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客觀主義

(哲學術語)

鎖定
客觀主義(Objectivism)是美國哲學家和作家安蘭德提出的哲學系統,包含形而上學知識論、政治和美學等方面的立場。簡而言之,客觀主義哲學相信有獨立於精神的現實存在,個人藉知覺的感覺能力與這種現實聯繫,他們利用理性或非矛盾識別(non-contradictory identification)處理所感覺的資訊,以此獲得知識,而一個人生命中適當的道德目的便是追求自身的幸福或曰合理的自利。
與該道德觀吻合的社會系統是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
中文名
客觀主義
外文名
Objectivism
提出者
安·蘭德 Ayn Rand
所屬領域
哲學

客觀主義簡介

蘭德描繪客觀主義是一種“在世上生活”的哲學,這種哲學根基於現實,並以取得有關自然世界與和諧、人類之間互利交往的知識為目的。
蘭德這樣描述它:“在本質上,我的哲學觀念認為人類是英雄般有自我意志的存在,以幸福作為生命中道德的目的,以建設性的成就為高尚的行為方式,以理性為原則。
客觀主義一詞來自於它強調知識以及價值標準的觀念並稱之為客觀,而不是本質或是主觀。外部現實的本質、以及僅僅是主觀上的東西都不能稱的上是觀念價值標準(是反覆無常的或是由一個人的感覺、慾望、直覺或幻想所創造的)。而可靠的觀念和價值標準則是由自然的現實所決定,但由人的心靈去加以探索。一個人不能只靠着心靈的期望就改變它,人必須面對現實後才能瞭解它,依據這種限制,由一個人以他合理的慾望來改變物質世界的狀況,而和這種客觀產生互動。
“客觀主義”一詞其實只是蘭德心目中位居第二的稱呼,她説“存在主義”是比較適當的稱呼,因為她的哲學也承認存在的形而上學以及在道德目標上維持一個人的存在。不過,讓-保羅·薩特和其他存在主義哲學家已經先取得了這種稱呼而且發展出相當不同的觀點,因此蘭德選擇了客觀主義一詞。
蘭德在她個人的新聞通訊以及她早期編輯的報刊裏發佈了她大多數的非小説類的論文,她只在這些認同她客觀主義哲學的刊物裏刊登,但她從沒有在傳統的學術雜誌上發表過。因此許多非小説的客觀主義文集只剩下錄音版本可以找到了。(來源: 南豐公益書院 )

客觀主義客觀主義的原則

△形而上學:客觀的現實
客觀主義的基本原則被分為以下三項:
·存在狀況的存在(Existence exists)
·意識的存在(Consciousness exists )
·存在狀況便是本體(Existence is Identity)
第一項原則,存在狀況的存在,確認了有某些東西是存在的,這項原則是為了先聲明任何否定這項原則的人必須接受它。舉例而言,否認有任何東西存在的人,必須先同意他自己便是不存在的(這也是類似於勒奈·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爭論)。而一個人只要能認識到某些東西的存在便朝向了意識的原理,意識的原理則證實了意識的存在,所以意識必定是存在的。在這一連串推論中相當重要的一點便是—存在狀況本身並不是視意識的情況而定的。存在狀況本身並不是因為一個人意識到了存在才存在的,更正確的説,一個人因為意識到某些東西的存在而存在。最後,本體的法則指出所有存在的東西都有本體,那就是,它有一種特色或屬性來定義它是什麼(換言之,“A 就是 A”)。
除了這三項原則以外,客觀主義哲學證實因果關係的法則為本體法則的推論。本體法則指出了事物的行動與他們的類別保持一致,這些論證的原則證明了是(A)不證自明的而且(B)不能被前後一致的否定,因為任何否定這些論點的主張就都證明了這些論點的存在。
知識論:理性
客觀主義的知識論對於我們如何逐一轉換我們的感覺提出瞭解釋,我們將所感覺到的事物,轉換為可以儲存在記憶力的思想。當我們可以經由感覺能力得知有着存在的狀況時,我們只能經由將這些由知覺所獲的印象轉換為思想,才能知道什麼東西存在。客觀主義接着區分了可靠的思想、與缺乏組織的思想,或是反思想(anti-concepts),可靠的思想必定是理性的產物。
理性會經由感覺而產生出關於我們世界的知識,並排斥哲學懷疑論(Philosophical skepticism)。客觀主義也否定能以信仰或情感來獲得知識。雖然蘭德也認同感情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但感情的存在只是我們在現實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能夠藉此察覺現實的途徑。
蘭德並非古典的經驗論者(例如大衞·休謨或邏輯實證主義)也不是古典的理性主義者(柏拉圖或笛卡爾)。她與經驗論者的主要差異在於她並不認為區分知覺(sensations)和感覺(perceptions)兩者間的差異有意義可言。也因此,她不相信在感覺資訊的過程中感覺有可能出錯或是出現幻覺,而只認為有可能出現誤解或是不適當的概念化存在。她也不認為分析-綜合區別(analytic-synthetic distinction)有其價值。她同樣否定了先驗的(a priori)知識。蘭德也認為她的觀念與基礎論(foundationalism)、亞里士多德素樸實在論(Naive realism)、笛卡爾或約翰·洛克的表現主義(Representationalism)等都不同。(來源: 南豐公益書院 )
哲學主義的知識論,如同其他客觀主義的概念一樣,都是在蘭德的《阿特拉斯擺脱重負》一書裏首次清楚的連貫起來。不過,這要直到蘭德在1967年所着的Introduction to Objectivist Epistemology一書裏才達到完整的發展。蘭德視她的知識論和在理性上的基礎為她哲學的中心,她對此説道:“我最主要並非擁護資本主義,而是利己主義;我最主要也並非擁護利己主義,而是理性。如果一個人認識到理性的最高地位,並一貫的應用它,其他事情也將一貫相同。”
△倫理學:理性的利己
如果要簡單的以一句話,描述蘭德對於一個人應該怎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觀點的話,或許便是以下這句話:
“要活着,一個人必須擁有三項最至上而重要的價值標準:理性(Reason)、目的(Purpose)、自尊(Self-Esteem)。”
客觀主義的倫理學根基於每個人都有責任達成他(她)自己的合理的私利。蘭德寫道:
“人類被稱為是理性的生物,但合理性是取決於他的選擇的—也有可能是自然狀態給他的另一種選擇;理性的生物或是自殺性的生物。人應該要成為人—經由他的選擇;他必須重視他的生命的價值—經由他的選擇;他必須學着承受它—經由他的選擇;他必須去探索生命的價值觀念並實踐他的長處—經由他的選擇。”
“經由人所自擇的價值觀念標準,便是道德的標準。”
不過還是有些差別,在合理的利己與蘭德所謂的“沒有自我的任性”(selfishness without a self)之間-任性突出了沒有自尊的自我的一種同時間狀態。依據她所言,偷竊的動機並不是出自於要生存下去,而是想要過着一種低等人類(sub-human)層次的生活。蘭德稱這些人拋棄了以“作為突出人類生命的思想”為標準的價值觀念,他們突出了“作為我的觀念”為標準的價值觀念;也因此在判斷道德與否的問題上成為一張空白支票。“我的觀念”在這裏可以替換成“我們的觀念”、“他的觀念”等而仍然是一張沒有道德的空白支票。蘭德稱她不是在要求人們相信理性的利己是善良的、同時快樂主義式的無自我任性又是邪惡的(可能被稱為“雙重思考”),而是主張前者的善良與後者的邪惡間有着“根本的”差異。她的利己理念是在對於利他主義(altruism)的排斥—她定義為奧古斯特·孔德的利他主義(她發明了這一稱呼),也就是那些為了其他人而生存的道德義務。如自由意志主義作家喬治·H·史密斯所説的:“對孔德而言,利他主義並非單純的善心和慈善,而更像是在道德和政治上個人的義務,為了更好的社會公益而犧牲他自己的利益。這裏應該注意到,蘭德並沒有反對在其他人需要時伸出援手,這些動作都是出於自願的。她反對的是運用強迫--也就是開始使用傷害的暴力——在社會關係上。利他主義的信條,以蘭德看來有一部分是邪惡的,是因為它正當化了強迫的運用,尤其是政府的強迫力量,為了使某些人受益而犧牲了其他人作為代價。”

客觀主義個人權利和市場經濟體制

將客觀主義的倫理學轉化為在政治上的客觀主義學説從權利的觀念開始。權利是道德的原則,定義並批准了人類在社會上的行為自由。客觀主義主張只有個人擁有權利;那就是,沒有集體的權利能夠不減少到個人權利的。而且,客觀主義對於“個人權利”的認知非常的特殊,也因此客觀主義所名列的個人權利與大多數政府所採納的相當的不同。
雖然客觀主義者並不使用自然權利一詞,他們所認同的權利直接根基於他們在知識論和倫理學上有關人類自然狀態的論點。由於人類必須在求生存的過程中做出許多選擇,因此人類生命的準則便是以他個人合理的判斷,根據着他個人的私利,自由行事的自由。
因此,人類最基本的權利便是生存的權利。這裏意味着人有着以行動促進他的生命的權利—而不是要求其他人類非自願的來保護他生命的權利,或是由其他人來獲得生存下去的保證。確實,生命的權利的推論之一便是財產權的權利,那代表了一個人靠着自己努力所得的產物;一個人生存的權利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包含了處置他人財產的權利。一個人有權利轉移另一個人的財產給任何一個人、出自任何原因,但這種轉移只有在自由貿易雙方同意的情況下才符合倫理學,在沒有任何形式的強迫下,雙方都期待着交易會對他們產生有利結果。只要人們覺得合適,他們有權利去以任何手段操作自然狀態,只要在他們不侵犯到他人權利的情況下,從這裏,所有權的觀念便浮現了。
因此客觀主義政治的哲學便支持市場經濟體制為人類社會的理念。客觀主義保留了“市場經濟”一詞,為的是徹底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換言之也就是一個徹底尊重個人權利的社會,而這個社會的所有財產也會因此都是私人所有。任何缺乏了這些要素的制度都會被客觀主義視做混合經濟制度—溷雜了一部分的私有因素和它的對立面(通常稱為國家干預或中央集權),以及/或是純粹的國家權力暴政。
與許多社會組織視市場經濟體制為優勝劣汰之無情世界的觀點完全不同的是,客觀主義將其視為是最具開創性而有益的制度,市場經濟體制的創造性得以在造福社會上所有人的同時,卻又不會造成任何人的損失。確實,客觀主義的價值標準便是基於由個人的創造性來達成他的目標,而市場經濟體制便是能讓個人繁榮發展的社會。
客觀主義對一個社會的標準是,一種能讓個人自由發展以追求他們目標的道德觀。這種自由要求人類在任何形式的人際關係都必須出自自願(也就是不可以使用傷害的暴力),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便是自由社會的一種定義。也因此政府組織所該扮演的角色便是限制這種暴力的使用,只能用在報復那些先行使用了這種暴力的暴徒上—那就是,對抗犯罪行為以及他國的侵略。在經濟上,只要人們覺得合適,他們着有完全的生產與貿易的自由。同時政府與經濟間必須完全分離,政教分離亦然。
△自由意志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與客觀主義哲學之間有着複雜的關係。雖然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標,但許多客觀主義者視自由意志主義瓢竊了他們的主張。這些客觀主義者(包括艾茵·蘭德)指出自由意志主義者抄襲客觀主義的觀念“就好像把牙齒拔出來一樣”。許多自由意志主義者則視客觀主義者為死守教條、不切實際而且絲毫不能妥協的。依據Reason雜誌(自由意志主義者最主要的雜誌)的編輯Nick Gillespie在2005年3月份有關客觀主義的專題上所描述的,艾茵·蘭德是"對自由意志主義運動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人...蘭德是影響美國人思想和文化最多最廣泛的人之一"不過他也承認,他對於雜誌社如此直接的套用蘭德的客觀主義觀念至自由意志主義上感到有點不好意思。Reason雜誌的另一位記者Cathy Young也説“自由意志主義非常的接近蘭德的觀念,就好像是後孃養的孩子(stepchild)造反了一般”
雖然他們都排斥一般人所視為蘭德派的教義,但如Cathy Young一般的自由意志主義者還是相信:“蘭德的個人自由以及市場自由的想法在當時是最成功而且最被廣泛傳播的。在21世紀……蘭德對於理性和自由的主張……可以成為自由意志主義的號召點。”而自由意志主義與客觀主義相比,便是較少教條化、但有着相同目標的政治運動。
蘭德她自己以及其他許多正統的客觀主義者,都相當瞧不起自由意志主義抄襲了他們的主張。

客觀主義美學:浪漫現實主義

客觀主義在藝術上的觀點直接的與他們的知識論有關,也就是所謂的“心理分析-知識論”(psycho-epistemology, 客觀主義者對於人類認知研究的稱呼,因為它牽扯了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互相影響)。依據客觀主義者説法,藝術是人類認知的上的需求之一:它讓人類可以理解到他們認知上的觀念。
客觀主義定義藝術為依據藝術家抽象的價值觀判斷,有選擇性的對於現實的一種重新創造—那就是,依據藝術家所認知的在現實上和在人性上最終所代表的重要性與真實性。從這個觀點,客觀主義將藝術視為一種經由類似發明的外觀、將抽象具體化的途徑。
而人類之所以需要藝術,從這個觀點來看,便是為了以最簡單的方法滿足對認知的需要。一種觀念的本身便已經是對於大量具體化形象的速記之一了,它讓一個人的心靈可以間接的或暗示性的對這些大量的具體化形象加以思考。但一個人不能無限期地在心靈裏保留那麼多觀念,所以依據客觀主義的看法,需要一個廣泛的概念架構來提供生命的引導。
藝術則提供了一種感知的方法來解決這種困境,輕易的掌握了在交流與思考時的廣泛抽象過程。它的功能也因此和語言類似—語言是以具體的詞彙來表達觀念。
客觀主義將藝術視為在道德或倫理學的想法交流上唯一真正有效的方法。不過,客觀主義並不將藝術看作一種宣傳的模式:雖然藝術牽扯到了道德價值和觀念,但它卻不具有教育的功能,而只是一種表現或突出。
除此之外,藝術不應該是、而且通常也不是,一種成熟發展後的結果。通常藝術源自於藝術家對於生命的感覺(通常是先見為主和感情上的),而且通常也傳達了類似的感覺給觀看者和聆聽者。
通常客觀主義會支持美學上的浪漫寫實主義(Romantic Realism),因為客觀主義認為它在藝術上定義出了人類意志存在的真實和重要。從這個感覺上,對客觀主義而言,浪漫寫實主義是一種認真看待了價值觀念的藝術流派,重視了人類理性的功效,並將人類所突出的目標看作是可以被實現的。客觀主義會將浪漫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Naturalism)相比,自然主義所表現出的便是一種看輕人類意志和目標價值的藝術流派。
不過,浪漫主義一詞通常與感情主義(Emotionalism)有着密切關係,而那正是客觀主義所完全反對的(雖然與大多數藝術形式相比,客觀主義所抱持的浪漫主義“在僅僅和情感有關的部分上”似乎更加偏向於感情上。但這卻不是所謂的感情主義“emotionalism”—也就是將情感用於決策)。許多浪漫主義藝術家在事實上是主觀主義(subjectivism)而且往往是社會主義者。而那些客觀主義的藝術家於是自稱為浪漫寫實主義,以此表示和艾茵·蘭德及其學説的關係。
客觀主義者有時候也用拜倫式一詞來形容那些他們所反對的浪漫主義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