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客家四州

鎖定
客家四州包括廣東惠州、廣東梅州、江西贛州、福建汀州 [5]  一般認為,客家大本營是客家四州。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 被成稱為“客家祖地”;由於海外客家華僑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為“客家僑都”;梅州則因其為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區而被稱為“世界客都”;河源則被稱為千年“客家古邑”;贛州則與客家民系形成有密切關係,被稱為“客家搖籃”。
中文名
客家四州
外文名
Hakka four states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廣東江西福建
地理位置
粵贛閩
下轄地區
惠州梅州贛州汀州
電話區號
0752、0753、0797、0597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人口數量
約2000多萬人
著名景點
惠州西湖梅州十八景
機    場
惠州機場梅縣機場
火車站
惠州站、梅州站、贛州站
車牌代碼
粵L、粵M、贛B、閩F
方    言
客家話

客家四州簡介

客家四州包括:惠州梅州贛州汀州。一般認為,客家大本營是指“客家四州”,包括惠州梅州贛州汀州。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 被成稱為“客家祖地”;梅州則因其為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區而被稱為“世界客都”;河源則被稱為千年“客家古邑”;由於海外客家華僑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為“客家僑都”;贛州則與客家民系形成有密切關係,被稱為“客家搖籃”。

客家四州惠州-客家僑都

惠州府是最大的客家僑鄉,當之無愧列於客家四州之首;若以客家籍華僑而言,“惠州”一名在海外客家僑界,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故鄉地名。包括歸善(今惠州)、博羅、長寧(今新豐)、永安(今紫金)、河源連平龍川海豐陸豐和平縣 [1]  惠州與河源六百萬客家人的祖先,大都是元末明初建立“衞所”徵兵制(按照户籍抽丁成軍,又稱“籍選”)、清初解除禁海令以後大批流入。 [6] 
惠州不僅是客家民系的華僑文化象徵之一,而且是客家民系的海洋文化象徵之一。惠州作為客家學的最初萌生地,有其歷史必然性。由於客家人的擴散、聚成、繁衍,惠州文化早已成為客家文化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客家四州經濟

2013年,惠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78.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3.6%,經濟總量首次超過廣東省中山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0.1億元,增長24.5%,經濟總量、財政實力同步邁進廣東省第五位,增幅均居珠三角首位。惠州2013年GDP居客家四州第一。 [3] 

客家四州文化

據統計,惠州的客家人聚居的鄉鎮有63個,佔全市鄉鎮的四分之三,客家人口占全市總人約80%多,因此,惠州和梅州、河源、韶關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居住地。惠州客家人中,江山代有人才出。湧現過廖仲愷、鄧演達、葉挺、廖承志等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有馬來西亞的吉隆坡開埠功臣葉亞來、歌唱家葉佩英等客家英傑。惠州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獨特的風格和精彩的情調。漢劇漢樂、客家山歌、客家建築藝術、客家飲食文化豐富多彩。 [4] 

客家四州語言

惠州市為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以惠州市區(含惠城、惠陽)惠陽口音的客家話為主要語言。境內除了惠東有部分鄉鎮使用潮汕方言外,絕大部分人都使用惠州客家方言。

客家四州梅州-世界客都

嘉應府(今梅州)是第二大的客家僑鄉,海外客家籍華僑之中祖籍嘉應州府的人數僅次於惠州府。1988年以後更改為梅州市,並管轄原來不屬於嘉應州的大埔、豐順兩縣。梅州轄今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蕉嶺縣平遠縣共2區1市5縣。海外為顯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一般而言同鄉組織仍多沿用嘉應舊地名。是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國內各地客家居民多以嘉應州(今梅州)為祖籍所在地。 [1] 

客家四州經濟

2013年,梅州市生產總值800.01億元,增長11.1%,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比廣東省8.5%和全國7.7%平均水平分別高2.6和3.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4.71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289.57億元,增長13.0%,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241.24億元,增長14.0%;第三產業增加值345.73億元,增長11.5%。梅州市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由2012年的21.1:36.1:42.8調整到2013年的20.6∶36.2∶43.2。
梅州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2.62億元,增長14.0%,增速在廣東省排第13位,比廣東省8.7%和全國9.7%平均水平分別高5.3和4.3個百分點。

客家四州文化

梅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久遠的歷史形成了濃郁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素有“華僑之鄉”、“文化之鄉”、“足球之鄉”美稱,近年又有了“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山歌之鄉”等美譽。
文風鼎盛 自隋開科取士,梅州人即有致力此者。宋時起,參加科舉人數即為全國之冠,清乾、嘉年間,讀書者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嘉慶二十年,參加秀才考試者一萬多人,科舉考試有“五科五解”殊績。
文藝獨特 客家山歌在全國優秀民歌林中獨樹一幟,廣東漢劇有“南國牡丹”之譽,還有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漢調音樂、提線木偶、五句板採茶戲等。
文物一流 梅州名勝古蹟眾多,有稱為嶺南四大名寺之一的梅州靈光寺、神光寺,有被中外建築界譽為漢民族民居五大特色建築之一的客家圍龍屋、客家土圍樓,有黃遵憲故居丘逢甲故居葉劍英元帥故居梅州學宮三河壩烈士紀念碑等。郭沫若先生來梅州曾留下“文物由來第一流”的讚譽。漢劇漢樂、梅州客家山歌、客家建築藝術、客家飲食文化豐富多彩。 [4]  由於客家人的擴散、聚成、繁衍,梅州客家文化早已成為客家文化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客家四州語言

梅州市為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以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客家話為主要語言。境內除豐順縣的湯坑、湯南、留隍、東留等4個鎮約11萬人使用潮汕方言外,絕大部分人都使用梅州客家方言。

客家四州汀州-客家首府

汀州府是著名的客家祖地,有“客家首府”的美譽。國內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汀州府寧化縣為先祖曾居處。汀州府籍華僑尤以籍貫長汀縣最多。可惜“汀州”如今已經成為歷史名詞,原來的汀州府各縣,分別由三明市龍巖市代管,故而以“汀州”與梅州、惠州、贛州並稱客家四州,有時空錯亂之感。 [1] 

客家四州贛州-客家搖籃

贛州現轄18個縣(市、區)和1個高新技術開發區,285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人口831萬,面積3.94萬平方公里,概稱“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人口和麪積分別佔江西省的1/5和 1/4.。
贛州與惠州一樣,都是僑民外遷的那個時期,以及現實中,都一直延續的地名。然而贛州府轄下十八縣之多,旅外華僑卻非常少,其在海外的知名度遠在惠州府之下。
贛州府與惠州府另一相似之處是,它也不是純客地區,並且同樣以三種不同方言為主,包括本地話(老客話)、廣佬話(新客話)、府城話(西南官話)。贛州府地區被譽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塊熱土、客家文化的搖籃。 [1] 

客家四州經濟

2013年,贛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73億元。贛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7年突破1萬元到2013年突破兩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了6000元大關,達6013.94元,同比增加713.02元,增長13.45%,連續三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增速居全省各設區市首位,創近九年來新高。

客家四州文化

贛州歷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就有縣郡建置。唐時,贛南成為“五嶺之要衝”、“粵閩之咽喉”;到宋,贛州成為當時全國36大城市之一。
贛州文化底藴豐厚。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自唐代至清末,贛南中進士和狀元550名。1955—1965年授銜的人民解放軍將軍,贛南籍的132名。
贛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發祥地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全市95%以上為客家人,與閩、粵、港、澳、台有獨特的親緣、人緣、地緣關係和長期穩定的交往。目前贛州的海外僑胞及港、澳、台胞有近十萬人,其中,在政治上有影響、經濟上有實力、學術上有造詣的知名人士有九百餘人。
贛州創造了優秀的客家文化和獨特的民俗風情。尤其是採茶戲、東河戲、山歌、于都嗩吶等流芳古今、揚譽中外。1994年贛州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