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宣政殿

(世界文化遺產-長安大明宮宣政殿)

鎖定
宣政殿,是唐代長安城大明宮中的第二大殿,是常朝殿堂,地位僅次於其南的外朝正衙含元殿,其北是內朝紫宸殿
宣政殿是唐長安大明宮第二大殿。建於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規模與含元殿基本相同。宣政殿是皇帝在大明宮舉行中朝常日聽政之處。 [1] 
宣政殿位於含元殿正北300米,兩殿之間有宣政門。據鑽探得知,宣政殿殿基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40餘米。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宣政殿遺址所在的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文名
宣政殿
所屬年代
唐代
出土地點
陝西省西安市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地    位
世界文化遺產

宣政殿整體概況

在大明宮中軸線上距離含元殿北3 開米處為宣政殿此乃朝政大殿, 是皇帝上朝聽證與眾百官商討國事之地。宣政殿在大明宮中被劃歸為前朝, 其規模小於含元殿。在大殿左右分別由中書省、門下省、御史等官署房舍, 是地方官署在皇宮臨時聽旨和官員在此等待朝見皇帝的地方。宣政殿台基長70 米, 闊40 米, 大殿建在高5 米左右的石台階之上, 殿宇以木質結構建造, 屋頂以複試雙層屋檐表現,在屋檐高挑之處配以斗拱造型, 將唐代建築之魂很好地彰顯出來,唐代建築大量使用木料, 同時也以木料做出很多令人原嘆的建築造型。飛檐斗拱雖然不是唐代首創, 但唐代卻是將此類建築結構發揮壯大, 並揚名世界的一個時期。
宣政殿是唐朝呈帝聽證之地, 在這裏, 宣政殿將大唐國威很好地表現出來, 展翅前伸的飛檐, 屋脊兩端如彎月形的粗大鴟吻, 無時無刻不在向天下昭示皇權的尊嚴。在《唐開元禮記》中, 詳細記錄了皇帝在宣政殿接見外國使臣, 朝臣與使臣向皇帝貢獻《唐六典》記錄了朝賀結束, 舉行宴會, 先前在含元殿,後改在宣政殿。 [2] 
唐長安大明宮第二大殿。建於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位於含元殿正北,相距300米,亦處於龍首原高台之上。考古探測殿址東西長近70米,南北寬40餘米,規模與含元殿基本相同。宣政殿是皇帝在大明宮舉行中朝常日聽政之處。《唐會要》卷30載,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正月十日,高宗以太子初立,欲大會羣臣及命婦於宣政殿。太常博士袁利貞上疏説:“臣以為前殿正寢,非命婦宴會之處,象闕路門,非倡優進御之所,望請命婦會於別殿。”高宗從之,改至麟德殿。故唐代皇帝凡朔望、大冊拜、布大政則臨御此殿。如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十二月甲子上皇李隆基向肅宗傳授國璽,寶應二年(公元763年)七月壬子代宗宣制改元廣德,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癸巳德宗病危會羣臣宣皇太子即位遺詔,長慶元年(公元821年)七月壬子穆宗受尊號“文武孝德皇帝”等,都在此宣政殿舉行。唐代諸帝,亦常在此殿試製舉人。如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五月丁亥,肅宗御宣政殿試文經邦國等四科舉人;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四月丁巳,代宗御宣政殿試製舉人,至夕策未成者,令太官給燭;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十月癸卯,德宗御宣政殿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等舉人。杜甫有《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詩:“天門日射黃金傍,春殿晴曛赤羽旗。宮草微微承委佩,爐煙細細駐遊絲。雲近蓬萊常好色,雪殘鵲亦多時。侍臣緩步歸青瑣,退食從容出每遲。”為了處理政務的方便,宣政殿東側日華門外,設有門下省、宏文館、史館、待制院、少陽院,西側的月華門外,設有中書省、御史台、命婦院等機構。 [1] 

宣政殿歷史沿革

宣政殿復原圖 宣政殿復原圖
大明宮宮內分三個區域,依各區域的功能又分為前朝和內庭二部分,前朝包括外朝、常朝及內朝三殿。外朝是宏偉高大的含元殿,重要的國家慶典都在此舉行。中朝是宣政殿,位於含元殿之北。是皇帝平日朝見羣臣、聽政及舉行朔望冊拜等大典的地方,也是皇帝常朝和百官辦事的行政中心。內朝為宣政殿之北的紫宸殿,是內朝議事之處,也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內宮性質的殿堂。
宣政殿前130米處為3門並列的宣政門,東西則有橫亙全宮的第三道橫牆。東廊之外為門下省、史館等,西廊之外為中書省、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宣政殿四周有廊廡圍成寬約300餘米的巨大殿庭。

宣政殿宮殿作用

宣政殿作為常朝的殿堂,是大明宮中軸線上三座主要朝廷主殿的核心,大唐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影響歷史進程的詔令,都是從這裏策劃和發出的。此殿的主要使用情況如下:
一、望朔受朝
皇帝御宣政殿受朝,是經常的活動,它是望、朔視朝。
二、常朝
平時的常朝聽政,並非每天都有,一般是皇帝和宰相根據情況決定幾天一次朝會。
三、皇帝親躬
皇帝親躬的典禮、儀式多在宣政殿舉行,慶典結束後,一般都是登大明宮丹鳳門樓宣佈天下,並宣佈大赦令。
四、傳授國璽及新帝即位
在宣政殿也舉行過太上皇向皇帝傳授國璽及皇帝即位儀式的情況,諸如:至德二年十二月,作為太上皇的玄宗,在宣政殿將國璽傳授給肅宗。翌年元旦,玄宗又在宣政殿冊肅宗尊號“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
五、進行殿試舉人
皇帝經常在宣政殿進行殿試舉人,例如: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即位未久的肅宗,在宣政殿對“文經邦國”等四科舉人進行御前殿試。
六、讀時令
讀時令之禮創始於魏晉時期,即每年的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五個節氣,都要在御前讀時令。節日這天,皇帝升御座,身穿與節氣相應的服裝。尚書令以下各就其位,尚書三公捧着時令宣讀。唐時仍有沿襲,但是不那麼嚴格了。
七、每年五月一日大會羣臣
從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至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會羣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場面極其隆重。
八、接見番邦使節
例如,貞元四年(788年)十一月,德宗皇帝在宣政殿接見回紇的兩位公主及宰相。 [3] 

宣政殿遺址發掘

宣政殿,位於含元殿正北,相距300米。據鑽探得知,殿址東西長近70、南北寬40餘米,殿址兩側亦有東西行的宮牆,與含元殿的形式相同。此殿址的兩端,已被後來掘土擾亂,所謂東、西上閤門的遺址,未能尋得,可能已被破壞無存。
宣政殿以南至含元殿之間的一段底層擾亂的較甚,有的遺址只存片段的夯土,已看不出形制。在宣政殿南130米處,有些小片的夯土基址,但多已斷續不接,疑宣政門址或在此處。
西側的底層保存較好,還有南北向的夯土牆(寬2米左右),向南直與含元殿西側的宮牆相接,沿此牆的東邊並有小型夯土基址多處,所謂月華門及宣政門西側的“興禮門”(或作齊禮門)等可能即在此牆之間。在含耀門的東側100米,南距含耀門之牆10餘米處,有南北長205、東西寬95米的長方形圍牆一週,牆寬2米多,在東面中間有一門,圍牆內的地面下有大量的亂磚瓦,在斷崖處並露出柱礎石數塊。從所存的磚瓦及柱礎來看,此處是一宮院的遺址,探得的牆即宮院的圍牆,其屬何殿尚難確定。
含元殿與宣政殿之間的面積很廣,有很多地方還未勘探清楚,據文獻記載,日華門以東有門下省、史館、弘文館、少陽院及昭德寺等。月華門以西則有中書省、命婦院及親王待制院等。這些殿址尚待勘探。 [4] 
參考資料
  • 1.    《唐代長安詞典》張永祿 陝西人民出版社 P24
  • 2.    唐代建築藝術巔峯大明宮結構特點考究  .廣西藝術學院建築.2017-6-7[引用日期2020-02-23]
  • 3.    楊鴻勳.大明宮:科學出版社,2013年:99
  • 4.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大明宮》:科學出版社,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