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客家匾額

鎖定
匾額作為中國古代建築常見的裝飾物,一般懸掛在門楣與檐頂之間,亦常見於廳堂之上,或見於亭台水榭,功能不盡相同,反映了建築的名稱和性質,是人們用來表達喜好、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形式。可以説,匾額是中國古典文化一個靈動的縮影,是建築物的靈魂和眼睛。 [1] 
中文名
客家匾額
屬    性
中國古代建築常見的裝飾物
“有院就有門,門上就有匾。”客家門匾習俗是客家人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繼承漢人中原匾額文化後,逐步形成的內涵豐富、樣式固定的文化現象。一般在長方形匾框上,選取與自家姓氏相關的成語、典故或體現房主理念的一個詞語題寫其上(通常為4字),有的還配上吉祥圖案,融書法、繪畫藝術於一體。
客家的祖先受到“厚本抑末”或“重農輕商”的儒家思想影響,非常重視教育,受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大力推崇耕讀文化。客家匾額習俗從形式上是由民間姓氏的“堂匾”演變而來,內容上是隨南遷的漢民由古代仕宦的“閥閲功狀”演變而來。因此,客家祠堂家廟橫樑與檐頂之間都掛有匾額和楹聯,除了一部分是頌揚先人輝煌的功績外,大多是考取功名後炫耀族人舉業和仕途的匾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