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黃禾槓舞

鎖定
宜黃禾槓舞,江西省宜黃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宜黃禾槓舞,宜黃當地人稱“打禾擔”,是流傳於江西省宜黃縣全境及周邊鄉鎮的民間舞蹈,由上山砍柴延伸而來,早年在宜黃當地是人們勞動之餘的重大娛樂活動。宜黃禾槓舞的特點是生活化,它以砍柴的工具——柴刀和禾槓為道具,表演人數可多可少,場地不受限制,也沒有村規族俗的約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跳。宜黃禾槓舞表演時講究動作和敲打出來的音調整齊劃一,行腔平穩,節奏明快。 [3]  [5] 
2013年,宜黃禾槓舞被列入第四批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1月11日,宜黃禾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4] 
中文名
宜黃禾槓舞
遺產編號
Ⅲ-117
申報地區
江西省宜黃縣
遺產類型
傳統舞蹈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宜黃禾槓舞歷史淵源

據世代以砍柴為生的卓望山下村民和老藝人介紹,宜黃禾槓舞至少傳承了30代人,由此推斷,宜黃禾槓舞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時期。 [4] 
據《宜黃縣誌》記載:宜黃禾槓舞起源於禾槓歌。很早以前,宜黃縣山裏人上山砍柴時,就有用柴刀敲打禾槓,用以吆喝同夥結伴上山的習慣。路上,人們為了解除寂寞,便有時説笑逗趣,有時講故事、猜謎語,而更多的時間則是一邊敲打禾槓,一邊對唱山歌,歌詞大都是興之所至,隨口編出,有逗樂的、罵人的、也有調情的。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敲禾槓伴奏山歌不斷豐富,出現了“自敲禾槓自唱歌”“眾人敲槓我唱歌”和“光敲禾槓不唱歌”等多種形式,形成了宜黃禾槓舞的雛形——“禾槓歌”。 [4]  [5] 
禾槓歌以歌為主,河槓僅是拿在手上或扛在肩上,用柴刀敲擊。後來,經過較長時間的演變,出現了用柴刀的正面、反面、刀頭、刀弓、刀柄等部位在禾槓上敲、碰、擦等不同的擊打方法,發出的音調有了高、低、強、弱的變化。同時,用禾槓斜插地上或扛在肩上、拿在手上,並不時旋轉、變換,耍出許多花樣。在上山路上或休息時,形成男女分撥,男唱女和,集體對歌等競賽活動,比賽雙方一邊敲擊和舞動禾槓,一邊唱歌,一邊更換隊形,禾槓歌逐漸發展成了載歌載舞的宜黃禾槓舞。 [5] 
20世紀90年代前,禾槓舞在宜黃地區較為普及。 [4] 
20世紀90年代初,由於林業部門嚴格執行“封山育林”政策,上山砍柴幾乎全部被禁止,加上煤氣的普及,結伴砍柴逐漸消失,宜黃禾槓舞因此日漸受到冷遇。 [4] 

宜黃禾槓舞舞蹈特色

宜黃禾槓舞表演形式

宜黃禾槓舞的表演形式包括:獨舞獨唱;男女對擊對唱,無舞蹈動作;男女帶有自身的舞蹈動作對擊對唱;眾人且擊且舞,單人獨唱;其中且歌且舞的羣舞,隊形變幻花式眾多。 [4] 
羣舞表演過程中,青年男女右手握柴刀,左肩扛禾槓,時而走“行進步”“進退步”,時而走“十字步”,表示進行在山間小路上。然後邊做“擊槓組合”,邊唱詞,按詞意相互交流,自由表演。可女唱男擊槓相伴,也可以男唱女擊槓相伴,五個“擊槓組合”可自由銜接。每唱完一段歌詞,停止敲槓,男、女青年互相揮手高喊“喲――喂”,再接唱下一段詞。隊形可以成一行走“之”字形或斜排,也可以成面相對的兩排或八字形,整個表演較自由隨意。 [3] 

宜黃禾槓舞音樂特點

與宜黃禾槓舞相配的禾槓歌在民歌中屬於三音列矮腔山歌,不同於高吭、節奏自由的高腔山歌,禾槓歌有着矮腔山歌簡樸、節奏平穩的特點。禾槓歌一字對一音,行腔自如,無拖腔。三音列,即123音列或561音列,通常是5/8拍或6/8拍。123音列通常用於唱花歌,即情歌或抒情歌,大多采用比興、借代手法;561音列通常用於唱鎖歌即猜謎歌,講究“八打八開”,即設八段迷,再逐一解開,旋律不變,歌詞即興、口語化,見山説山,遇水説水,具有鄉土氣息。 [3] 

宜黃禾槓舞服裝特徵

男人着裝:穿白布對襟上衣,藍布便褲,褲腿卷至膝蓋處。扎紅布腰帶(長3米、寬30釐米)。穿黑布便鞋。
女人着裝:穿花布女式便衣,藍布便褲,褲腿卷至膝蓋處。系黑布短圍兜。穿黑布便鞋。 [5] 

宜黃禾槓舞表演道具

禾槓、鐮刀是宜黃禾槓舞的主要器材。以勞動工具為樂器,這是與其他舞蹈最大的不同之處,通過不同強度的敲擊和對不同部位的敲擊發出不同的音調,既為伴奏,又為表演工具。最初禾槓的敲打,只是將禾槓拿在手上或放在肩上,和着山歌節奏作簡單的碰擊。鐮刀就是日常農民生產用的勞動工具,跳舞時,利用鐮刀的正面、反面、刀把與鐮刀管的結合凹處,和着山歌節奏敲擊、摩擦發出不同音色和不同音調強度,禾槓也演變為插在地上變着花樣,動作也由原來的行進步子變化為隊形,載歌載舞,宜黃禾槓舞由此成型。 [4] 

宜黃禾槓舞傳承保護

宜黃禾槓舞傳承價值

宜黃禾槓舞記載了農耕時代宜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宜黃人民的生活風貌和生存狀態,是文化的活化石,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 [3] 
宜黃禾槓舞以勞動器具為表演工具的獨特風格在眾多舞蹈中別具一格,它給現代舞蹈作品的創作提供了大量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3] 
宜黃禾槓舞集運動、舞蹈、歌唱、娛樂於一體,豐富了老百姓的娛樂休閒生活,有一定的娛樂價值。 [3] 

宜黃禾槓舞傳承狀況

隨着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年輕人主動學習宜黃禾槓舞的熱情不高,而老一輩傳人年事已高,許多藝人因不識字已忘記歌詞,只能舞不能唱,而由於多年未演練,即興編詞的能力也幾近喪失,越來越難以承擔起傳承重任。 [3] 

宜黃禾槓舞傳承人物

在老藝人鄧仙花之前,宜黃禾槓舞沒有嚴格的師承關係,由砍柴人跟隨老輩人自學而成。宜黃禾槓舞有據可查的早一代傳承人為李立平,男,1891年出生,授徒李文福。第二代傳承人李文福,男,1913年出生,先後將禾槓舞傳授於餘菊蘭、鄧先貴、毛樂羣、鄧仙花等。第三代傳承人毛樂羣,男,1947年出生;鄧仙花,女,1937年出生,1985年至2005年先後授徒唐光明、袁水雲。陳百如,男,1937年出生,較完整地掌握各種敲擊節奏和數十首禾槓歌。第四代傳承人唐光明,男,1963年出生;袁水雲,女,1975年出生。 [4] 

宜黃禾槓舞保護措施

宜黃縣政府先後投入了12萬元專項資金,用於購買禾槓舞的服裝道具,編排了大型歌舞《禾槓舞》,並組織民間藝人蔘加文藝調演,利用送戲下鄉之機到各鄉鎮巡演。 [3] 
2006年—2014年,宜黃縣文化館陸續差派專業幹部下鄉進行田野考察,已整理出成冊的全套禾槓舞動作示意圖、樂譜、山歌、文字資料,以及各種演出錄像、音樂等圖文影音資料。 [3] 
自2013年10月起,宜黃縣文化館開始開展了“文化惠民”禾槓舞免費培訓活動。 [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宜黃縣文化館獲得宜黃禾槓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宜黃禾槓舞項目評估合格,宜黃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宜黃禾槓舞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5年11月,宜黃禾槓舞在“華夏夢都 才子之鄉”――江西省撫州市文化展示月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7] 
2018年1月6日,宜黃禾槓舞在2018年CCTV《中國夢 幸福年》全球直播網絡春節聯歡會中進行了表演。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