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宮川英男

鎖定
宮川英男(1920年~1945月6月9日),原名宮川啓吉,日本籍,中學文化程度,原是日本共產黨員,在日本侵華戰爭末期被俘,經思想改造後自願參加八路軍,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7-8]  。1943年由日本共產黨員岡野進領導的駐延安“反戰同盟會”派來長清縣作敵偽工作。是“津浦鐵路對日軍工作隊”的主要成員。他的任務是編寫對日軍的宣傳材料,瓦解日軍。
由於宮川英男的出色工作,引起了日軍的極大恐慌。1945年6月9日夜晚,工作隊在萬德西官莊執行任務時,被日軍發現派重兵包圍,他沉着地埋好文件投入戰鬥,因敵眾我寡,無法突出重圍。為了不當俘虜,他毅然舉槍自盡,時年僅25歲。
宮川英男犧牲後,日軍把他的屍體搶走,我津浦鐵路對日軍工作隊的同志在區武工隊的配合下,冒着傾盆大雨,衝破敵人的封鎖,把他的屍體搶了回來,安葬在我根據地孫家土村附近。1980年清明節前夕,遷移到石麟山革命烈士公墓,並豎立了烈士墓碑。 [1] 
中文名
宮川英男
外文名
みやかわひてお
別    名
宮川啓吉
國    籍
日本
出生日期
1920年
逝世日期
1945年6月9日

宮川英男人物生平

1918年,宮川英男出生於日本山梨縣 [4]  (一説1920年)。 [1]  1939年,在日本國內“全民皆兵”的戰爭狂熱氣氛中,家境貧困的宮川應徵入伍,成為日本陸軍第32師團一員,並於當年踏上侵華戰場。1941年夏,宮川所在連隊被八路軍伏擊,宮川被俘虜。被俘之初宮川頑固拒絕認罪,多次想要自殺。後來在八路軍的感化和日本在華反戰人士的教育改造下,宮川思想轉變,自願加入八路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日本士兵覺醒同盟”冀魯豫邊區協議會副委員長兼冀魯豫邊區參議員。
1943年,宮川被派遣到山東長清縣(今濟南市長清區)開展工作,主要區域為濟南到泰安鐵路一線。在八路軍敵工幹部掩護下,宮川深入日佔區進行各種反戰宣傳,據中國抗戰老兵回憶,宮川“看起來文弱”,但勇敢堅決,敢於接近敵軍據點等危險地區。他製作的《士兵之友》《士兵的呼聲》等宣傳材料內容情感真切,在瓦解日軍鬥志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宮川也因此成為日軍“重點緝拿對象”,據説懸賞價值一架飛機。1945年,宮川等人在根據地村莊被日軍包圍,在敵人搜捕中,宮川奮起反抗,開槍自盡,時年僅25歲。他的中國戰友們冒雨拼命奪回他的遺體,將其下葬。1980年,宮川的靈柩被移至山東省長清縣烈士陵園,並樹碑紀念。 [4] 

宮川英男人物事蹟

從侵略者到“日本八路”
根據民政部的公告,宮川英男是“日本人民解放同盟冀魯豫邊區協議會副委員長兼冀魯豫邊區參議員”。這其實揭示了宮川曾經是日軍士兵。因為日本人民解放同盟是1944年由“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華北聯合會”改組而來,其前身則是被俘日軍士兵成立的“覺醒聯盟”和“反戰同盟”。它們都是日本俘虜轉變立場後成立的反戰組織。當時,像宮川英男這樣被教育過來的日軍戰俘並不在少數,抗戰期間共有1000多名日軍士兵加入了反戰陣營。早在1939年1月,日軍俘虜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岡田義雄就宣佈參加八路軍。他們是在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俘虜政策感召下,產生的第一批“日本八路”。同年11月,杉本一夫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麻田鎮發起建立了“華北日本士兵覺醒聯盟”。正如杉本一夫所言:“促使我下決心參加八路軍,除了通過學習和親眼見到日軍野蠻行為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從我被俘以來,八路軍一直以人道主義精神給予我親切的關懷,使我不能不感到八路軍的本質確實和別的軍隊不同。”
1918年,宮川英男出生在日本山梨縣,他是家裏6個孩子中最小的,因家境貧寒輟學做了學徒。1939年,在狂熱的戰爭氣氛中,宮川英男應徵入伍並參加侵華戰爭,1941年7月被八路軍俘虜。宮川一開始非常抗拒,在我軍的教育和感化下,他才逐步認清侵華戰爭的罪惡,自願參加八路軍,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宮川英男事蹟簡介》記錄,1943年宮川英男受日本反戰同盟派遣,從延安來到長清縣從事策反日軍和建立內線的工作。時任敵工隊副隊長的李洛夫回憶,宮川個頭不高,有時穿一襲長衫扮作書生模樣,看似文弱,卻敢於在險要關頭掩護大家轉移。後來,宮川英男當選冀魯豫邊區參議員,並擔任日本人民解放同盟冀魯豫邊區協議會副委員長一職,成為世界反法西斯陣線的一員。
熱愛和平,無可畏懼
在戰友的記憶裏,宮川英男本性善良、富有正義感,參加八路軍後注重提高政治覺悟。反戰同盟的秋山良照曾經也是侵華日軍,他在《八路軍中的日本反戰士兵》一書中記述了與宮川的交往。據秋山良照回憶,宮川英男曾對他説:“作為一個日本人,應當於心無愧,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無可畏懼。”李洛夫回憶,宮川英男生活樸素,不僅放棄了較高的伙食待遇,還將自己的津貼拿出來,“總是和大家一起買菜吃”;他嚴格遵守八路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經常幫房東打掃院子,損壞了東西按價賠償。此外,不同的資料都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叫橋本的日本反戰人士調戲了中國房東的女兒,引起房東不滿,宮川英男得知後對橋本“開展了批評和鬥爭”,令橋本羞愧難當,主動向房東一家道歉認錯。
宮川英男也是一名機智勇敢的八路軍戰士。除了編寫印刷日文宣傳品,他還去日偽據點喊話,並與個別日警直接談話。日本陸軍內部等級森嚴,上級打罵下級、老兵折磨新兵的陋習嚴重,宮川和橋本等創作了“對士兵不許打耳光”“士兵不是牛馬”等宣傳品,配上自己繪製的插圖,在日軍中流傳開來。日本傳統節日來臨時,他們製作特殊的“慰問袋”,寫上“家裏老少盼望你回去”“請千萬保重身體”等,喚起士兵厭戰思鄉的心理。當時,日本政府以“國民精神總動員”等口號矇蔽民眾和士兵,掩蓋戰場受挫的事實,日軍官兵雖然驕橫,但後勤補給的日漸匱乏也讓他們心生懷疑。
到了夜裏,宮川英男冒險靠近據點喊話,以親身經歷告誡困獸猶鬥的侵略者,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放下手中的武器,活着回到親人身邊。自明治維新以來,舊日本軍隊以頑固著稱,宣揚“七生報國”“獻身奉公”,八路軍這種反戰宣傳能瓦解日軍的意志嗎?事後證明,宮川他們的宣傳起到了效果。濟南萬德車站日本警備隊裏有個名叫阪田的伍長,得到反戰同盟的宣傳品後,不但不上繳,反而經常拿出來給別人看,因此被關禁閉。1944年春天,他從禁閉室逃出來,帶着反戰宣傳品向八路軍敵工隊投誠。敵工隊的強大政治攻勢引起日軍的恐慌,視宮川英男為“叛徒”“帝國敗類”,誘捕不成又出高價懸賞。
“羣眾對你的人格感到偉大”
1945年6月9日,宮川英男和戰友們被日軍包圍在官莊(今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他在突圍無果後自殺,年僅27歲。宮川英男在緊要關頭,沒有選擇“歸降”昔日的同胞,而是作為八路軍戰士犧牲了自我。據李洛夫回憶,日軍包圍官莊後入村搜查,宮川在一位“範大娘”的掩護下,躲進了麥秸垛。在日軍的搜查和進逼下,宮川衝出來開槍擊倒兩個敵人,“趁敵人混亂的時候,用子彈自盡”。日軍根據宮川衣服內側口袋的手章確認其身份,將其遺體埋在萬德車站附近。6月21日深夜,八路軍戰友們冒着大雨潛入日軍看守嚴密的車站,為了不破壞遺體,他們徒手挖出了宮川英男。在孫家土村大峯山烈士陵園裏,大家為宮川舉行了安葬儀式,冀魯豫邊區各界也為宮川舉行了追悼會。李洛夫在悼詞中説,“宮川同志,凡是接近過你的人,對你都很讚揚,羣眾對你的人格感到偉大”。1983年,宮川英男的墳墓遷入長清革命烈士陵園。
之後的60多年裏,李洛夫及其子孫堅持為宮川英男掃墓,不斷找尋宮川的親人。李洛夫晚年有個心願是:找到宮川英男的家人,送戰友回家;如果這個心願不能實現,自己去世後要埋在宮川英男的墓旁,與戰友永遠相伴。直到2009年,在“日本八路軍新四軍老戰士會”會長小林寬澄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宮川英男的親人。從宮川的姐姐那裏得知,當年日本政府宣稱宮川於1941年7月29日戰死,家人不知道他是被八路軍俘虜了。2009年4月,李洛夫之女孫雁鳴把宮川英男的墓土送回山梨縣;2014年,孫雁鳴又將父親的部分骨灰埋在了宮川英男的墓碑旁,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3] 

宮川英男社會評價

長清縣誌》:宮川英男為中國的民族解放事業,廢寢忘食地工作,在對敵鬥爭中英勇果斷不避艱險。 [1] 
新華網》:被列入中國抗日英烈名錄的宮川英男是在華日籍反戰鬥士的代表。 [4] 
《濟南抗戰風雲錄》:宮川英男犧牲時年僅25歲,但他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裏。 [5] 

宮川英男社會紀念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佈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包括白求恩柯棣華等8名外籍英烈。宮川英男,就是300名英烈裏一名日本人。 [3] 
2015年,在中國媒體以及眾多日本友人的協助下,宮川英男的部分墓土被帶回日本安葬,這位長眠在異國的國際戰士終於回家。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