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客使圖

鎖定
《客使圖》是一幅壁畫作品,1971年出土於陝西省乾縣乾陵章懷太子墓,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3] 
中文名
客使圖
館藏地點
陝西曆史博物館
出土時間
1971年
所屬年代
大唐盛世
類    別
壁畫

客使圖畫作內容

客使圖 客使圖
《客使圖》位於章懷太子墓道中部東壁,高185釐米,寬247釐米。畫中人物均為真人大小,共有6位人物。描繪的是唐朝的外交機構——鴻臚寺官員接待外國使節的場景。畫面左側3位謙謙君子為唐朝鴻臚寺官員,氣度沉穩,雍容自如,神情肅穆。3人呈三角站立,其中2人左右面對站立,1人背向站立,我們可以清晰地從不同角度看到初唐時期的朝服——頭戴介幘,外加漆紗籠冠,身穿闊袖紅袍,白裙曳地,腰繫綬帶,手持笏板,足登朝天履。
客使圖 客使圖
後面3位為外國使節,拱手躬身,畢恭畢敬。為首者禿髮蓄髭,濃眉深目,高鼻闊嘴,身穿翻領紫袍,腰間束帶,足穿黑靴,推斷應為來自東羅馬的使節。在中國史籍中,東羅馬帝國被稱為拂菻或大秦,男子有髡髮衣繡的傳統。中間者面龐豐圓,鬚眉清晰,細眼朱唇,頭戴尖狀小冠,冠前塗紅色,旁插雙鳥羽,身穿寬袖紅領白短袍,下着大口褲,腳蹬黃皮靴。學界對他的國籍有諸多不同解釋,如“日本使者”“新羅國使者”“高句麗使者”“渤海國使者”等均在討論之列。最後一位頭戴翻耳皮帽,面部圓潤,身着圓領黃袍,腰間束黑帶,外披灰藍大氅,下穿黃色毛皮窄褲,腳穿黃皮毛靴。學者們普遍推測認為是我國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室韋族或靺鞨族的使者。依據是《舊唐書》的《室韋傳》和《靺鞨傳》均記載該民族畜養豬、犬等,並以其皮做成衣服,這與圖中的冠帽服飾特徵頗為吻合。 [1] 

客使圖創作背景

大唐盛世,四海昇平,萬國來朝。出自陝西省乾縣距乾陵東南約3公里處章懷太子墓的《客使圖》便為如今的我們展現了當時的“大國外交”場面。 [1] 
據記載,唐王朝曾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互相交往。長安城內設有鴻臚寺、典客署、禮賓院等機構,專門管理和接待外國賓客和少數民族使節。《客使圖》是一幅表現唐朝迎賓題材的繪畫作品,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3] 

客使圖藝術鑑賞

《客使圖》位於章懷太子墓道中部東壁的,高185釐米,寬247釐米。畫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鴻臚寺官員,均穿着初唐時期的朝服,頭戴籠冠,身穿闊袖紅袍,白裙曳地,腰繫綬帶,手持笏板,足登朝天履,呈三角狀站立。三人氣度沉穩,雍容自如,神情肅穆,面面相對,似乎正在商討事宜。後面三位,為首一人禿頂,濃眉深目,高鼻闊嘴,身穿翻領紫袍,腰間束帶,足穿黑靴,推斷應是來自東羅馬的使節。中間一人面龐豐圓,鬚眉清晰,朱唇,頭戴尖狀小冠,冠前塗紅色,旁邊加插鳥羽,身穿寬袖紅領白短袍,下穿大口褲、黃皮靴,推斷是來自朝鮮半島的新羅國使節。最後一位頭戴翻耳皮帽,圓臉,身着圓領黃袍,腰間束黑帶,外披灰藍大氅,下穿黃色毛皮窄褲、黃皮靴,應來自我國東北靺鞨族。這三位使者均躬身,畢恭畢敬,謙卑的神情中流露出期盼、等待之意。 [2] 

客使圖研究價值

這幅《客使圖》不僅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也表現出高度的藝術水準和繪畫風格。畫面線條流暢,用色質樸,造型準確,比例和諧,構圖疏密生動。通過繪畫不僅表現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國家,而且傳達出不同人物的心理狀態。例如畫中3位外來使節,左邊一位目光焦慮,忐忑不安;中間一位雙手攏於袖中,謙和恭敬;最後那位遠遠地站着,眼神中流露出謙卑和膽怯。這幅壁畫成為我們當下研究、瞭解唐代藝術、文化、外交及周邊地區人種、文化、習俗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