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室內劇電影

鎖定
室內劇電影是二十年代出現在德國的一種與表現主義電影相對立的電影。 "室內劇"原來是德國戲劇導演馬克斯·萊因哈特創造的一個術語,專指一種供小型劇場演出的,恪守時間、地點、動作三一律的舞台劇 [1] 
中文名
室內劇電影
外文名
kammer spiel film
拍攝日期
1919年
編    劇
卡爾·梅育

目錄

室內劇電影產生

室內劇電影(kammer spiel film)
奧地利電影編劇卡爾.梅育把這一概念搬用到電影中來,創立了室內劇電影。梅育於1919年寫了《卡里加里博士》的劇本,成為表現主義電影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但一年後,梅育便開始脱離表現主義的軌道,於1921年寫出《後樓梯》,由保羅.萊尼導演,成了第一部"室內劇電影"。 [1] 

室內劇電影特色

室內劇電影拋棄了表現主義電影慣用的鬼怪和瘋子的主題,而以社會上的小人物如鐵路工人、店員和女僕為對象,描寫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環境。它恪守古典悲劇的三一律,佈景簡單(主要是內景),人物數目很少,一般無名無姓,只以其職業為特徵。它非常注意對人物的心理刻劃,鏡頭常常良時間地停留在人物的手勢動作和麪部表情上。由於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時間空間變化很小,所以它一方面要求演員的演技嚴肅平實,避免誇張,另方面儘量少用字幕,力求通過可見形象來傳達戲劇性內容。但囿於無聲電影的技術侷限性,也造成人物性格過於簡單,鏡頭過於冗眭和重複,甚至出現使觀眾無法瞭解人物的行為動機等缺點。

室內劇電影代表作品

室內劇電影的代表作品除了由梅育編劇的一系列影片如《鐵道》(1921)、《除夕之夜》(1923)、《最卑賤的人》(1924)以外,還有保羅-津納爾的《恩欲》(1924)等影片。這種電影在引導一部分德國電影導演走上寫實道路方面超了很大作用(參見"街道電影")。在國外,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馬賽爾·卡爾內為代表的一些法國電影導演的電影形式上。
參考資料
  • 1.    夏衍.電影藝術詞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