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宣德門

鎖定
北宋汴京宮城正門,宋初叫明德門,太平興國三年改丹鳳門,雍熙元年改今乾元門,大中祥符八年改正陽門,明道二年改宣德門。該門由主城門、兩朵樓及兩闕組成,平面呈“凹”字形,為中國古代都城城門形制演變中的重要一環,對以後金中都、元大都,直至明清北京城的皇宮城門形制均有影響。
中文名
宣德門
地理位置
開封市
來    源
唐汴州城鼓角門
四牆總長
4280米左右

宣德門簡介

宣德門(最前端右下角) 宣德門(最前端右下角)
宣德門來源於唐汴州城鼓角門,歷經五代直至北宋,門道也由原來的兩個,擴展到三個、五個。高大的城門樓,不僅是顯示皇權至上之場所,也是表演北宋時期“君民同樂”之舞台。城門遺址,位於今開封市新街口處.。

宣德門考古發掘

皇城,又稱皇宮、宮城、大內和禁中等,是北宋時期皇帝的議事殿閣和寢宮所在地。經過考古勘探發掘,現已摸清了宋皇城的大致範圍和形制,其大致位於今開封龍亭大殿前的潘、楊湖一帶。經實測,皇城呈東西略短、南北稍長的長方形,四牆總長4280米左右。世紀80年代中期,開封文物考古隊在今開封新街口附近探出了一處早期門址,後經90年代勘探驗證,該門址就是宣德門遺址。

宣德門文獻記載

1、北宋開封的儺舞與“臘祭”、“雩祭”合稱為“三祭”。在儺舞儀式中所驅之鬼也正式有了對象,謂之古代“高陽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二居江水中為瘧,一居人宮室區隅中,善驚小兒。於是以正歲十二月,命祀官持儺以索室中,而驅疫鬼”。屆時(農曆臘月最後一天卯時末),自北宋皇宮宣德門出儺禮正隊,500人至700人左右。再自左掖門、右掖門出東西兩支儺禮副隊,各200人至300人左右。其正隊由道士帶領出宣德門沿御道向南至朱雀門。隊中有金甲白袍、執槍擎旗、威風凜凜的上將軍,也有容貌奇醜、肥碩胖大、持生死簿的判官,牛頭馬面也夾雜其中,勾魂小鬼上竄下跳,星君灶神活靈活現。其東副隊由面容俏麗的鐘馗小妹為首,率隊向東至望春門,折向南沿內城牆經麗景門,再向西經保康門與在朱雀門等候的正隊會合。其西副隊由神荼、鬱壘二門神為帥,帶隊向西至閶闔門,折向南沿內城牆經宜秋門,再向東過崇明門與正隊會合。然後3隊合1向南薰門進發,一路上怪旗飄飄,怪呼:“儺儺”?有學者認為(“儺”與“挪”字諧音,舞者口中呼號“儺”字,即有讓厲鬼挪開之意),至南薰門後舉行驅鬼儀式,即把鬼送出了城,儀式才告結束。
2、宋都御街位於開封市中山路北段,是為再現宋代御街風貌,於1988年建成的一條仿宋商業街。北宋時期,東京御街北起皇宮宣德門,經州橋和朱雀門,直達外城南燻門。長達十餘里,寬二百步,是供皇帝御駕出入,顯示尊嚴氣派的主要街道。新建的御街是在原御街遺址上修建的,南起新街口,北至五朝門,全長400多米。是《東京夢華錄》的縮影。
出宣德門向南,直到州橋,御銜兩邊都是景靈東西宮、大晟府、太常寺和相國寺等重要建築。僅有的幾幢第宅,不是大臣,就是貴族所有。開國初,宋太祖曾為大將郭進在御街之東建造甲第,作為對他捍禦契丹十餘年的酬報。而據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每天一大清早,這一路段的御街上,趁着早市賣飲食與湯藥的小販,“吟叫百端”,交織成一片叫賣聲。
3、建隆三年營建皇城,將五代5裏皇城擴建成周圍七里餘,但仍是版築土牆,宋真宗時才改用磚砌。皇城有六個城門。南三門:正門居中,為宣德門,又稱宣德樓,是帝王權力與尊嚴的象徵,建築考究,威嚴壯麗。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大內正門宣德樓,列五門,門皆金釘朱漆,壁皆磚石間甃。鐫鏤龍鳳飛雲之狀,莫非雕甍畫棟。峻桷層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樓,朱欄彩檻。下列兩闕亭相對。”東、西各有一座掖門。東牆一門曰東華門,西牆一門為西華門,北牆一門為拱宸門。
4、東京城的主要街道是通向各個城門的大街:從宣德門至南薰門;從宣德門外向東至土市子,再折向北經封丘門一直延伸到永泰門,從州橋向東經麗景門至陽門;從州橋向西經宜秋門至順天門。這4條街道稱為“御路”,為皇帝出入所經。東京城的街道寬窄不一。宣德門前的御街寬二百餘步,約今300米,實際上是一個宮廷前廣常“舊許市人買賣於期間,自政和間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兩行。中心街道,不得人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權子之外”,其他街道寬二十五步至五十步。北宋中後期以後,由於“侵街”現象日益嚴重,街道已不如當初寬廣。
5、《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
東京,汴之開封也。梁為東都,後唐罷,晉復為東京,宋因周之舊為都。建隆三年,廣皇城東北隅,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修之,皇居始壯麗矣。雍熙三年,欲廣宮城,詔殿前指揮使劉延翰等經度之,以居民多不欲徙,遂罷。宮城周廻五里。
南三門:中曰乾元,宋初,依梁、晉之舊,名曰明德,太平興國三年改丹鳳,大中祥符八年改正陽,明道二年改宣德。雍熙元年改今名,東曰左掖,西曰右掖。東西面門曰東華、西華。舊名寬仁、神獸,開寶三年改今名。熙寧十年,又改東華門北曰謻門。北一門曰拱宸。舊名玄武,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熙寧十年,改門內西橫門曰臨華。乾元門內正南門曰大慶,東西橫門曰左、右升龍。左右北門內各二門曰左、右長慶,熙寧間,改左、右長慶隔門曰左、右嘉肅。左、右銀台。東華門內一門曰左承天祥符,乾德六年賜名,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天書降其上,詔加「祥符」二字而增葺之。西華門內一門曰右承天。左承天門內道北門曰宣祐。舊名光天,大中祥符八年改大寧,明道元年改今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