自然景觀。
宴石山
宴石山(5張)
宴石仙橋:又稱姐妹仙橋、大小仙橋。位於宴石山南1千米南流江兩岸。大仙橋長100米,內空最大跨度84.9米,寬6米,高32.3米,厚15.2米,據全國丹霞地貌專家考察認定,該橋為丹霞地貌中跨度、高度、橋面寬度最大的天生橋,堪稱“天下丹霞第一橋”。小仙橋與大仙橋隔江遙相呼應,據説在江中還有一座水上仙橋,枯水期隱約可見,三橋並立,令人叫絕。

宴石山景區特色

宴石山 宴石山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宴石山多資多彩的自然旅遊景觀;而悠久的歷史,又給宴石寺塗上了一層濃厚的文化色彩。
宴石山於1995年被批准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廣西博白縣頓谷鎮流江畔石弓灣渡口旁,距縣城35公里。宴石山風景區具有山峯秀、巖洞奇、石頭美、江水清、文化深等特點,在嶺南旅遊文化資源中享有極高的地位。景區面積24平方公里,羣山連綿,層巒疊翠,異彩紛呈,形象逼真,如馬騎石形如牧童騎馬,龜頭山像千年神龜翹首望青天,象鼻山伸飲江水,美女獻花趣味橫生,金雞報曉活靈活現。

宴石山著名景點

宴石山,猶如一位不施粉黛的村姑,天生麗質,清純可人。風暴區方圓十餘平方公里,集山、水、巖、洞、泉、寺、園於一身,擁有宴石寺、大小仙橋、紫陽觀、沙牛嶺、南流江五個風景區。著名風景有陸上仙人橋、水上仙人橋、大象飲水、雙鯉躍門、金雞報曉、母豬帶仔、翹首神龜、翻空天馬、仰首蟠龍、長嘯猛虎、威武雄師、梳妝美女、仙女浴池、燃脂雙燭、馬門古灘、宴石虛巖等。還有宴石三烈詞、仙人池、出米洞、三官梯、伏波祠、古城、天馬、石狐、石貓、神樹……
宴石山 宴石山
還有一線天,亦名“一線曙光”。人在山底,仰首張望,昭昭一線,長可半里,故曰“一線天”。穿梭于山之西的南流江,如翡翠如玉帶如明珠,鑲嵌在宴石山的險峯奇谷中。乘車出城來到南流江畔,碧水丹山眼來。看着碧綠江水,水光瀲灩,水抱着山,山繞着水,水映着山,山襯着水,不覺怦然心動。走進宴石山,可逐一領略其特有的迷人風采。
宴石山南的懸崖崖壁下有“洞天”、“洞池”兩巖洞,傳為陳越王大宴羣仙處。巖皆盤石壁立,高近百多米,因陳越王宴於此而得名宴石。公元865年,唐鹹通節度使高駢奉旨率兵南征南詔,途經此地,分別塑佛像於“洞天”和“洞池”內,創建了宴石寺,至今已有1100多年曆史。此寺因石洞體積所限,規模不大,氣勢卻甚雄偉。宴石寺是廣西境內第一個建立起來的佛教寺廟,所以被稱為“廣西第一寺”。南漢乾和十五年,都監、鹽鐵運使劉崇遠對此廟曾重新修建,用鐵鑄釋迦牟佛像、十八羅漢、五百阿羅漢置於廟中。南漢帝劉晟頗信佛,劉崇遠請其命名並賜墨寶,即命宴石山為“鷲峯”、宴石寺為“覺果禪院”,並親筆書之,大室元年﹙957年﹚鑿成,二年立碑以紀其事,碑文尚存。當你走進寺門,迎頭可見“鷲峯”的石刻,筆跡已模糊不清,洞內械壁“覺果禪院”蒼勁有力的筆跡保留至今。宋朝宰相蔡京的第三子蔡絛,被貶白州時曾到此瀏覽,洞右壁的“人間天府”四字即為其所題。
洞外樹木四季常青,洞內冬暖夏涼,風雨不透,是天然的療養之地。宴石寺歷代均出名僧,名聲遠播。石寺洞天,內有寺廟稱為“靜默堂”,亦為劉崇遠所建。寺頂半壁上有竹梯,據道光版《博白縣誌》記載:“寺頂半壁中人跡不能至,有竹梯一具,不知置自何時,詢近百歲老人稱,幼時已見如此,又詢故老亦然。常經風雨漂剝,久不傷壞,亦神物也。”此梯至今猶存。由此看來,在雍正王朝出生的人眼見此物存在了,它的壽命至少超過五百年以上,稱為“神梯”亦不為過。寺的南面有兩竹筍,高30多米,巍然屹立,猶如兩支特大無比的蠟燭,正向宴石寺神仙宴會點燃。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解放前,宴石寺煙火頗盛。20世紀50年代,宴石寺被拆毀。1988年鄉民籌資重建。
宴石寺正門上書有“宴石寺”三字。它的門聯和重門聯為:“宴會羣仙地,石開一洞開”、“宴石鍾靈千古秀,仙橋毓秀萬年居”聯首分別嵌上“宴石”和“宴石仙橋”顯然把宴石寺、宴石山、宴石仙橋三景融為一體。宴石山壁立如削,寺頂平坦,密草叢叢,荊蘿盤生,輕紗般的霧靄在林間迴盪飄逸。往昔,山頂正中有一泓清泉,波光如鏡,池中五彩斑斕的菩薩魚與藍天白雲相映,恍如神魚遨遊蒼穹;山頂清泉從峭壁上飛瀉而下,擊中陡崖的凸處,濺起霧珠,被陽光染成七色彩珠,彷彿為宴石寺石山披上一輪佛光,讓人更添神往。
站在宴石山頂向東望去約10公里有雞婆石,它象一個正孵蛋的母雞蹲在雞窩中,在它的背脊上有一個歪着腦袋窺天的“雛雞”,筆者曾爬上過此山,僅用一個手指就算有百十人共同出力,也休想挪開它半寸。向南看,蜿蜒的南流江下游約3公里,在兩處山峽間有一個大平湖,這就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當年為平交趾叛亂,動用十萬兵士疏鑿出來的馬門灘。向西看去,巍峨雄偉的雲飛樟矗立天極,它的身後就是峯巒疊嶂的六萬大山。向北觀看,遠處是煙靄籠罩的博白城;中間有一座昂天嘯吼的獅子石山,它口中冉冉騰起熱浪直衝雲霄;近處又是丹霞地貌最典型的紫陽冠了,它像一定圓形的禮帽,扣在地表上。在宴石山頂,山風習習,颯氣沐身,環顧四周,頓覺宴石山成了宇宙的中心,整個乾坤都渺小了。
再有江東岸寺西石壁上鐫有神像三尊。摩崖造像雕鑿在離河面約15米的紅砂岩石崖壁上,高三米。中龕坐佛一尊,左右龕為一佛二菩薩。佛像頭部長方形,兩耳垂肩,身披袈裟,袒右肩,結跏跌坐於束腰式須彌高蓮座上。左右兩龕佛座各闢一小龕,內雕獸頭。造像無題記,從雕刻風格及其造型、面像、服飾分析,應是隋唐或水稍前刻成,自治區旅遊局認定是“廣西第一摩崖”,是目前廣西境內已知年代最早的摩崖造像之一。摩崖造像地處漢、唐中原交趾(今越南)交通要道南流江畔,為研究我國佛教的發展和南傳提供了可貴的資料。清道光十二年縣誌載,摩崖旁“有臨江巨佛一座,高五十餘丈,未窮何年所鑿”。遺憾的是,此巨佛在清末或民國初已倒塌跌落江中,現僅留佛座底裙,尚依稀可辨。
在宴石山東北側的紫陽觀,據自治區旅遊局確認,此觀為廣西道教第一觀,據稱,此觀建於東漢年間,由漢皇室劉根所建(《博白縣誌》稱為南漢劉崇遠建,待考)。道觀建於半崖石室內,比宴石寺寬敞明亮。觀前綠樹成蔭,竹影婆娑,是整個風景區最幽靜的地方。
從宴石寺順江而下,2公里處有條名曰“仙人橋”的石橋,有鬼斧神工之妙,為亞洲第一長的天生橋,在世界也屬罕見,這便是大仙橋。這是由丹霞地貌形成的奇特景觀,橋呈拱形,長100米,高32米,通過橋孔可眺望藍天白雲,站在橋面上,只見羣山連綿,而南流江波光粼粼,恰似一條玉帶,飄然南去。在南流江西岸的沙牛嶺,還有一條天生小仙橋,與東岸的大仙橋遙遙相望。姐妹仙橋是博白又一奇景。明·黃時秀有《宴石仙橋》詠之:“此地清幽蓬島分,丹山碧水銷閒雲。越王久罷笙芋宴,仙客時乘鸞鶴羣。”昔時有瀑布沿壁而下,與石橋相襯,形成水簾仙境,近年只有雨季,尚可觀到此奇異景象。
宴石寺所在地宴石山山體空靈通透,整個宴石山猶如靈龜盤卧在碧綠的南流江畔,雲霧繚繞之間,活靈活現。宴石山上有嵐壁之瑤局,下有清溪之迂迴,左環右抱,屋俊壁俏,洞奇石異,茂林修竹,鳥語花香,從道教觀念來看,山有飛龍之勢,洞有盤龍石寺之名,水有嫁丹製藥之妙用,可謂地靈神水,終年飄逸着仙氣和靈氣,真是一塊神奇的風水寶地。從宴石山優雅的環境、奇異的山水,可以領略道教在環境學和審美觀念上的內涵。宴石山是一個奇特的“半穿洞”,其勢“兩崖捲來,勢如合屋”,不管日出日落,皆可納太陽之光華;還有一幽洞,有石泉直與南流江相連,泉水甘澈,沁人心肺,合“流水出洞天,人間一脈通”的玄機。道教洞天福地的特點,在這裏得到完美體現。
自然景色優美的宴石寺,唐宋以來便是旅遊勝地,歷代遊覽宴石寺的人士,題名賦詩,刻石留念,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石刻的種類豐富,有題詩、題名、題記。字體有篆、楷、行、草等,大多以表現自然風光和仙道文化為內容,體現了中國書法的獨特魅力。根據文物和史料考證,這裏的許多墨跡曾是古代名人所遺留,如南漢帝劉晟題的“果覺禪院”等,這些石刻在嶺南文化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樣的山,這樣的水,這樣的文化,這樣的氛圍,這種美是深入人心的,攝人動跑魄的,是讓人魂牽夢縈的……

宴石山歷史傳説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神仙叫陳越王,看到宴石山西枕青波,南連翠嶂;曉則輕雲簇白,晝則遠樹攢青;百丈懸崖,清泉飛灑,澗邊花紅。特別是山頂廣闊平坦,就是擺千把桌酒席也綽綽有餘。於是他在宴石山頂大宴各路神仙及諸侯,商討振興華夏大業策略。因此,後人稱此山為宴石山。
宴石山 宴石山
現在,宴石山頂有斜緩隆起的兩座山峯相對峙,使平坦的山頂一起一伏。據説,原來宴石山頂是平坦的,神仙見平坦無奇,便拔出神劍將山頂削掉若干塊,就形成了現在的波浪狀。山頂的東北面距崖沿處有一小巖洞,洞中有一股泉水湧出,終年沿崖壁瀉下,人們稱此為“泉源巖”。巖邊有一池,長寬約三米,水深不足一尺。傳説古代常有仙人常到池中沐浴,所以人們稱之為“天池”。山頂的西北面也有一泉,也是終年不涸飄飄揚揚地灑下山腳,人們稱之為“飛泉”。
山的東南面的崖壁上,有一條斜伸山頂的羊腸小道。小道原有一絕壁阻擋去路,人們在此架一竹梯,登梯而上,可達山頂。現在小道已拓寬成石梯,人們拾級而上即可到達山頂。
山的西南面崖壁中有大小兩個巖洞,處於西邊的大石洞稱為“洞天”,裏面的廟宇就是歷史悠久、名揚四方的宴石寺。處於東邊的小巖洞稱為“洞地”,裏面的廟宇稱為“靜默堂”。兩洞相隔三十米左右,洞內皆設有佛像。
山的西北面緊靠南流江,江面石壁上刻有“三烈女”的肖像。肖像左邊約十米處是“飛泉”。泉水自山頂瀉至巖邊,散成千萬滴水珠向下飛灑。中午時分,站在巖下仰望,泉水分上、中、下三層顯出奇景:上層,石巖沿邊雪白的水珠紛紛冒出,好像斷串的珍珠紛紛滾下;中層,瀉下的水珠在陽光的照耀下,紅藍黃綠青靛紫,好似滿天星斗在閃爍;下層,水珠失去光射,銀光閃耀,無數銀珠飄飄揚揚地灑下來,如同天女散花。
“飛泉”亦稱“仙泉”。人們傳説,此泉與天上瑤池相通,即使天下大旱,江水斷流,此泉依然噴湧不息,終年不涸;並且,此泉水具有祛邪扶正、延年益壽之功用,人用之沖洗身手,可驅邪除疾、伶俐吉祥;若飲之,能扶正固本,抗衰健體,益壽延年。
所以,凡到此地瀏覽之人,無一不用此泉水沖洗手腳,以驅身上邪氣;遊人飲此泉水,以壯身健體。有的人不辭百里之遙,每年幾度到此泉洗浴、飲用,以達長壽。如今,宴石寺園林管理所為方便遊人飲、洗,特用管子把泉水引至宴石寺的石引廊旁,以供遊人享用。
此泉水是否有傳説的那樣靈驗,不得而知。夏天飲之,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使人周身舒服、爽快至極;浴之,使人提神醒腦,精神煥發
“飛泉”的左側約五十米的巖壁下的小山崗上,與宴石寺石引廊相鄰處,有兩棵欖樹,人稱“神樹”。相傳,這兩棵欖樹每年都結有靈果,果熟時,有女無子的人慾生子,可到左邊那棵樹下祈禱:“靈欖,靈欖,給我欖子。”如五分鐘內有果掉下,拾而食之,一年之內,必添貴子;無生育者欲生兒女,可到右邊那棵樹下祈禱:“靈果,靈果,賦我一果。”若五分鐘內有果掉下,拾而食之,一年之內,則可生育,十分靈驗。如果祈禱後超過五分鐘無果落地,則是你無此緣分,此時你不必再求,強求也無用,儘管你萬分虔誠地懇求,也是徒勞。如果你求果不落而強摘食之,則與食普通欖果無異,毫無作用。若你求果不就而又想要添子育女,你就回家修心行善,多做好事,不做壞事,每隔一年求果一次;一次不就,修心積德,持之以恆,次年再去求果,神仙有靈可鑑,或許還能遂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