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客家服飾製作技藝

鎖定
客家服飾製作技藝是中式服裝製作技藝之一,於2022年04月29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序號19)。 [1-2]  梅州市客僑博物館獲得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客家服飾技藝保護單位認定。
中文名
客家服飾製作技藝
批准時間
2022年4月29日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梅州市梅江區
項目編號
VIII-112

客家服飾製作技藝歷史淵源

客家人作為中原衣冠土族南遷而來的一個民族,其服侍與中原漢族服侍從總體來説沒有太大的差異。基本沿用“唐裝”演變而來。客家人傳統的以中原漢族為正統的觀念根深蒂固,這種意識也反映在客家人的衣飾打扮上,但是,由於客家民系形成的客觀原因和客家人生活環境與生活習慣等特定因素,客家服飾與中原服飾相較,在形制和文化內涵上也產生了一些變化。 [3] 
中原服裝自古以來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寬鬆肥大,從先秦開始,人們總是深衣大袍,寬大博帶。這種服裝,穿着舒適,顯得輕鬆瀟灑。客家服飾的形制基本保持了中原服飾的特點,但也產生了一些變化,中國古代的服飾,帶有強烈的“禮”的色彩,具有鮮明的等級制度的標誌,客家服飾在顏色、紋飾上沒有中原傳統服飾那樣明顯甚至嚴格的等級意義。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為流行,質地多為粗布,漂藍緞。寒暑服式無多大區別,只是暑天穿薄布,苧麻衣(俗稱“夏布”),冬天用厚布,自織夏布做帳,客家服飾她分為男裝和女裝。 [3] 

客家服飾製作技藝工藝特徵

男裝常見樣式有:
(一)對襟短衫。其樣式上窄下寬,對襟衫,俗稱唐裝,式樣大體與對襟長衫相似。
(二)馬褂。與對襟短衫相同,但特別短。
(三)長衫。又名“灑衣”、“四圍齊”、“四皮齊”,其特點是上部像衣,下部像裙,長度以能遮蓋“腳眼仁”為準。
(四)短褂。俗稱背心,分大襟和對襟兩種,無袖,衣領可有可無。
(五)棉襖。分大襟和對襟兩種,布料的顏色一般為外層黑色,裏層灰色。
(六)大襠褲。特點是闊褲腳,深褲襠。 [3] 
女裝常見樣式:
(一)大襟衫,俗稱“搭襟”,其特點是衫闊袖大,長及於膝。
(二)褂子。即內衣,一般為大襟,無領。
(三)大襟棉襖。有短裝和中長裝兩種。年輕女子一般多穿短裝,中老婦女多穿中長裝。
(四)大襠褲。顏色、式樣等方面與男式無大的區別,只是長寬的尺寸有別,褲腳較短。
(五)抽頭褲。是相對於交頭褲的一種褲子,因其褲頭上折邊,包着布帶子(俗稱“褲頭帶”,)穿着時需將褲頭帶抽緊打結而得名。 [3] 

客家服飾製作技藝傳承保護

2022年04月29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客家服飾製作技藝)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