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客觀性焦慮

鎖定
客觀性焦慮(objective anxiety)一譯“客觀焦慮”,亦稱“現實性焦慮”。焦慮的一種。與“神經質焦慮”、“道德性焦慮”相對。弗洛伊德提出。由現實情境中確實存在的原因(包括已發生和將要發生的事)引起的焦慮。多見於正常人。與害怕聯繫在一起,如看到閃電會害怕雷擊。 [1] 
中文名
客觀性焦慮
出    處
心理學大辭典
客觀心理學(obtjective psychology)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興起的以強調心理學的自然科學的客觀性為根本特徵的一些心理學派別的總稱。與“主觀心理學”相對。包括俄國別赫捷列夫的反射學、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心理學以及由美國華生倡導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其共同傾向是強調心理學的客觀性,強調研究引起心理活動的外部條件及其在行為中的客觀表現,拒絕僅以所謂心理規律解釋意識活動。但在意識是否存在、心理學可否涉及意識作用等問題上,又存在極大分歧。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完全否認意識的存在及對之進行研究的可能,而巴甫洛夫的心理學與之有很大不同。爾後,華生的觀點在美國行為主義後繼者中亦有很大改變。這表明客觀心理學的極端表現不符合心理學發展的需要。但這一派別興起的事實及以後心理學的發展,亦説明客觀性為心理學研究所必需,具有進步意義。
參考資料
  • 1.    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