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黃神崗儺舞

鎖定
宜黃神崗儺舞,中國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傳統舞蹈,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宜黃神崗儺舞是流傳於神崗鄉以表現驅邪逐疫,祈求五穀豐登的一種民間祭祀性舞蹈。自正月初一開始,一直要跳到正月十五,每年開儺,之前舉行請儺儀式。
神崗儺舞分長槍、短棍兩大類,長槍有號詩(一種喝彩用的賀詞),短棍則無。長槍驅邪威力強,動作粗獷,幅度大,舞起來一陣風,乾淨利落,出手不凡;短棍風格與其相反,多悠嫺、文靜,幅度小,並伴有詼諧情趣,跳起來亦莊亦諧。 [1] 
項目名稱
宜黃神崗儺舞
主題詞
傳統舞蹈,神崗儺舞
認證級別
省級
項目分類
傳統舞蹈
認證時間
2013年
認證批次
第四批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中國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
所屬國家
中國

宜黃神崗儺舞簡介

神崗儺舞是流傳於宜黃縣神崗鄉的一種民間舞蹈,分為長槍、短棍兩大類型,以祈福祛邪逐疫為主旨,動作原始古樸稚拙。神崗儺舞分長槍、短棍兩類,長槍必帶號詩(賀詞),短棍則沒有。長槍動作粗獷,幅度大,舞起來一陣風,乾淨利落,出手不凡,意藴驅邪威力強;短棍動作風格與其相反,多悠嫺、文靜,幅度小,主要用於祈福納祥,並伴有詼諧情趣,跳起來亦莊亦諧,意境文雅清靜。儺舞用打擊樂伴奏,只有大鑼和鼓,鑼鼓點子比較簡單,節奏根據節目不同而變化,有的一個節目中根據不同的動作,節奏也有變,四個角落變換舞動,意在驅鬼逐疫不留邪角。

宜黃神崗儺舞歷史淵源

據《宜黃縣誌户口田賦》記載,明永樂年間,災疫嚴重,人們跳儺以逐疫。《宜黃縣誌》記載:相傳明代初,新豐護竹一帶為祈禱華光神,每於其生日(農曆九月二十八),由二人戴面具,一飾華光,左手掌印,右手執劍;一飾妖魔,表演誅妖,作各種舞蹈動作,以鑼鼓伴奏。流傳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直至現在,神崗儺舞每年正月初一開始,一直要跳到正月十五。開儺須進行請儺儀式.初一先在各祠堂門前跳,跳完後,面具、鑼鼓、服裝要還原放回行宮,便結束了初一的跳儺。初二起,就可直接上行宮啓箱,從上到下,挨家挨户接着跳,完後,主人又要鳴放鞭炮送儺神,再到另一家。農曆正月十五日,跳儺結束,十六日上午十時左右,要在曬穀場上作表演節目跳給大家看,稱之“撥攏”。

宜黃神崗儺舞基本內容

舞者頭帶面具,手執幹戟等兵器,主要表現驅邪捉鬼的內容,亦有一些詼諧幽默的表演。
最早神崗儺舞有三十六具天兵將面具,節目有數十個,但因老藝人年事已高,文化程度低,沒能將所有節目名稱記錄下來,不少節目名稱已忘,現收集到的有:
1、開山弟子;2、和合;3、財神騎虎;4、魁星點鬥;5、關公顯聖;6、王元帥與法祖;7、亨仙與鄧仙;8、小鬼偷酒;9、鬼公和鬼婆;10、雷公和雷母;11、鯉魚跳龍門;12、龍官與朱帥;13、清源;14、高源送子。
開山時有四句詩:開山生得眼朧瞳,地子生得似英雄。手拿長槍街前走,拿起長槍搜鬼王。
儺舞用打擊樂伴奏,只有大鑼大鼓,鼓點子比較簡單,點子節奏根據節目不同而變化。有的一個節目中根據不同的動作,節奏也有變,動作多半是變換方位,“開山”只有殺四角(即:東南西北),而關公要加殺上下角,意在驅鬼逐疫不留邪角,凡屬殺四角的鑼鼓點子特別快又響(急急風),意味着殺氣騰騰。
跳儺流程:儺舞自正月初一開始,一直要跳到正月十五。每年開儺,都須進行請儺儀式。初一那天,跳儺者5至7人,2至4人跳儺,鑼鼓2人,擔箱1人。上午九時,不管下雨落雪,都要出門,先到西靈儺神宮請儺。宮裏有齋婆,早辦好果品、茶水招待跳儺者。稍坐吃些茶果後,便開始請儺。先將面具鑼鼓,服裝取出,放菩薩前,再點香燒紙,跪下作揖,完後,兩個跳儺者穿服裝,上身穿紅花便衣,下身穿好後,一人拿香、一人拿紙,鑼鼓師傅一人拿鑼,一人拿鼓,掌鼓師傅喝彩道“師公師爺,起馬合坊清吉”。響鑼鼓,“匡、匡咚匡匡”,七人一同出門,由掌鼓人邊走邊號詩“家神家神,一方之神,人丁興旺,陳谷滿倉,豬肥牛壯,保佑合坊”。
一路行至社公廟去參神,進廟後,鑼鼓停,點香燒紙,掌鼓人號詩,“社公社母,一方之主,豬肥牛壯,崽伢成年長大,老人老神康健,合坊清吉”。再將鼓放在地上,鑼放鼓上,掌人雙漆跪下,從口袋中取出“校爾”,口中虔誠喊道:“師公師爺”,然後往牙齒上一敲,丟至鑼中,共三副,各丟一次。跌校爾時要用左手,不能用右手(男左女右)“校爾”形似李子,雜木製作,一分兩半。互用繩子對中串好相連,兩個銜接面朝下是陰交,兩個同時朝上是陽交,一上一下是成交。這次跌交的目的在於校爾測跳儺者能否在這十五天內身體建康,平安無事。跌交人最好
能跌成清一色,三次一樣,稱陽交,陰交或三交都有稱成交,如跌成兩次一樣,一次不一樣,便稱之為“扛上交”,意味着跳儺中會有人生病,甚至重病,以至要人扛,這時更要殺氣騰騰地喝彩道“合坊清吉,風調雨順”,以鎮住邪氣。爾後再起鑼鼓到其它各大廟去參神,程序和在社公廟一樣進行。號詩改唸道“一座威神顯靈光,今日弟子燒寶香,宗師蓋保人人樂,清源祖師啃災殃。”最後一座廟參好後,請儺結束,返回行宮啓箱,方開始跳儺。初一先在各祠堂門前跳,跳完後,面具等要還原放回行宮,便結束了初一的跳儺。
初二起,就可直接上行宮啓箱,從“十字號”王街腦上挨家挨户接着跳下來,每到一户人家,跳儺者的鑼鼓不停,主人要鳴放鞭炮迎接儺神到來,廳堂裏神龕上要點燃香和紅燭,並有碟子裝好果品(早先是用斗量好米),用紅紙包好六至八元。進了門後,鑼鼓不停,跳儺者號詩道:“十二月梅花鬥雪開,不是新年我不來,宗師保佑人人樂,清源祖師送福來”。之後,方開始跳儺。如遇主人家有人逝世,便人人要到靈位前參拜,號詩改唸道:“一座亡靈顯威光,今日弟子來燒香,孝子靈前端端跪,平安吉慶啃災殃”,方開始跳。跳完後,主人送上紅紙包以示謝儺神,跳儺者將果品(米)倒入籮中,倒完將盛器要翻過來放,表示替主人蓋財。而做生意、做官、讀書人家則不可翻放盛器,表示興隆發達。每到一户人家,跳儺者表演的節目也有所不同,如“開山弟子”最早只有開村元老應姓人家族和黃姓人家才能跳;再如主人家恰逢有婚嫁之喜,便要跳“高源送子”,祈求來年能得麟子;“魁星點鬥”禱告讀書崽伢高中狀元。跳完後,主人又要鳴謝鞭炮送儺神,再到另一家。農曆正月十五日,跳儺結束。
十六日上午八時左右,還要從上到下,凡是跳過儺舞的人家跳儺者只帶一隻關公面具到廳堂殺四角,以示掃除一切妖風邪氣,合坊清吉。這時擔鑼的人將主人家用筒量的米給跳儺者倒入籮中,不能丟失一個米,它代表了一個兵,而且跳關的人動作敏捷,不到兩分鐘就要跳完,鑼鼓打得特別緊湊,古言道“搶搶起、搶搶起,冇進門、先倒米”,幾乎上午都要全村跳完,再到曬穀場上將所有面具的儺神節目都要表演給大家看,意味着所有兵都要集合,稱之“撥攏”。表演後,打鑼鼓進社公廟,用一斗米請道士定方位,擺放面具位置,辦好一桌素席,將各廟菩薩道士,廟齋婆,“師公師爺”,“社公社母”都來聚膳。用膳前,先要將一個順風(豬頭)放在神台上敬神,再用膳。膳後,大家肅立神台前,道士將“校爾”跌在地上,誠測今年年風順不順,不管跌倒什麼交,大家只能心領神會,而不可傳言。完後起鑼鼓,一個跳儺人將一隻籮裝人家包錢用的紅紙屑及“順風”,由擔箱人用扁擔拗着,與鑼鼓師傅三人一同出門將神送到江家畦。出門時任何人不能撞碰到他們身上。江家畦有一座木橋(今已廢),西邊橋頭有座小小的廟(今亦已廢),傳説此廟有許真君座像,進廟後,面對許真君座像“咣噹”一聲將鑼鼓停止,鼓放地上,鑼放鼓上,拗籮人一邊燒紙屑,掌鼓人一邊將三副“校爾”一齊跌在鑼裏。不管跌成什麼交,誰也不能説三道四,只他心中明白,每當別人問及,“今年交怎樣”時,總是回答“好,合坊清吉”。三人收拾鑼鼓傢什,一路轉回,晚上跳儺者會餐(將順風吃掉),這一年的儺神才算全部跳終結。

宜黃神崗儺舞基本特徵

1、道具分長槍、短棍之類,長槍都有號詩(賀詞),重在表演驅邪捉鬼逐疫;短棍無號詩,重在表演詼諧內容,意藴和諧。
2、動作古樸凝重,一板一眼,長槍類粗獷,短棍類文雅。
3、主要參拜清源菩薩,注重生活情趣。在三十六具天兵天將面具中,清源祖師為傳説中戲神,神崗儺舞開儺必祭,即説明在驅邪逐疫的同時,古老的宜黃人還很注重生活情趣。
4、儺舞用打擊樂伴奏,且只有大鑼和鼓,鑼鼓點子比較簡單。
5、有獨舞、雙人舞。

宜黃神崗儺舞主要價值

宜黃縣儺舞歷史悠久,節目眾多,風格獨特,是我省儺舞原始生態保留較完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儺,具有很大的挖掘價值,能夠體現當地悠久的文化底藴。同時,神崗儺舞又是一種祭祀神靈、驅鬼逐疫的舞蹈,內容全部是表現驅鬼逐疫和祈求五穀豐登、豬肥牛壯,人人平安的,在當地作為驅邪納福、保境安民的一種儀式傳承延續至今,具有實用價值。
參考資料