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宣武區

鎖定
宣武區,北京市市轄區。宣武區,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部, [1]  位於北京市中心城區的西南部, [3]  東以前門大街、天橋南大街、永定門內大街為界,毗鄰崇文區;西以馬連道北路為界,與豐台區接壤:南以永定門西濱河路、右安門東城根、右安門西城根為界與豐台區相連:北以前門西大街、蓮花池東路為界,與西城區海淀區接壤。 [3]  總面積19.04平方公里。 [3]  截至2009年,宣武區下轄8個街道。 [3] 
宣武區,因區境有宣武門而得名。 [1]  1950年,區境屬第八區之全部、第六區和第九區之西半部。1952年,第八區更名為宣武區,第六區改為前門區,第九區裁撤,分別劃入宣武、崇文二區。1958年,裁撤前門區,前門大街(含街兩側門店)及以東部分併入崇文區,其餘部分劃歸宣武區。 [1]  2010年,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西城區。 [2] 
中文名
宣武區
外文名
Xuanwu District
行政區劃代碼
110104
行政區類別
歷史政區(原市轄區)
所屬地區
北京市
地理位置
北京市城區西南部
面    積
19.04 km²
下轄地區
8個街道
政府駐地
廣安門南街68號
電話區號
010
郵政編碼
100054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常住人口56萬人(2008年)
著名景點
先農壇陶然亭公園
方    言
北京話

宣武區歷史沿革

宣武區地名由來

宣武區,因區境有宣武門而得名。 [1] 

宣武區建置沿革

前11世紀,周武王“封帝堯之後於薊”,都薊城。前8世紀,燕國併吞薊國,遷都薊城。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燕後,更燕國為廣陽郡,下置薊縣,區境屬薊縣。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太尉盧綰為燕王,都薊城。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改封皇子劉建為燕王。劉建無後(無子繼承),國除,改為燕郡。文帝元年(前179年),琅琊王劉澤助誅諸呂有功徙封燕王。元朔二年(前127年),劉定因罪自殺,國除,復為燕郡。元狩五年(前118年),重建燕國,立皇子劉旦為燕王。元封五年(前106年),始置十三部州,燕國屬幽州刺史統監。本始元年(前73年),改廣陽郡為廣陽國,以劉旦子劉建為廣陽王。9年至25年,王莽建立新朝。新始建國元年,更廣陽國為廣有國,改薊縣為伐戎縣,區境為伐戎縣地。東漢建武十三年(37年),取消廣陽國,其地併入上谷郡,區境屬上谷郡。永元八年(96年),復設廣陽郡,以薊城為治所,區境仍為薊縣屬地。初平二年(191年),薊城成為公孫瓚侯國之都,區境為薊縣地。
魏文帝初年,廣陽郡改稱燕郡。太和六年(232年),下邳王曹宇改封於燕,更廣陽郡為燕國,都於薊城。區境屬薊縣,隸燕國。
西晉泰始元年(266年),武帝封皇弟司馬機為燕王,都薊城。區境屬薊縣,隸燕國。東晉永和八年(352年),慕容儁建國,史稱“前燕”,定薊城為都。元璽六年(352年),前燕為南御東晉,西圖苻秦,自薊城遷都於鄴城。薊城為燕郡治所,區境屬薊縣,隸燕郡。前秦建元六年(370年),苻堅滅前燕,佔領幽州,幽州領燕國等5郡,薊城亦為燕國郡治所,領薊等10縣。區境屬薊縣,隸燕國郡。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年),慕容垂稱帝,史稱“後燕”。幽州仍因前代之置,治薊城。幽州燕郡亦治薊城 , 領薊等10縣 。 區境屬薊縣,隸燕郡。
北魏天興三年(400年),燕郡始入北魏版圖,薊城既是幽州治所,又是燕郡治所。燕郡領薊等5縣。區境屬薊縣,隸燕郡。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區境屬東魏,其地方行政建置及隸屬關係基本沿襲北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東魏靜帝自立,史稱“北齊”。北齊幽州治薊,領燕等3郡。燕郡亦治於薊,領薊等4縣。區境屬薊縣,隸燕郡。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禪位於周公宇文覺,史稱“北周”。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攻陷北齊鄴城,始據幽州等地,改置幽州總管府,治薊城,領燕等3郡。燕郡治薊城,領薊等3縣。區境屬薊縣,隸燕郡。
隋大業三年(607年),只設郡、縣兩級機構。改幽州為涿郡,仍治薊城,統薊等9縣。區境屬薊縣,隸涿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廢涿郡,復置幽州,設總管府,以薊城為治所。天寶元年(742年),幽州改稱范陽郡,治於薊城。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稱范陽郡為幽州,仍治於薊。建中二年(781年),“取羅城內廢燕州廨署,置幽都縣”,“管郭下西界,與薊分理。”唐代,羈縻州中的燕州、順義郡,亦曾寄治薊城,區境先後為薊縣、幽都縣地。
五代,石敬瑭割幽燕16州獻契丹。契丹會同元年(938年),升幽州城(薊城)為遼陪都,號南京,又稱燕京,於此置南京道。南京道置幽都府。開泰元年(1012年),幽都府改稱析津府,並改薊北縣析津縣,改幽都縣為宛平縣。南京道、析津府、析津縣、宛平縣等治所俱在今宣武區境內。遼代,區境為析津縣、宛平縣地。
金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南京,改南京為中都,中都城內置中都路大興府,改析津縣為大興縣。區境一部分屬大興縣,大部分屬宛平縣,隸大興府。
元代,在金中都東北郊另建大都城。至元九年(1272年),定大都為國都。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大都路總管府,大興、宛平二縣附郭分治城區和郊區。區境屬大興縣,隸大都路總管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大都路總管府,改置北平府。洪武三年(1370年),大興、宛平二縣治遷入北平,區境屬宛平縣地。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府為順天府,下屬宛平縣倚郭。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築外城,區境屬宛平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滿漢分城而居,外城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城,區境屬西城、北城全部,中城西半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設巡警廳,實行分區制,區境屬外右一區、外右二區、外右三區、外右四區全部和外右五區西半部,隸外城巡警總廳。
1913年,內外城並設警察廳,統轄內外城20個區。1914年,大興、宛平二縣治遷出北京城。1928年,北京改為北平,區境屬外二區、外四區之全部,外五區之一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區境屬第九區、第十一區的全部和第十二區的一部分。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區境屬第九區、第十一區全部和第十二區西半部。
1950年5月,將北京市轄20個區調整合併為16個區。外城合併為4個區,分稱第六區、第七區、第八區、第九區。區境屬第八區之全部、第六區和第九區之西半部。
1951年4月,廣安門外關廂劃歸第八區。
1952年9月,第八區更名為宣武區,第六區改為前門區,第九區裁撤,分別劃入宣武、崇文二區。
1956年2月,豐台區南蜂窩鄉所轄的西便門火車站火車道以東部分劃歸宣武區。
1958年6月,裁撤前門區,前門大街(含街兩側門店)及以東部分併入崇文區,其餘部分劃歸宣武區。 [1] 
2010年,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西城區。 [2] 

宣武區行政區劃

宣武區區劃沿革

1949年4月,區境廢除保甲制度,建立26個街政府,其中第九區8個、第十一區11個、第十二區7個(不含崇文區所屬的3個)。
1951年4月,廣安門關廂地區南至鴨子橋,北到蓮花池東路,西到天寧寺、甘石橋、大紅廟、小紅廟一帶劃歸第八區。
1954年,前門區、宣武區共成立37個街道辦事處(其中前門區16個)。
1955年至1956年,經過兩次調整,區境有白紙坊、郭家井、棗林前街、西河沿、施家衚衕、博興衚衕、李鐵枴斜街、天橋、鷂兒衚衕、陶然亭、校場三條、廣惠寺、下斜街、營房、牛街、南半截衚衕、香爐營、椿樹、麻線衚衕、虎坊路、保安寺、自新路、廣安門外23個街道(含前門區屬今區境的7個)。
1956年2月,豐台區南蜂窩鄉所轄的西便門火車站火車道以東部分劃歸宣武區。
1958年6月,裁撤前門區,前門大街(含街兩側門店)及以東部分併入崇文區,其餘部分劃歸宣武區。9月,23個街道合併為白紙坊、牛街、廣安門外、廣安門內、椿樹、天橋、陶然亭、大柵欄8個街道辦事處。9月至1960年4月,8個街道相繼建立人民公社。
1960年10月,豐台區馬連道街道所轄地段併入。
1978年8月,恢復8個街道。 [1] 

宣武區區劃詳情

宣武區 宣武區
截至2009年,宣武區下轄8個街道:大柵欄街道天橋街道椿樹街道陶然亭街道廣安門內街道牛街街道白紙坊街道廣安門外街道,轄107個社區。 [3] 

宣武區地理環境

宣武區位置境域

宣武區,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部, [1]  位於北京市中心城區的西南部, [3]  介於東經116°18'53"至116°23'32",北緯39°52'02"至39°53'55"之間。 [1]  東以前門大街、天橋南大街、永定門內大街為界,毗鄰崇文區;西以馬連道北路為界,與豐台區接壤:南以永定門西濱河路、右安門東城根、右安門西城根為界與豐台區相連:北以前門西大街、蓮花池東路為界,與西城區海淀區接壤。 [3]  東西點最長距離6.61公里,南北點最長距離3.5公里,邊界線總長19.53公里, [1]  總面積19.04平方公里。 [3] 

宣武區地質

宣武區,處於通過北京城下的呈北東一南西方向展布的北京向斜區內。北京城下有一組與北京向斜平行的斷裂,即密雲—北京城斷裂羣。這條斷裂羣中的蓮花池—白塔寺斷裂帶為區境的西界,良鄉—前門斷裂帶為區境中、東部,崇文門—日壇斷裂帶向區境北東一南西向潛過。這些斷裂帶互相交割,造成了區境地質構造較為複雜的狀況,易發生地震災害。 [1] 

宣武區地形地貌

宣武區,由於中生代的燕山期構造運動,後經新生代的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的改造,從而形成北京地區的山區與平原劃分的地貌格局。區境處於永定河沖積扇之下,呈平原地貌。自然地勢走向基本為西北高、東南低。高點位置在牛街街道的德泉衚衕中段,海拔51.62米;低點位置在陶然橋東河邊,海拔36.47米。平均海拔44.04米,高低差為15.15米,平均坡高為1.2%~1.3%。陶然亭公園內東北角的瑞象亭小土山為宣武區制高點,海拔65.34米。 [1] 

宣武區氣候

法源寺 法源寺
宣武區,屬暖温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雖然分明,但時間並不均等,冬、夏季較長,春、秋季較短。一般以4月6日至5月25日為春季,5月26日至9月5日為夏季,9月6日至10月25日為秋季,10月26日至次年4月5日為冬季。由於地域狹小,人口眾多,房屋建築密集,機動車流量大,致使區境熱島效應顯著,年平均氣温12.4℃,年降水量一般為600毫米至650毫米。夏季多東南風,位處下風降水則多,約佔全年降水量的75%;冬季比郊區偏暖,降雪少於郊區,降水量僅佔全年降水量的2%。 [1] 

宣武區土壤

宣武區,土壤屬暖温帶半濕潤地區的褐土地帶。此外,區境在歷史上有大片菜地,不少為皇家、官家的菜園,其地質特徵是表土腐殖質含量高,形成約有25釐米厚的黑土層,有機質含量達到2.5%,高者可達4%左右。這一類土壤被稱之為菜園土。1949年後,由於城市建設的需要,菜園土地盡被開發利用。 [1] 

宣武區人口

截至2009年,宣武區户籍人口53.2萬人,户籍人口出生率為7.6‰,死亡率5.5‰,自然增長率2.1‰,計劃生育率98.3%。常住人口56.0萬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12.5萬人。常住人口密度29412人/平方公里。 [3] 

宣武區經濟

宣武區綜述

人民生活
2009年,宣武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19.8元,比上年增長8.0%;工薪收入21995.8元,比上年增長15.3%。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8977.1元,比上年增長7.8%;恩格爾係數為35.0%,比上年上升1.6個百分點。 [3] 

宣武區第一產業

宣武區為北京市中心城區,故無第一產業。

宣武區第二產業

建築業
2009年,宣武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獨立核算建築施工企業建築業總產值115.4億元,竣工產值83.3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為737.1萬平方米。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45.3億元,比上年增長11.3%。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商品購進總額1190.9億元,商品銷售總額1215.8億元。 [3] 
房地產開發業
2009年,宣武區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185.2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53.2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不含回遷)157.0億元,比上年增長214.1%;商品房住宅銷售套數5237套,比上年增加3565套。 [3] 

宣武區第三產業

金融業
2009年,宣武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412.0億元,比年初增加470.4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90.5億元,比年初增加81.5億元。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157.8億元,比年初增加231.5億元;其中個人消費貸款140.2億元。 [3] 
金融業
2009年,宣武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412.0億元,比年初增加470.4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90.5億元,比年初增加81.5億元。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157.8億元,比年初增加231.5億元;其中個人消費貸款140.2億元。 [3] 

宣武區社會事業

宣武區教育事業

2009年,宣武區十四中新址建設、區少年宮裝修改造工程完成交用。共有各類中、小學46所。其中,小學29所,在校學生11751人,教職工2009人,其中專任教師1611人,培養畢業生2432人;普通中學17所,在校學生15644人,教職工2941人,其中專任教師1945人,培養畢業生6063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100%,初中在校生年退學、流失率為0。共有2所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136人,教職工513人,其中專任教師292人,培養畢業生916人。 [3] 

宣武區科學技術

2009年,宣武區共爭取各類科技資金1000多萬元,其中4家科技企業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支持196萬元;籌措資金160餘萬元,新建10個社區科普活動室,開展各類科普宜傳活動近300項,受益羣眾15萬人次。完成科技成果40項,比上年增加13項;專利申請量555項,專利授權量296項。 [3] 

宣武區文化事業

2009年,宣武區擁有文化館1個,舉辦展覽28次,比上年增加17次,組織文化活動320場:圖書館1個,總藏書數35.7萬冊,比上年增加2.7萬冊;檔案館1個,檔案室58個,館藏案卷14.9萬卷;電影院3個,放映2.3萬場次,比上年增長109.1%,觀眾人數64.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近五倍。年內,開展區內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功舉辦第九屆北京春節廠甸廟會、第十四屆大觀園紅樓廟會、第八屆宣南文化節、馬連道國際茶文化節;修繕文物面積5216.0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7.1%:使用經費2579.0萬元,比上年增長20.0%。 [3] 

宣武區體育事業

2009年,宣武區成立區體育場館管理中心和社會體育管理中心,成功承辦中國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擁有體育運動場館244個,體育運動場館面積41.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萬平方米。舉辦運動會12次,參加運動會的運動員有5308人次,比上年增加1118人次。 [3] 

宣武區醫療衞生

2009年,宣武區新建社區衞生服務團隊13支;區公共衞生大廈立項,15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服務站標準化建設進展順利。積極防控甲型H1N1流感。醫療衞生支出3.3億元,比上年增長14.5%。擁有衞生機構228個,實有牀位4349張,執業(助理)醫師3302人,註冊護士3330人。醫療機構共診療802.2萬人次。 [3] 

宣武區社會保障

宣武區地圖 宣武區地圖
2009年,宣武區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員分別42.3萬人、54.2萬人、30.2萬人、34.9萬人和17.0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2.9萬人、2.6萬人、1.9萬人、3.8萬人和1.0萬人。各類保險基金平均徵繳率99.0%以上。社會保險基金實際徵繳34.9億元,社保基金目標完成率112.9%。擁有敬老院9所,牀位1038張,共收養人員595人。7314户家庭、14317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計支出低保資金6263.0萬元,比上年增長8.3%。 [3] 

宣武區風景名勝

宣武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天寧寺塔、牛街禮拜寺、先農壇、法源寺、安徽會館、報國寺、國民政府財政部印刷局舊址、大柵欄商業建築,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有:長椿寺、三聖庵、陶然亭慈悲庵、湖廣會館、湖南會館、中山會館、正乙祠戲樓、楊椒山祠、康有為故居、朱彝尊故居、《京報》館、鹽業銀行舊址、交通銀行舊址、糧食店第十旅館、金中都太液池、雲繪樓·清音閣、德壽堂藥店、紀曉嵐故居、京華印書局。
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有:粵東新館、紹興會館、譚嗣同故居、沈家本故居、荀慧生故居、崇效寺藏經閣、寶應寺、東南園四合院、北師大舊址、北師大附小舊址、林白水故居、尚小云故居(異地遷建)、餘叔巖故居(異地遷建)、聖安寺、前門清真禮拜寺、五道廟。 [3] 

宣武區宗教文化

宣武區內漢、回、滿、蒙、朝鮮族等38個兄弟民族和睦相處。其中,牛街地區是北京最著名的回族聚居區。長期以來,牛街以其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受到全國回族和穆斯林羣眾的仰慕。這裏民族教育、衞生事業有較大發展。牛街禮拜寺是穆斯林宗教活動中心,經常有各國宗教界人士及學者、友人來訪。

宣武區對外交往

宣武區與日本東京都北區、大韓民國首爾特別市龍山區上海市閘北區(今屬靜安區 [2]  )等國內外30多個城市和地區街為友好市區。
參考資料
  • 1.    北京市宣武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北京市宣武區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1
  • 2.    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更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引用日期2023-06-14]
  • 3.    北京市宣武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宣武年鑑(2010)[M].北京:中華書局,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